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利霞
摘要:新課程實踐與科學發(fā)展觀啟示我們,要以學生為本,優(yōu)化語文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用大語文的教育資源滋潤我們的語文教學,構建生動和諧的語文教學,讓學生樂學、愛學,成為一個豐富語文素養(yǎng)、善于交際的現(xiàn)代文明人。
關鍵詞:以生為本;優(yōu)化方式;開展實踐;挖掘資源
教學是一種由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構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敖獭迸c“學”是一對矛盾結合體,既對立又統(tǒng)一,雙方都不可缺少。不少同志對“教”與“學”的關系理解困惑。其實,我們只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發(fā)展上,一切問題均迎刃而解。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教學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獲得、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更應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
一、運用現(xiàn)代信息承載媒體,生動語文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
傳統(tǒng)的知識方法呈現(xiàn)語文知識,教師主要依賴語文課本,一支粉筆,條件再好一點的就是運用掛圖、模型。隨著教學設備和教學技術的提高與發(fā)展,聲像技術、信息技術相繼介入教學技術的領域,圖片、影像、錄音都是展現(xiàn)語文知識的得力媒體。要想語文課堂生動有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教師不僅要注意改進教學方法,更要大量地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知識呈現(xiàn)的方式,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向教學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組織教學,開發(fā)和制作語文課件,開展語文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二、組織思辨、實踐、演練的多維活動,使語文教學活動變成學生多種素質發(fā)展的平臺
語文教科書雖然配備了許多彩圖,以及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使課本變得富有趣味性,但是,如果僅僅依賴這些,就想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遠不夠的。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喜學樂學的關鍵。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模擬生活事件的情節(jié),隨機穿插人文小故事等。在課外學習中,舉行語文故事會,舉辦語文講座,進行語文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課本劇,觀看并討論文學題材的影視作品,仿制歷史文物,撰寫語文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qū)簡史和生活人物小傳,編輯語文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語文專題展覽、知識競賽等活動。這樣,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聽說讀寫、表演、思維、交際等諸多能力都得到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興趣,豐富了語文的知識。
三、因地制宜地開發(fā)語文教學的資源,讓語文知識廣袤無邊
過去,受傳統(tǒng)語文“以本為本”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其實,由于語文學科具有其獨特的性質,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名勝古跡等,可通過文化機構、傳播媒體、學校、社區(qū)、參觀訪問和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獲得。我們教師在充分使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要不斷開發(fā)唾手可得的語文教學資源。如指導學生走進學校圖書室,閱讀通俗語文讀物、中學生語文刊物、歷史文物圖冊、歷史故事、各種小說、科學技術史、文學藝術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社會人文知識,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如走近歷史見證人、國學大師、文學名家學者、語文教育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廣泛了解語文素材和語文見解,提高語文的感悟能力。我們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文化遺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蘊涵豐富語文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現(xiàn)在各個學?!靶PMā本褜崿F(xiàn),我們還可以利用各種與語文學習有關的計算機教學輔助軟件、多媒體語文課件、遠程教育中的語文課程,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的語文教育網(wǎng)站、語文資料數(shù)據(jù)庫和圖書館、檔案館網(wǎng)站等,以獲取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此外,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報刊雜志、觀看廣播電視、瀏覽網(wǎng)絡信息、舉辦“語文學習園地”和辦“語文手抄報”等,讓學生活學活用語文知識,拓寬他們的語文資源。
語文無處不在,語文教學的資源無處不有。我們只有做教學的有心人,不斷發(fā)現(xiàn)和挖掘語文教學資源,不斷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全面落實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們的教學才能跟上新課程發(fā)展的步伐,才能與國際課程改革接軌,真正推動素質教育向更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