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婕
摘 要:自來水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性產品,為促進節(jié)約用水和水污染防治,我國多個城市自今年4月以來相繼出臺了水價上調和擬上調的方案,而水價是否應該上調多有爭論。本文結合經濟學基本原理,立足資源、企業(yè)、終端用戶,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對水價上調的合理性進行了綜合分析,認為水價上調具有合理性,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不僅能夠減少水資源浪費,促進中水行業(yè)的發(fā)展,還能增強企業(yè)經營動力,提高多方福利。
關鍵詞:水價上調 生活用水 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F726.2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從2009年3月起,我國大中城市相繼舉行了水價上調的聽證會。于是,水價上調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關注。由表1可以看出,保定、南京、昆明、上海、沈陽、無錫、蘭州等城市已經對居民生活用水價格進行上調,平均漲幅達到18.35%,其他城市的水價上調計劃也在醞釀中。然而,持支持觀點的人認為:自來水價格總體偏低,沒有反映其較高的生產成本和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導致目前水資源浪費嚴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同時也使供水企業(yè)面臨經營虧損的壓力。因此,必須推進水價上調的改革。持反對觀點的人則認為:制水成本高不是提高水價的理由,而且提價并不是保護水資源的唯一出路,并且上調水價與“窮人經濟學”相悖,損害了低收入群體的利益。那么,水價上調究竟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本文將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予以分析。
二、水價上調的合理性
(一)宏觀層面。
1、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從企業(yè)的角度來說,水的價格本應該由供需平衡決定的均衡價格來制定,但由于自來水是缺乏彈性的公共資源性產品,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因此水務公司不同于市場中其他生產企業(yè),不能夠市場化運作。為了保證人們的正常用水需求,政府為其設定了一個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最高限價。然而,由圖1可以看出,最高限價會造成產品(自來水)的供不應求,而這個需求包含的不僅僅是合理用水。以生活用水為例,根據(jù)2008年統(tǒng)計公報,我國全年總用水量584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0.4%,其中生活用水增長0.6%;我國07年人均生活用水量為178.4升/天,而國際上平均水平為80升/天,可以說,這其中的浪費情況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出于保護水資源、減少浪費的目的,提價無可厚非。提價作為促進節(jié)約水資源的一種手段,其作用原理是通過對資源產品設定較高的價格以減少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從而達到降低資源消耗的目的。雖然提價不是最本質的解決辦法,但對于價格敏感 的消費者來說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北京市為例,1999-2006 年城鎮(zhèn)居民生活用水價格每提高1%,則可減少其生活用水0.38%;在“十五”期間,北京城鎮(zhèn)居民生活用水因水價提高的節(jié)水總量達0.9億立方米,年均人均生活用水量減少2立方米 ,調高水價的節(jié)水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2、推動中水行業(yè)的發(fā)展。
中水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目前,美國、日本和以色列等國在農田灌溉、城市景觀、道路保潔、洗車、冷卻設備補充用水、廁所沖洗等方面都大量使用中水。推廣中水使用,可以節(jié)約水資源,降低用水成本,保障供水安全,促進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還有助于水體保護,維護地質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促進城鄉(xiāng)發(fā)展。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2008年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71萬億立方米,比2000年下降了2.2%。水利部對我國水資源情況的評價是: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測算,全國年缺水達400億立方米;飲用水安全形勢嚴峻,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有2.8億,且大量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水體;局部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全國已形成164個地下水超采區(qū),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100億立方米,一些河流發(fā)生間歇性斷流或常年斷流,河流功能衰減甚至基本消失,部分地區(qū)已發(fā)生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現(xiàn)象。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我國水資源情況并不樂觀,因此需要推動中水行業(yè)的發(fā)展。但由于現(xiàn)行自來水價格偏低,則導致中水利用推廣受阻。以北京中水利用為例,北京中水運營成本為1.7元/立方米,政府對其補貼0.7元/立方米,而中水售價為1元/立方米,則按2008年北京市6億立方米的中水使用量計算,政府財政補貼規(guī)模為4.2億元。推廣中水使用是基于節(jié)能減排的環(huán)保思想,但政府一直用低價培育中水用戶是不可持續(xù)的,且大規(guī)模的財政補貼不利于中水利用向中小城市推廣,因此中水的發(fā)展有賴于其價格的上調,但中水價格又必須與自來水價格形成差距,所以還需自來水價格上調為其發(fā)展鋪路。
(二)中觀層面。
1、減少對財政補貼的依賴。
最高限價可能會使生產者通過降低產品質量形成變相漲價。 因此,政府必須出面補貼企業(yè)的虧損部分,使企業(yè)經濟利潤為零,以維持其基本的生產運營,從而保證供應水質。但是,長期依靠政府財政補貼并不是一項長久之計。因為:一方面,長期接受政府補貼,企業(yè)會產生惰性,從而不再關注自己的生產效率、運營效率和管理效率,會漠視自己的盈虧狀況,導致企業(yè)缺乏改進技術、加強管理等降低供水和服務成本的動力,不利于水資源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另一方面,一旦政府財政補貼減少,虧損的企業(yè)為了繼續(xù)經營必然會精簡機構裁剪人員,那么會帶來失業(yè),這是我們不愿意見到的。所以提高水價,可以減少企業(yè)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對于企業(yè)朝著有效率的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有正向拉動作用。
2、推動管網的再建設。
長期以來,自來水的成本與銷售價格是倒掛的。然而,造成高成本的原因來自很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其中一部分原因則來源于管網老舊帶來的跑、冒、滴、漏問題,其漏損率在20%左右,而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為7-9%。由于管網埋于地下,整修工程浩大,且全部改造將是一筆巨大的花銷,國家財政短期內是不可能劃撥這筆款項的。那么,在不依靠政府財政補貼的情況下,要解決管網老舊的問題,可以通過水務公司自身的資本積累來實現(xiàn)。也就是說,通過提高水價使水務公司取得合理的經營利潤,再把經營利潤用于管網維護和再建設,以減少漏損率、提高供水質量,甚至達到終端用戶能夠直接飲用。從長期看,通過這樣的帕累托改進, 水務公司經營狀況改善了、消費者得到高質量的供水服務、政府可以縮減財政補貼規(guī)模以用于更需要的地方,三者的效用都是增進的,可以說達到了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
(三)微觀層面。
1、防止“搭便車者” 削弱窮人福利。
有學者從“窮人經濟學” 的角度分析了提價的不合理,但本文認為提高水價并不是忽略窮人的利益,而是不把公平的增進建立在缺乏效率之上。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說,提價并沒有破壞窮人(如低保戶等低收入群體)的福利,反而增進了他們的福利。原因在于,隨著其它資源品價格的上漲、人工成本的上漲等總成本上升,不提價造成的虧損擴大意味著政府需要拿出更多的資金對水務公司進行補貼,而這個補貼是對所有使用者的補貼,包括了有能力支付和無能力支付的人群,即富人與窮人。也就是說,對于富人而言,他們搭了便車,享受了窮人的福利。因此,提高水價,可以減少政府對企業(yè)的財政補貼,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專項補貼窮人,這是有利于改善窮人福利的,而對富人來說并沒有大的損失。
2、終端用戶具備對水價上調的承受能力。
終端用戶對水價的承受能力可以用水費支付比率來評價,即居民水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8》,以2007年為統(tǒng)計口徑,全國供水總量5019488萬立方米,生活用水占45.1%,全國人均年生活用水量為65.12立方米,以全國32個城市平均居民生活用水單價2.26元/立方米 計算,全國人均年支付水費147.17元。由于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786元,則水費支付比率為1%。然而,世界銀行和一些國際貸款機構研究認為,家庭水費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3%-5%是可行的。我國建設部指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費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5%-3.0%是合適的。因此,水價上調存在合理的空間,終端用戶具備對水價上調的承受能力,提價是可行的。
三、結論
綜上所述,水價上調是有其合理性的,也是大勢所趨。水價上調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不僅能夠減少水資源浪費,促進中水行業(yè)的發(fā)展,還能增強企業(yè)經營動力,提高多方福利。加之CPI自2008年下半年起明顯回落,為水價上調提供了空間和時機。因此應該將重心放在如何調,調多少的問題上,切實制定合理有效的水價調整方案,不影響或少影響使用者的正常用水需求。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國民經濟學專業(yè))
注釋:
筆者認為,對于合理用水來說,其需求彈性很小,消費者是價格不敏感的;而對于浪費型用水部分,其需求彈性是很大的,所以消費者是價格敏感的。
李云鶴,汪黨獻.城鎮(zhèn)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水函數(shù)分析和水價節(jié)水效果評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8(6) .
劉慶愛.有效利用水資源促進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10).
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第58-59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帕累托改進,是指以帕累托標準來衡量為"好"的狀態(tài)改變。帕累托標準,是指如果至少有一人認為A優(yōu)于B,而沒有人認為A劣于B,則認為從社會的觀點看亦有A優(yōu)于B。參閱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第330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指任意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狀況變壞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參閱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第330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搭便車理論:美國經濟學家曼柯?奧爾遜于1965年發(fā)表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利益和團體理論》一書中提出。其基本含義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只是借用“窮人經濟學”的思想,主張將公共產品政策向低收入群體傾斜,從而增進社會公平。
根據(jù)中國水網公布的2007年全國32個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計算的簡單算術平均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