王林
PIRLS的英文全稱是Progress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國際閱讀素養(yǎng)進展研究),由國際教育成績評價委員會(IEA)主持,是一項針對全球小學四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測試的研究計劃。華文地區(qū)的中國香港在2001年和2006年參加了該研究計劃,中國臺灣在2006年參加了該項測試。2007年公布的結(jié)果顯示,中國臺灣在參加測試的46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名第22位,而中國香港排名全球第2位(2001年排名第14位)。
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所以,PIRLS2006特地設計了5種問卷(分別針對學生、父母、教師、校長和課程),來分析影響學生閱讀成績的各種因素。從中可以看出,學校課程、教師教學策略等方面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影響巨大。香港地區(qū)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進步最快的地區(qū)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花了很大精力改革學校的閱讀課程。中國內(nèi)地由于沒有參加此項測試,無法進行對比研究,但反觀我們的閱讀教學,至少應該在以下方面有所重視。
在“素養(yǎng)”的層面重新定義閱讀教學觀
閱讀是一切學習能力的核心,閱讀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它是語文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素養(yǎng)。2002年開始,香港的教育改革把“從閱讀中學習”列為小學一年級到中學三年級課程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政府投入很大財力支持學生閱讀,例如,提供資金讓學校購買課外書,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很多小學在校園的走廊、運動場等地方設立閱讀角,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閱讀他們喜歡的書本;在每所學校都設有圖書館及專職的圖書館主任,負責組織不同的閱讀活動,并指導學生使用圖書館的資源;越來越多的學校把每天的第一節(jié)課作為閱讀課,學生能閱讀他們感興趣的報紙、故事書或其他閱讀材料。2006年香港課程改革調(diào)查報告顯示,實施課程改革后,九成以上的中小學校長都認為“學生閱讀習慣有明顯進步”,八成以上的小學生都認為自己“喜愛閱讀,并從中學習新知識”,“喜歡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或報刊”,有78.4%的學生每天都能抽時間閱讀。
而我們的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還不太重視閱讀,很多只是把閱讀作為語文課的一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都偏低;在投入方面也不足,學校圖書館大都形同虛設,圖書館的書籍陳舊而且質(zhì)量很差;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上沒有專門的閱讀課,偶有設置的多作為自習課,缺乏專門教師指導。這些差距的形成,有經(jīng)濟的因素,但更多來自觀念和認識的偏差。
PIRLS主要是就“閱讀素養(yǎng)”(readingliteracy)進行測評,其對“閱讀素養(yǎng)”的描述是:(1)學生能夠理解并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2)能夠從各種文章中建構(gòu)出意義;(3)能從閱讀中學習;(4)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群體的活動;(5)在閱讀中獲得樂趣??梢?,在PIRLS中,閱讀能力不再被局限在語文學科范圍內(nèi),它關注的是閱讀的目的和情境,將閱讀和生活相聯(lián)系,將閱讀融入生活的各個層面,并強調(diào)閱讀的樂趣。而我們傳統(tǒng)的課程只是把閱讀作為一種技能,沒有作為一種素養(yǎng)提出,因此在教學中也多采用訓練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師多局限于字、詞、句的層級分析,缺乏整體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的意識。
在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方面,PIRLS認為小學三年級(9歲左右的學生)是閱讀發(fā)展的關鍵期,在此之前是“學習閱讀”,三年級之后則要“通過閱讀來學習”。如果在小學三年級之前還沒有培養(yǎng)出閱讀興趣和閱讀技能,以后將出現(xiàn)“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xiàn)象,也將影響到其他學科能力的發(fā)展。如果以這一時間線來看我們的閱讀教學,則顯得速度太慢,教師才剛剛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一些閱讀技巧如默讀在這個階段才明確提出,一些高層次的思辨技巧在此時尚未涉及。當然,PIRLS提出的閱讀能力發(fā)展的觀點,很大程度上依靠學齡前的著力培養(yǎng)。
嘗試更加豐富的閱讀教學資源
閱讀的范圍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不要只局限在語文教材中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跨越一本教材進行閱讀教學;二是閱讀的種類要多,不要只局限在文學性作品中。
沒有閱讀量的積累,很難具備閱讀素養(yǎng)。根據(jù)PIRLS的調(diào)查報告,雖然“課本”仍是世界各地教師(國際平均水平75%)最歡迎的基本閱讀材料,但同時也開始大量使用戲劇、詩歌、短篇故事、長篇故事等作為教學資源。香港教統(tǒng)局在課程改革后,首先取消了“指定篇章”,鼓勵“課外閱讀課內(nèi)化”,即學生和老師直接采用優(yōu)質(zhì)的文學作品進行教學,同時鼓勵中小學的教材大幅度使用兒童文學作品。因此,很多教師都嘗試在教材之外,使用更多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進行閱讀教學。
大陸的語文教師,多是把教材作為唯一的閱讀資源,一個學期只教二三十篇課文,很少有意識地關注教材之外的閱讀材料,自然也就很少運用于教學中。把學生局限在教材這樣狹窄的教學空間中,是很難讓教學方式發(fā)生轉(zhuǎn)變的,因此大部分教師還是局限在死摳生字生詞上,教師教得死板,學生也學得死板,教學效果難如人意。
PIRLS認為,閱讀目的包括個人興趣、休閑娛樂、獲得資訊或從閱讀中獲得知識,等等。歸納起來,閱讀的目的可以分為兩大類:(1)找尋并運用資料;(2)文學經(jīng)驗的獲得。因此,PIRLS的測評試題也主要分為文學作品和資訊性文章兩種。在PIRLS2006年的測試中,香港為全球資訊類閱讀能力得分最高的地區(qū)。
近幾年隨著大陸地區(qū)兒童閱讀運動的推廣,不少教師也嘗試著把兒童文學引入語文教學。兒童文學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上有很大作用,但如果學生閱讀的書籍只限于童話、小說等文學作品,也是不完整的,因為閱讀不只是涵養(yǎng)精神,還要獲取新知,特別是在資訊時代,從海量信息中抓取有用信息,更是需要貫穿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
重視閱讀策略的教學指導
閱讀能力是可以通過教學來獲得的。PIRLS評估學生不同閱讀能力的表現(xiàn),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層,關注并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第二層,直接推論;第三層,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第四層,檢視并評價內(nèi)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在每一個層面上,還有一些分項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層面“關注并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還有:找出與閱讀目標有關的資料;找尋特定的意思;找尋字或句的定義;找出故事的背景(如:時間和地點);找尋關鍵句或主旨。在PIRLS的測試中,每個題目都指向一種閱讀能力,多個題目結(jié)合在一起,就可以顯示出學生從文本中獲得意義的能力。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模式:解詞釋句———朗讀默讀———歸納文章大意———提煉文章中心。以課文為中心的閱讀教學,上述閱讀方法都很重要,但卻不夠。目前教師的教學過多重視字詞解釋和內(nèi)容復現(xiàn),沒有進行閱讀策略的教學,缺乏脫開文本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的閱讀環(huán)境中,常常使用到如下一些閱讀策略:
對照這些閱讀策略,可知我們的教師在閱讀課堂還有太多的任務沒有完成。而如果學生在小學三年級之前尚不具有這些閱讀策略,將很難“通過閱讀來學習”。
加強對學生閱讀思維品質(zhì)的評價
PIRLS的評量包括閱讀測試和問卷調(diào)查兩部分。閱讀測試從文學和資訊兩個角度各設計了4篇文章,學生可以從8篇文章中選取2篇答題,題目則是從閱讀能力的四個層面進行設計的。問卷調(diào)查是從家庭、學校、學生、課程等角度了解、分析影響學生閱讀成績的各種因素。無論是測試對象的取樣,還是研究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PIRLS應該都是相對可靠的一套測評工具,也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對閱讀的要求。
PIRLS2006有一篇資訊性文章《太空漫步》,文圖均有,而且有的題目要依靠插圖。題目既有客觀題,也有主觀題,考核學生各個層面的閱讀能力。例如,第6題測試的就是“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的能力,考查學生高層次的思維技巧。
中國內(nèi)地語文考試中的測試題目和PIRLS的測試題目相比,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文章偏短偏簡單。PIRLS的文章每篇都在1200字左右,而筆者看到的很多三年級的期末測試卷很少有超過500字的;第二,題目設計不合理。內(nèi)地的測試卷主要考對文章內(nèi)容的簡單呈現(xiàn),很少涉及推論、整合、創(chuàng)意等一些閱讀能力,且很少區(qū)分出難度。
評量方式有時候會成為“指揮棒”,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香港地區(qū)在經(jīng)過2001年的PIRLS后,有些小學就采用了PIRLS的理論構(gòu)架,作為學校設計閱讀測驗和考試的框架。因此在2006年的PIRLS中,學生的測試成績才會大幅攀升。
本文主要討論了在學校中如何培養(yǎng)兒童的閱讀能力,并不意味著只能在學校進行。PIRLS2001的調(diào)查報告甚至認為家庭的環(huán)境因素是影響閱讀成績的最明顯因素。如果以PIRLS為參考標準,就是盡量在學校中減少影響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因素,從環(huán)境布置到教學手段等多個方面配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附:PIRLS2006測試說明文范例題
太空漫步
莎莉·賴德是最早進入太空的女士之一。她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接受太空旅行的訓練,成為太空人。從“挑戰(zhàn)者號”太空梭完成任務回來之后,她寫了一本書描述她在太空的探險。讀一讀她說的關于穿上太空衣到太空梭外面工作的一段話:
準備
在太空中,準備工作并不像在地球上那么容易。太空人在太空梭上有各式各樣的工作要做。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在太空梭里完成,但是,有時候他們必須到太空梭外面,去修理太空梭或做實驗。
在太空里和在地球上不太一樣。地球上,地心引力讓我們不會飄浮在空中。在太空中,太空人沒有重量。輕輕的一碰,就會使他們飄到房間的另一邊或是慢動作的翻筋斗。唯一停下來的方法就是抓住固定的東西。
穿平日的衣物,人無法在太空存活。人在太空梭里面受到保護,不會被外太空的真空傷害。但是在外面沒有空氣可以呼吸,溫度可能極冷或極熱。太空中,物體曬到太陽的那一面可以熱到華氏兩百四十度,而曬不到的那一面可能會冷到華氏零下一百四十度!
要離開太空梭的保護,太空人必須穿上太空衣。每次太空漫步都是兩個太空人一起,因為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有別人一起工作會比較容易,也比較安全。要出去外面的人得在幾個小時前便開始著裝。他們會搬兩套太空衣進隔離艙。這個小房間的一邊可以與主艙房隔離,另一邊可以對外太空打開。幫忙著裝的太空人離開隔離艙,把門關上。兩個太空漫步者穿著厚重的衣服把小小的空間幾乎塞滿了。他們在隔離艙里等幾分鐘,這時候,空氣逐漸被抽出去。他們一邊等待氣壓表顯示空氣被抽光了,一邊可以感覺到耳朵砰砰作響。
終于,他們可以打開艙門,進入太空。飄出隔離艙以前,他們必須用一條細纜線把太空衣和太空梭扣在一起,這些纜線可以避免太空人飄離太空梭。
在太空中
進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飄進太空,變成了“衛(wèi)星人”,他們繞著地球運行!他們不需要太空梭,至少暫時不需要,因為太空衣有足夠的空氣和電力可以維持大約七個小時的生命。每個頭盔當中甚至還有食物棒和飲水帶。太空漫步需要的工具放在太空梭貨艙的大工具箱里,他們移動到貨艙里,拿出想要的工具,把它們掛在腰際或手腕上。
穿著太空衣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太空人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從太空衣里面推動某些部位才做得出來,所以手指頭、手掌和手臂都會很疲累。
在外面幾個鐘頭后,該回太空梭跟其他組員會合時,太空人飄回隔離艙。即便他們已經(jīng)很累了,在關上艙門以前,他們還是會停下來,看看地球和天空的景色最后一眼。
給四年級學童的測驗題
1.為什么太空人需要準備幾個小時才能離開太空梭,舉出兩個理由說明。(直接推論)
2.為什么隔離艙里需要有第三個太空人?(直接提?。?/p>
3.為什么堅硬的上半身是太空衣最重要的部分?(直接推論)
4.為什么作者提到,太空人走進太空前會“再一次抓抓鼻子”?(檢驗、評估內(nèi)容、語言及文章的元素)
5.有編號的框框怎樣幫助讀者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寫出其中一個方法。(檢驗、評估內(nèi)容、語言及文章的元素)
6.想象一下,如果你想當太空人,從文章的資料,說明當一個太空人的一項好處和一項壞處,并說明為什么?(詮釋、整合觀點及訊息)
第一步,他們穿上一件看起來像長內(nèi)衣的衣服,是用彈性布料做的,上面縫了塑膠管線,水會流過這些管線,讓太空人保持涼爽,因為他們一旦穿上密閉的太空衣,體熱就沒辦法散發(fā)出去。
接下來,太空人把下半身的太空衣拉起來,它的底部是一體成型的:大大的長筒硬靴連接著笨重的、有彈性的保溫褲,在地球上,太空人必須躺在地上扭動,才有辦法鉆進褲子里。在太空中,他們可以飄浮在半空中,輕松滑進褲子里。
太空漫步者飄進隔離艙,滑進太空衣的上半部。上半部是一個硬殼,手臂部分有彈性。太空人的頭從頸部的金屬環(huán)中伸出來,這個金屬環(huán)連接頭盔。雙手從兩個金屬環(huán)中伸出來,這兩個環(huán)連接手套。太空衣的這一部分在地球上很重,里面裝有氧氣、水、風扇以及供應風扇和唧筒的電池。這些設備在太空漫步時維持太空人的生命。
當太空漫步的伙伴穿上太空衣的時候,有另一位太空人,他會留在太空梭內(nèi),幫忙把太空衣的每個部分扣上。在戴上頭盔前,太空人先戴上頭套,頭套的耳罩里有無線電耳機,嘴巴前方有麥克風,讓他們能彼此對話,也能跟其他組員講話。
終于,他們準備好,戴上頭盔和又大又笨拙的手套。他們調(diào)整頭盔,再一次抓抓鼻子,這些事情要等到太空漫步完成以后才能再做了。
(作者單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語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