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祥
關鍵詞辯證治療頸椎病椎動脈型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頸椎病發(fā)病類型,我們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來采用手法及中藥對其分型治療204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204例,男144例,女60例;年齡28~60歲,病程2個月~20年。其中,氣滯血瘀型120例,氣血虧虛型84例。頸椎x線片,有明顯頸椎退變的138例,無頸椎退變的66例。
2分型標準
2.1氣滯血瘀型以反射性腦血管痙攣及脊髓束受壓癥狀如頸項疼痛、頭痛、肢體突然麻木或感覺異常為主癥,或有外傷史,舌質淡紫,苔薄白,脈澀或脈弦。
2.2血氣虧虛型有腦部缺血癥狀,如頭部轉動到某一方位時可出現(xiàn)眩暈、頭昏、惡心、耳鳴,目干澀或視物模糊,舌質淡,脈細或細眩。
3治療方法
3.1氣滯血瘀型手法①用滾、按等手法操作于頸項兩側及肩背部。②指撥頸椎兩側,若伴有頸椎棘突偏歪的可選用頸部旋轉板法或牽引推頂手法復位。③按揉頸椎兩側并點揉阿是、風池、缺盆、肩中俞、肩外俞等穴。④拿肩井、按揉天宗結束手法。
基本藥物:桃仁、紅花、川芎、羌活、防風各10g,威靈仙、丹參、桑寄生、雞血藤各15g、白芷10g、血蝎10g。
3.2氣血虧虛型手法①用一指禪推法操作于頸項兩側及肩背部。②拿患者頭頂督脈和兩側太陽經(jīng)、少陽經(jīng),按頭維、角孫、翳風、風池、大椎等穴位。③梳理患者兩側,從太陽經(jīng)頭維梳至風池穴。④醫(yī)者一手拇指抵住患者風府穴,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頰部,輕提頸部。⑤點揉內關、足三里結束手法。
基本藥物:太子參、天麻、炙黃芪、杜仲、枸杞子各15g,炒白術、菟絲子、仙靈牌、川斷各lOg,升麻、炙甘草6g。
4療效評定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一年后隨訪未復發(fā),共141例。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一年后隨訪癥狀未加重,共50例。無效: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無改變,共3例。
5討論
5.1祖國醫(yī)學的經(jīng)典著作中雖無此病名,但其機理卻有著精辟的論述。我們根據(jù)祖國醫(yī)學傳統(tǒng)理論,結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特點,對其采用了推拿手法、中藥內服的分型治療。氣滯血瘀型的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推拿手法疏通經(jīng)絡、理筋整復的同時,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氣血虧虛型的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推拿手法疏通頭部陽氣,開竅醒腦的同時配合補益氣血的中藥治療,從而達到證型結合,內外同治的目的。
5.2椎動脈型頸椎病在以往沒有TCD及造影技術的前提下,對頸性眩暈的認識都以虛證論治,有TCD現(xiàn)代診療技術后發(fā)現(xiàn)不管哪種病因導致椎動脈的病理改變都是兩種結果:一是阻滯供血不足而頭暈;二是氣血虧虛供血不足而頭暈,也就是氣滯血瘀(實證),氣血虧型(虛證),所以把椎動脈型頸椎病分成兩種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