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勇
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無疑就是競爭經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臻發(fā)展、完善及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競爭將突破地域、國界的界限,逐步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普遍方式,并且成為現(xiàn)代人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境條件。21世紀的社會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且將愈加激烈。競爭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素質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是推動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學校肩負著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強競爭環(huán)境下的教育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關系到現(xiàn)代化建設的整體戰(zhàn)略目標。為此,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改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斷增強學生的競爭觀念、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促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競爭在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競爭意識是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各種競賽活動中產生的希望勝過對方的心里傾向。在學習過程中,競爭意識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是激發(fā)學生行動的主觀原因,是學生行動的內部動力,是學生開展自我教育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實現(xiàn)自身目的的前提,在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學習競爭意識,有助于發(fā)揮教師教學的主導性。學習競爭意識有利于減少教師教學的重復性,教會學生探索和掌握適合個性特征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與時俱進的精神,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有利于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進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2.學習競爭意識,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競爭意識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排除心理障礙,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正確評價自己以及競爭的各種現(xiàn)象和結果,培養(yǎng)自我情緒調控能力。
3.學習競爭意識,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習競爭意識有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給自己施加學習壓力,形成勇往直前的動力;有利于樹立“比學敢拼”的良好學風,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使學生遵循公平、公開、公正、合理的競爭原則,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促進良性競爭。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競爭意識
學習競爭意識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推動力,是學生開展自我教育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保證,對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競爭的意識和能力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1.重視教育,增強競爭意識。很多同學的競爭意識淡薄,競爭力不強,具體表現(xiàn)在:一是習慣依賴,被動競爭而不善于主動競爭;二是競爭目標短淺,競爭范圍狹窄;三是競爭承受能力不強,總希望僥幸避免競爭,而不是思考怎樣戰(zhàn)勝競爭中的困難。為此,要充分認識競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競爭意識教育貫穿于日常教育,做到早教育、早培養(yǎng)、早提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增強學習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激發(fā)和強化積極向上的學習動機。要讓他們做到“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妒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傲慢之意”,從而樹立起正確的競爭意識。
這里需要厘清的是,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在人類社會中,競爭與合作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正如瑪格麗特·米德指出的:“人類社會是合作與競爭的混合體”。一方面,競爭給合作以極大的動力,使之生機勃勃,并朝著和諧、健康、高效的方向發(fā)展。沒有競爭的合作必將助長惰性,因而會失去活力。另一方面,競爭觀念的建立,對“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競爭規(guī)律的認可和實施,是使人才素質不斷上升到新水準的重要途徑。因此,競爭不僅不會破壞合作,反而會給合作以動力支持,使合作更加持久,更有廣度和深度。因此,通過教育,增強學生對競爭激烈化的認同和理解,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并在競爭中增強團結協(xié)作意識。
2.正確引導,優(yōu)化競爭機制。在正確實施競爭機制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加以引導。對學生的奮斗目標,運用信任性、期望性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奮進精神;對學生獲得的成功和進步,要充分肯定并加以贊同,使其內化為穩(wěn)定的動力機制;對學生的某些過失或不足,要采取諒解的態(tài)度,使其反省,以豁達的心胸對待和接受公平競爭,建立起進步的信心,培養(yǎng)他們堅韌的意志力;對學生的某些錯誤認識或行為,要加強說服教育,使其用正常的心態(tài)看待競爭,保持一種依靠自身努力和實力超越他人的健康心理。
為保證競爭機制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要建立一整套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科學地設置情景,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參與競爭的興趣和熱情,實施有效調控,讓學生的競爭行為逐步邁向良性運行的軌道上來。要摒棄傳統(tǒng)評價機制中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代之以學生各個方面的進步程度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從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守紀情況、學業(yè)成績、勞動情況等方面作出評價,努力構建起目標層次化,標準具體化,指標彈性化的激勵機制,不斷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3.因人而異,培養(yǎng)學生自信。成功是誘發(fā)內部動機的強烈因素,只有滿足學生的成功感,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為了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在充分考慮到量力而行和因材施教原則的前提下,實行分類教育管理。通過競爭,目標分層次、評價標準分等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的目標,實施不同方案,對學生進行分類要求、分期實施、分別評價,把競爭意識具體化,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宜的發(fā)展目標,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競爭的時效性。
研究表明:孩子的信心來源于有效的鼓勵,夸獎和鼓勵是滋養(yǎng)孩子的營養(yǎng)物質。當學生取得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并強化學生“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的意識,激發(fā)學生內在渴求成功、渴求老師給予肯定的欲望,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獲得熱情和自信,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從而增強競爭意識。
4.附于載體,提高教育效果。學生大多喜歡富含娛樂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更喜歡在活動中感受自我,完善自我,表現(xiàn)自我,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學校既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展現(xiàn)自我才能、提高素質的大舞臺。為此,可以有目的地設計一些競賽、競選、辯論、演講、情景模擬、特長展示、成果評價及其它文藝、體育類活動,引導他們積極參與,以便在緊張、激烈的氣氛中激發(fā)學生嘗試和探索的熱情,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競爭精神和競爭能力。另外,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積極開設第二課堂,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多途徑、多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多方面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習的研究氣氛,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效果。
在實際工作中,以挑戰(zhàn)自我為起點,充分挖掘學生自己的潛力,培養(yǎng)競爭意識;以超越自我為目標,進行縱向比較,增強競爭意識。教師可通過制定班級工作計劃,開展主題班會等活動,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創(chuàng)造一種競爭氛圍,按照“自定目標,自找壓力,自我塑造,自主發(fā)展”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競爭意識為一種自覺行為。在班級管理方面,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增強自主意識,減少對班主任的依賴。在班級基本定型以后,通過競選產生新一屆班委會,讓學生自己組織活動,各種活動的自我組織和開展,既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又能提高學生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使學生在成功中體驗奮斗的喜悅、競爭的快樂。
5.以人為本,做好善后工作。競爭自然會出現(xiàn)成功和失敗兩種結果,對競爭中的成功者應該獎勵,注意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雖然有形,但它是有限的;精神獎勵無形,卻是無限的。應使每一位成功者理解:競爭猶如攀登,其樂趣在于競爭本身。
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孩子存在“以自己為中心”的行為特點,只要求別人為他服務,而不懂得為他人盡義務,只能事事如意,卻無法面對困難、承擔挫折。然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往往多數(shù)參與者是失敗者,因而,安慰失敗者比獎勵成功者重要得多。當失敗者沮喪著臉,茶水不思,獨自徘徊在校園一側幽僻的小路上時,教師要及時找他們交流,在安慰他們的同時,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并提出下一步的打算及對策,這樣完全可能使失敗者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在培養(yǎng)競爭意識的同時,必須使學生明白,校園內競爭的雙方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切忌以競爭取代團結與友誼,應杜絕不擇手段,在競爭中培養(yǎng)一顆公正之心,公平意識與競爭意識是相輔相成的。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