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漱渝
一
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魯迅藏書有4062種,約14000冊,其中中文書籍2193種,外文書籍1869種,包括中文線裝書、中文平裝書、俄文書、西文書、日文書等。魯迅1936年7月7日致趙家璧信中說:“本來,有關本業(yè)的東西,是無論怎樣節(jié)衣縮食也應該購買的,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濒斞笇⑺挥诒本┪魅龡l的工作室戲稱為“綠林書屋”。他在購置圖書方面,也確實有“綠林好漢”買盒子炮的氣魄。
魯迅藏書,可謂本本來之不易。首先要面對的是購書難。魯迅購書往往從書目入手,他認為這是治學之道,但書目上的書往往不易搜求。例如,1906年魯迅在日本東京時,為了購買荷蘭作家望·藹覃的長篇童話《小約翰》,先親往南江堂書店,沒有,又跑神田區(qū)的丸善書店,也沒有。最后通過書店向德國訂購,歷時三個月,才買到該書的德文譯本。又過了20年,魯迅在友人的協(xié)助下,終于將這部“象征寫實底童話詩”譯成中文。1911年1月2日,魯迅在致友人許壽裳信中感嘆道:“吾鄉(xiāng)書肆,幾于絕無古書,中國文章,其將殞落?!痹轿幕陌l(fā)祥地紹興,當時書肆“絕無古書”,這是一種難以置信的真實。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二十四史是必讀之書,但同樣難買。魯迅1932年8月15日致友人臺靜農(nóng)信中說:“早欲翻閱二十四史,曾向商務印書館豫約一部,而今年遂須延期,大約后年之冬,才能完畢,惟有服魚肝油,延年卻病以待之耳?!?/p>
為了彌補購書難在學業(yè)上造成的損失,魯迅采用了跑圖書館、借書乃至抄書的方式。在南京教育部工作期間魯迅常跑江南圖書館,教育部遷至北京后常跑北京圖書館、京師圖書館分館、通俗圖書館。在北京時期,魯迅向朋友借書的情況也很多。如向馬幼漁借清代徐時棟輯錄的《宋元四明六志》,向許壽裳借《高僧傳》、《文選》,向朱希祖借《類說》,向錢稻蓀借《秦漢瓦當文字》,向許季上借《出三藏記集》,向宋子佩借《三國志補注》,等等。上述情況 ,魯迅在日記中都有明確記載。最感人的是抄書。魯迅抄錄的古籍有《茶經(jīng)》、《說郛錄要》、《沈下賢文集》、《南方草木狀》、《釋蟲小記》、《記海錯》、《蜂衙小記》、《燕子春秋》等。宋代戴復古的《石屏集》(又作《石屏詩集》),魯迅從1913年8月下旬開始抄錄,至同年11月26日,歷時80天,共抄了10卷,272頁,均用蠅頭小楷。1913年10月1日夜,魯迅抄錄《石屏集》時發(fā)病。他在日記中寫道:“寫書時頭眩手戰(zhàn),似神經(jīng)又病矣,無日不處憂患中,可哀也?!?/p>
當然,藏書之不易更在于耗資甚巨。據(jù)有人統(tǒng)計,從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不到25年,魯迅的總收入為124511.995元(甘智鋼:《魯迅日常生活研究》,第43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而據(jù)魯迅日記的“書賬”,魯迅購書款總數(shù)為12165.524元,約占魯迅總收入的1/10,是他家用、購房之外的第三大開銷。以上統(tǒng)計雖然不一定精確無誤(1922年魯迅日記缺失,有時欠薪,也不能反映物價浮動的情況),但卻足以說明購書在魯迅日常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1912年歲末,魯迅整理完5月至12月的書賬,感慨萬千地寫道:“凡八月間而購書百六十余元,然無善本。京師視古籍為古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處世不必讀書,而我輩復無購書之力,尚復月擲二十余金,收拾破書數(shù)冊以自怡悅,亦可笑嘆人也。”魯迅晚年,仍在為書價的飛漲而困擾。他在文章中說,有一種乾隆時代的刻本,售價已跟當時宋版書價接近。清代禁書,售價也高達數(shù)十元至百余元。在散文詩《死后》中,魯迅還描寫了一個他“死后”仍向他兜售明版《公羊傳》的勃古齋小伙計,表達了他對這類無孔不入地盤剝清貧文人的書賈的煩厭和憎惡。
二
在介紹魯迅藏書時,必然要涉及1944年秋因出售這批藏書而引發(fā)的一場風波。1963年6月7日,許廣平在《北京晚報》發(fā)表的《火炬·黎明·旭日東升》一文中提到這件往事:“魯迅逝世以后,漢奸周作人在華北充當敵偽督辦,他借口魯迅母親等人生活困難,指示別人整理出魯迅所藏的中文、日文及其他外文書籍,編成書目三期,到南方去出賣。我因開明書店一位朋友的幫助,得知此事,托其借來書目一看,大驚失色,知為有意毀滅藏書,企圖以此來消除魯迅影響,因即設法輾轉(zhuǎn)托人留下全部藏書?!?/p>
文中所說的“開明書店一位朋友”,指的是顧均正先生,他當時在開明書店編輯理化教材,是許廣平住在上海霞飛坊時的鄰居。據(jù)周海嬰先生回憶,變賣魯迅藏書的消息是顧夫人周國華轉(zhuǎn)告的,許廣平“一聽幾乎昏了過去”。文中所指的“輾轉(zhuǎn)托人留下全部藏書”,所托之人系指鄭振鐸、唐等魯迅生前友好。
許廣平的這篇文章刊出之后,立即引起了周作人的反彈。次日,周作人給《北京晚報》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可視為周作人的一篇佚文——
記者同志:
七日貴報登有許廣平女士的一篇文章,中間說及出售魯迅藏書的往事,辭連鄙人,仿佛說是我的主意,事實有她當年的一封信為憑,完全不是這樣的。今照抄一份送上,請賜一閱。據(jù)信中所說,自民國卅一年春即不能匯款,以后先母先嫂的用度即由我供給,此為分所當然,說不上什么‘鼎力維持,但是‘俾將來繼續(xù)清償,結(jié)果卻是一番胡來的誣蔑,實真是最可感荷的了。不敢希望沾污一點貴紙的篇幅,只是請你花費些許貴重的工夫,請把那書信通看一過罷了。此致
敬禮
六月八日
周作人
周作人在致《北京晚報》記者的信中極力表白的是:一、出售魯迅藏書跟他完全無關。二、以許廣平1944年8月31日致他的信為憑,證明1942年春至1944年秋,魯迅母親和原配朱安的生活費系由他支付(或墊付)。
周作人抄錄的許廣平來信主要內(nèi)容是 ——
……
日前上海報載,有北平家屬擬出售藏書之說,不知是否屬實。果有其事,想為生計所迫使然。魯迅先生逝世以來,廣平仍依照魯迅先生生前辦法,按月籌款,維持平方家屬生活,即或接濟不繼,仍托平方友人先行墊付。六七年間未嘗中輟。直至前年(卅一年)春間,身害大病,始無力如愿,病愈之后郵政銀行商店俱無法匯款,而平方亦無熟人可托,束手無策,心甚不安。不久前報載南北通匯,又多方設法仍苦無成。其間重勞先生鼎力維持,得無凍餒。前者出售藏書之消息倘屬事實,殊負先生多時予以維持之意,廣平特懇請先生向朱女士婉力勸阻,將魯迅先生遺書停止出售,即一切遺物亦應妥為保存,亦先生愛護越先賢著作之意也。至朱女士生活,廣平當盡最大努力籌匯,如先生有何妥善方法示知更感。倘一時實在無法匯寄時,仍乞先生暫為墊付,至以前接濟款項亦盼示知,俾將來陸續(xù)清償,實最感荷,先生筆墨多勞,今天以瑣屑相煩,殊深感愧,尚祈便中賜教一二,俾得遵循。
同年6月20日,《北京晚報》記者侯琪將周作人6月8日來信及抄件轉(zhuǎn)寄許廣平,許廣平閱后,于6月21日致函《北京晚報》記者,澄清史實,以防讀者不知底細,受到蒙騙。信中說:
轉(zhuǎn)來周作人信,知此漢奸年老仍火氣十足,希免其罪惡之責,而來信未能一語反駁其出售藏書之事。這事乃一九四六年我到北京時,見了宋紫佩先生,親自告訴我周作人如何下令館員整理書目情況(后來,周作人迫他認其私宅偷蓋房屋而要他〔宋〕認是公賬。即有通同作弊之嫌。宋憤而生病,致雙目失明,現(xiàn)已死)。宋當時在北京圖書館任職,情況不會不確。后見朱女士(魯迅前夫人)親手交出整理書目三本(現(xiàn)存魯迅博物館)。我當即勸她保存遺物,并允負責其生養(yǎng)死葬,立有合同,以防周作人家屬挑撥發(fā)生問題。這些都有文件在博物館內(nèi)。
當然,從我寫給周作人的信(來信附來的)看出,我那時聽說出售藏書,明知是他所為。朱女士目不識字,如何能策劃圖書館人來給她服務呢?事實了然,后面主使即是誰。我苦心孤詣,寫這封信去,說明請他暫為墊付,以后陸續(xù)清償。他卻并無清單寄來,我自無法清償,現(xiàn)在仿佛是我“胡來誣蔑”。而不知他身為漢奸,喧赫一時,當其尚未下水時,親友為之掛懷,錢玄同先生天天去他家守望。我亦曾寫信給他,并寄去五百元,托辭說母親年老,怕受驚嚇,請他親自陪送老母南下。后接母親來信,說:年老不能來,寄來的錢,自作零用了。周作人寫文章在上海《戲周刊》上說,他不能南下(當時很多人勸他南下),因老母寡嫂需他維持。好像他的作漢奸是為了老母及寡嫂(朱女士),已經(jīng)輕輕地把“漢奸帽子”推給別人了,明眼人當然曉得的。
至老母寡嫂生活,事實是一九三六年魯迅死后,每月由北新書局支付一百元,到“八一三”抗戰(zhàn)起,即行停付。戰(zhàn)爭期間,我即托在輔仁大學任教的李霽野先生按月墊給朱女士五十元(這之前,我因兒子身體多病,經(jīng)朋友介紹,想到南洋工作,要離開上海。曾有信給周作人,托其照顧北京家屬。經(jīng)其回信,說母親他可以負擔,朱女士則不管了。我才無法,轉(zhuǎn)托李霽野先生,每月籌寄五十元的)。后來,北京淪陷,上海亦成孤島,李霽野逃離南方,我又被人拘禁,就聽說有北平(舊稱)出售藏書之事。由來薰閣人親自帶至南京,陳群看了書目,全部包下,但來薰閣負責人忠于周作人,望在上海得更高價,才到上海向書肆兜售,我才得知。觀我給周作人信中所說(你們轉(zhuǎn)來的),實千方百計想對北京家屬負責,而不是如他所說“胡來的誣蔑”的那樣子人物。
許廣平在這封信中,說明周作人幕后主使出售魯迅藏書一事是宋紫佩揭露的。宋先生是魯迅的學生,當時又在北京圖書館任職,他提供的情況“不會不確”。此外,也澄清了她當年盡力維持魯迅母親和朱安生活的事實。此信當年并未公開發(fā)表,現(xiàn)收入1998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許廣平文集》第3卷。
三
作為這場售書風波的當事人之一,唐介紹了朱安女士當時的真實態(tài)度,以及周作人接濟母親和朱安的真實情況。1944年11月,唐以“晦庵”為筆名在上海出版的《萬象》第四期、第五期上發(fā)表了《帝城十日》一文,涉及了他跟劉哲民到北京調(diào)解此事的情況,惜此文系日記體,內(nèi)容甚繁,僅10月14日、15日兩天的日記中簡單提到此事,而且隱去了有些當事人的姓名,使讀者不知其詳。1980年4月,唐先生又撰寫了《〈帝城十日〉解》,對許廣平1961年在《圖書館》雜志第四期刊登的《魯迅手跡和藏書的經(jīng)過》一文進行了補充。
據(jù)唐回憶,1944年秋天,有一份出售魯迅藏書的書目通過北京琉璃廠來薰閣書店向南方兜售,首先得到這份書目的是開明書店。消息傳開,最感震驚的是嗜書如命的藏書家、魯迅生前友好鄭振鐸。他激動地說:“糟糕!要把魯迅的書賣掉了,這哪能行,這哪能行呵!”他當時在上海一家私人小銀行當秘書,聽到此事也很著急,便趁跟友人劉哲民到北平的機會,采用釜底抽薪的辦法,極力阻止魯迅藏書流散。一方面,他攜帶了鄭振鐸的多封親筆信,分致來薰閣、修綆堂等書店和趙萬里等版本專家,請他們共同保護魯迅藏書;另一方面他又帶著許廣平的親筆信跟宋紫佩先生取得聯(lián)系。1944年10月14日傍晚,宋先生帶唐先生到北平阜成門西三條二十一號拜會了魯迅遺孀朱安女士,說明了保護魯迅藏書的來意。朱安開始頗為激動。她指著自己的鼻子沖著宋先生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唐先生耐心介紹了上海全部淪陷之后的情況:許廣平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受到毒刑拷打,甚至遭電刑炙燒,以及南北交通阻梗,匯款不易等情況,朱安的情緒才有所緩和。據(jù)唐先生了解,朱安跟家里那位老女工每月生活費約需9000元(指淪陷區(qū)聯(lián)合準備銀行發(fā)行的“聯(lián)準”票),而以撫養(yǎng)“老母寡嫂”為由拒絕南下的周作人每月僅補貼朱安150元——據(jù)唐先生回憶,當時乘三輪車去一趟北平西山的車費就要100元,對于維持朱安生活而言,這的確是杯水車薪。而且,這150元原是周作人每月孝敬老母的零花錢,魯母臨終前讓朱安代收,作為對終身服侍她的兒媳的一點補償。朱安每當收下周作人這一百五十元,眼淚直往肚里咽。唐先生轉(zhuǎn)達了上海方面的態(tài)度:朱安所需生活費仍由許廣平負擔;倘若許廣平有困難,上海的朋友也愿意湊錢代付,總之千萬不能出售魯迅藏書。聽到唐先生這番懇切的話語,朱安“當即同意,賣書之議,已完全打消”。這就是唐先生采取的釜底抽薪法。
今天,我們面對保存完好的魯迅藏書,對許廣平先生和唐等魯迅生前友好的保存和搶救之功自然會產(chǎn)生緬懷感念之情。
責任編輯:王文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