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是最“單純”的顏色,一直深得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喜愛。對那些白色的動物,人們也是鐘愛有加——各種醫(yī)學和生物學實驗室常用的大白鼠和小白鼠、溫柔可人的大白兔、象征和平的白鴿、象征純潔的白羊羔、羅馬神廟里的白鵝、英俊王子胯下的白馬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人們如此青睞白色動物,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自然界中白色的動物實際上十分罕見。的確,一萬年之前,除了生活在兩極的動物季節(jié)性(如雷鳥和北極狐)或者永久的(如北極熊)擁有一身白色裝扮外,地球上其他地區(qū)難得見到白色動物的身影。因為一身銀裝,實在是過于搶眼,并不利于在五彩斑斕的自然環(huán)境中偽裝自己。
當人類開始馴養(yǎng)動物,對白色的這種偏好就顯現(xiàn)了出來。我們的祖先總是傾向于那些毛色較淺的動物,久而久之,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人工選擇,白色的家禽和家畜便紛紛出現(xiàn)了。同時,我們的祖先還發(fā)現(xiàn),偶爾的,原本深色的動物會產(chǎn)生淺色甚至白色的后代,而且“褪色”的動物的后代仍然保持著這種特征。這,其實是白化病。
白化病是一種以皮膚、毛發(fā)(羽毛)以及眼睛虹膜黑色素缺乏為特征的遺傳病,這種遺傳病在各種脊椎動物中都存在,在哺乳類和鳥類中,大約每一萬至兩萬個幼獸幼鳥中便會有一例白化病。白鼠、白兔、白鴿其實就是白化種的動物。白化動物最顯著的特征是它們的眼睛,由于缺乏黑色素,它們的虹膜(也就是俗稱的黑眼珠)顏色很淺,為淡藍色或者淡紫色,而整個眼睛往往呈現(xiàn)紅色,那是眼底血管中血液的顏色。按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輕易地把白馬、白羊、白熊從白化病人的名單中刪除,因為它們僅僅是有白色的毛發(fā)而已。
缺乏黑色素給白化動物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首先是它們特別容易被曬傷,因為皮膚中的黑色素是抵抗陽光中紫外線輻射的最重要屏障。其次它們的視力普遍比較差,除了害怕強光外,黑色素也是視覺神經(jīng)信號傳遞線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野外,白化動物是不受歡迎的。動物學家們觀察到在某些企鵝和燕子的群落里,白化的個體會受到同伴的排斥。然而在人類的眼睛里,這些棄兒則往往成為“明星”。
很多動物園以擁有一只白化動物為榮——白虎、白獅、白孔雀、白蟒蛇乃至白色大猩猩。比如白色大猩猩“雪花”是西班牙巴塞羅那動物園的鎮(zhèn)園之寶,也是目前人類圈養(yǎng)的唯一一只;而死于2004年8月南非企鵝“下雪”則為英國布里斯托動物園攢足了人氣。2007年,一頭白化的座頭鯨在澳大利亞東海岸被發(fā)現(xiàn),迅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人們給它起名叫“米迦羅”,在當?shù)赝琳Z中是“白小伙兒”的意思。米迦羅的命運自然比它的前輩“莫查迪克”好得多,莫查迪克是一頭白化的抹香鯨,它生活在19世紀早期,這頭脾氣暴躁的白鯨在掀翻無數(shù)捕鯨船后被人類捕殺,后來成為著名小說《白鯨記》的主人公。
人類如此鐘愛白化動物,卻對自己的白化同類并不寬容。白化病同樣是人類的常見遺傳病之一,發(fā)病率大約1/17 000,每70個人中就有一人攜帶這樣或者那樣的白化基因。長久以來,由于特殊的容貌,白化病患者一直深受歧視。在各種文化里,白化病人往往同巫術、邪惡、詛咒聯(lián)系在一起。即便是今天,令人發(fā)指的對白化病人的迫害仍然不時地發(fā)生著。在津巴布韋,人們傳說與白化病人發(fā)生性關系可以治愈艾滋病,這造成大量白化女性被強奸和感染艾滋?。欢谔股D醽?,破獲了一起謀殺案,一名巫醫(yī)被控在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間殺害了19名白化病人,因為人們相信擁有白化病人的部分軀體可以帶來好運。
與這些罕見的暴力事件相比,偏見和歧視是白化病人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大眾媒體,特別是好萊塢的電影為這種偏見和歧視的蔓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根據(jù)美國全國白化病和色素減少癥患者協(xié)會的統(tǒng)計,從1960年至2006年,共有68部影片中出現(xiàn)了對白化病人的污蔑和扭曲。這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shù)拇笃1热纭逗诳偷蹏匮b上陣》中那對反派雙胞胎兄弟:蒼白的皮膚,淺色的頭發(fā)和遮目的墨鏡,這都是白化病人的典型特征。其他諸如《冷山》、《達芬奇的密碼》中,都有白化病人的形象,不是反派就是刺客。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日本,日本曾經(jīng)是以白為美到極致的國家。在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中,白化病人并不會遭到歧視,甚至在日本王室中也經(jīng)常有白化病人的身影。然而隨著上世紀60年代西方影視作品的傳播,大眾審美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人也開始鐘愛古銅色皮膚的沙灘俊男靚女。自那時起,白化病人在日本大眾媒體上的形象,也變得邪惡和恐怖起來。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