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剛剛舉辦了一次音樂課堂教學比賽,總的來看都是在努力向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看齊,但由于對新課程標準的種種誤解,使得我們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偏差。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如何轉變觀念,更新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積極交往、共同發(fā)展的課堂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美,從來不可能是被告知的,更不可能被強迫接受,這是審美活動的第一真理?!?br/>
審美不能依靠灌輸,施教者與受教者憑借音樂審美媒介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建立這種良好教與學關系的關鍵在于施教者,音樂教師應把感情的紐帶首先拋向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學氣氛。
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音樂?我們教的許多內容是音樂嗎?在一節(jié)《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欣賞課中,老師的教案中寫出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方法都沒有問題,但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過程如下:①初聽全曲。(沒有提出要求)②分段欣賞,每段都提出同一問題:節(jié)奏、速度有何變化?表現了什么?學生七嘴八舌發(fā)表議論后,老師接著展示多媒體課件——本段的段意,要求學生大聲朗讀一遍。③完整地欣賞全曲。(沒有提出要求)④創(chuàng)造音樂(教案原話),要求學生擊掌為音樂伴奏。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姚斯曾這樣表述:“人的審美活動,不管是創(chuàng)作性的還是接受性的,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的。無論是國家統治,還是神權政治,都無法強迫我欣賞或拒斥一件美的藝術品,都無法命令我按照規(guī)定的意義去閱讀一件文學作品。因為不管是一部文學作品,還是一幅畫的意義都必須聽憑讀者或欣賞者內在的自由來評判,這種自由是無法轉讓的”。這說明一個道理,審美只有在審美主體獲得自主心態(tài)時才發(fā)生。和理性知識不同,“美”從來不可能是被告知的,更不可能被強迫接受,這是審美活動的第一真理。音樂在時間的流動中展現,唯有聽到聲音才能感覺音樂的實際存在,欣賞音樂需要體會音樂激發(fā)的情感并對音樂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老師對作品的理解像傳授知識一樣傳授給學生,將一個唯一的答案告訴學生,這和審美活動的規(guī)律背道而馳,孩子們的想象力也將隨之喪失。
二、掌聲完全掩沒了音樂,參與變得無效
音樂教學的元素是音樂,音樂教學中所有的活動必須是緊緊圍繞音樂展開,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本身。即從音樂出發(fā),通過音樂活動的參與,關注音樂的旋律、調性、曲式、織體等等。在一節(jié)課題為音樂綜合課《小放?!分校ㄐW三年級),隨著上課鈴聲響起,老師播放音樂《小放?!?,要求學生隨著音樂拍掌,老師示范每小節(jié)拍四次,學生也就跟著熱鬧地拍了起來,掌聲完全掩沒了音樂。在隨后的《小放?!芬魳沸蕾p中,才是第一遍聽音樂,老師還是設計了拍掌為音樂伴奏的環(huán)節(jié)。這次是一小節(jié)兩次。學生們大聲地擊掌為音樂伴奏,全然沒有理會音樂的存在。課后跟該老師交流時,老師說這樣急速地拍掌是為了在課前把氣氛調動起來。
新課標指出: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fā)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聽音樂做各種動作,聽音樂用色彩、線條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都是老師常用的一種參與體驗方法,但是,我們許多教師在設計這些方法時較多考慮的是學生的參與熱情,參與方式,很少會想到這個參與活動真正對學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所起的作用。于是,在教室里我們經??梢钥吹綄W生邊聽音樂邊做動作,邊做動作邊打鬧的現象。參與音樂,是為了獲得更好的音樂審美體驗,參與音樂,關注點必須指向音樂本身,否則必定導致參與無效,每一拍拍一次手,這樣也是參與,但會導致學生參與到后來不聽音樂也能參與,因為這是規(guī)律性擊掌的延續(xù)。像這節(jié)課的參與方式就是完全無效的。教師要精心設計參與模式,給學生提出認真聆聽音樂的要求,明確這個活動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活動過程,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參與音樂。
三、課堂機智——在“山窮水盡”的關頭出現“柳暗花明”
課堂教學應變藝術是一種比較高超的藝術,由于課堂上的偶發(fā)事件是事先預料不到的,所以應隨時因勢利導,巧妙地將意外情況與講授內容快速合理地融合,借題發(fā)揮做“文章”。這樣靈感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是課前備課在課堂上的隨時延伸,是教師知識的積累、各方面修養(yǎng)及激情瞬間的高度凝合。
下面是我們這次的課堂教學比賽中的一些小插曲:①課前,由文娛委員發(fā)起學生自覺地唱課前歌,聽到上課鈴聲響起,老師馬上讓學生停止了歌唱,這還是音樂教學比賽呢?②一節(jié)唱歌課《兩只小耳朵》,該班已經學過,還沒教學生就會了,這位老師不知如何是好,按部就班地按照原有的教學設計把這節(jié)課上完。如果可以變通一下,把它變成歌表演,或者編成一部小小的音樂劇,是能夠實現的。③一節(jié)題為《雪絨花》的課,教唱幾遍后,請幾個同學起來演唱,明顯地聽出中間部分沒有學會,老師一個勁兒地問學生:學會了沒有?。坑袑W生回答:不會。老師接著說:誰不會呀?還有誰不會呀?學生馬上說:會了,會了。就怕老師請他起來單獨教練。老師為了能省下時間搞其他活動,沒有理會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沒有繼續(xù)完成唱歌教學。這堂課連基本的教學任務都沒有完成。④一位老(下轉第44頁)(上接第38頁)師事先將學生分成四個組,然而,學生告訴老師他們有五個組,老師讓第五組的同學參加到其他組。第五組的同學不知如何是好。
具有機智的教學,可以把偶發(fā)事件、失誤等彌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學活動中,并達到天衣無縫的妙境。甚至面臨“山窮水盡”的關頭,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順水推舟就能化險為夷,出現“柳暗花明”的喜悅。這些高妙的充滿機智的教學大多是在風趣的氛圍中實現的。教師要達到此境界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在教育教學中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靈活機敏地處理一些事件,幽默含蓄地扭轉尷尬局面,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四、扎實的基本功是音樂教師的立身之本
教學是要有準備的,教學的設計、教案的編制、教學課件制作、技能操作準備和教具與學具準備都應圍繞音樂教學內容進行。下面幾例是這次比賽中出現的。例①:在上課前沒有做好準備的。一節(jié)《對十》的唱歌課中準備的小兔、小熊等教具和教學內容毫不相關。應該準備的教具是霸王鞭。例②:音樂基本知識不過關。在八分音符的節(jié)奏練習中,老師的示范沒有節(jié)奏的強弱變化。例③:音樂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在彈奏《我的家在日喀則》、《信天游》、《一只鳥仔》時,三首樂曲的速度完全一樣。
以唱歌為教學的綜合課,本身就離不開唱和彈,一些老師的伴奏也是準備不充分。如果我們的音樂老師不彈琴不唱歌,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代替,那么任何人都能上這課了。就比賽而言,選手還是要將自己的看家功底拿出來。一個唱不好歌彈不好琴的音樂老師是不能把學生教好的??梢姡鷮嵉膶I(yè)基本功是音樂教師的立身之本。
從以上八節(jié)課中,看到了我們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差距,教學需要一種可持續(xù)的行為才能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沒有正確的教學理念支撐的教學行為是不能在根本意義上起到教學改革的效果的。因此,今后在我縣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以下活動:加強師資培訓,更新教師的思想觀念;加強音樂教師的交流活動,互相聽課評課;舉辦校園文化節(jié),為中小學師生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
我們已經起步,從這里開始向新課程標準靠攏,搞好瑤鄉(xiāng)音樂教育,使得瑤鄉(xiāng)的孩子都能受到音樂熏陶,真正地享受音樂?。ㄘ熑尉庉嫞悍?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