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周 鳳
摘要 學會學習是一個現(xiàn)代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首要條件。讓學生學會共同生活,培養(yǎng)他們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對在教學中如何做好合作學習這個實質性的問題,從實際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進行一些必要的闡述。
關鍵詞 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合作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09)15-0039-02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生活,培養(yǎng)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合作學習已經(jīng)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這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它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1 合作學習對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性
1.1 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終身學習的必備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是一個現(xiàn)代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首要條件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師生共同生活、共同發(fā)展的場所,是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在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活動和對話中,在學生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這其中更多強調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過程中,能主動地提出問題、自由地展開討論和交流、敢于嘗試、學會傾聽、以及進行自我反思。在課堂教學中能有意識地構建這樣一個符合學生特點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每位學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時空里全員參與,在互動中互幫互學,那么不僅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而且還能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奠定基礎。
1.2 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求異 課堂問題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解題方法,同時又分享別人的解題方法,在討論不同方法優(yōu)缺點的爭辯過程中,學生的思路就會越來越明晰,能多角度、多側面地尋求問題解決的策略,對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十分有利。更進一步,許多在當前的認知水平下僅憑個人的能力難以解決的問題,但通過集體的智慧常常被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解決。合作不僅能有效地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投入,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而且能激發(fā)每個人高度的求異思維。
1.3 合作學習的基本設想及理論依據(jù)主體性是人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本質屬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3個基本特征。自主性是對自我的認識和實現(xiàn)自我的不斷完善;主動性實質是對現(xiàn)實的造反和對外界適應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則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xiàn)。合作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人人參與,成為教學主體,教師做到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到自己個性受到尊重,自己是教學中的主人,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培養(yǎng)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
2 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過程
2.1 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會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從學習者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獲得廣泛的活動經(jīng)驗。為此,筆者開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最優(yōu)化教學研究。例如:滲透邱學華教授的嘗試教學法的教學策略,試圖構建“問題情境——出示嘗試問題——自學討論——解釋應用——拓展提高”的基本教學模式。
2.2 合理分組,實現(xiàn)學生個別差異的互補將學生的個別差異作為一種積極的教育資源加以利用,實驗班實施動態(tài)分組教學。按照“組內(nèi)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6~8人,每組成員在性別、興趣、能力、學習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證組內(nèi)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小組之間合理競爭的公平性。
1)同桌合作:由自然班級中異質搭配的同桌2人組成。這種合作方式,學生的交往范圍較小,所占時間不長,易操作。如同桌互相合作尋找公式、互相檢查預習情況、檢查作業(yè)等,也可用于對難度不是很大的問題的討論解決。
2)鄰近合作:鄰近合作是一種校外的學習形式,主要是由鄰居或家長關系密切的學生組織成學習小組,一般2~4人為宜。教師在組建學習小組時應選擇責任心較強的學生擔任學習組長,或選擇較負責任的家庭作為學習的地點。如讓鄰近的同學合作調查所生活的村莊(街道、社區(qū))的人們10年前、50年前的生活是怎樣的,今天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并把調查到的素材進行整理,到班上交流。這樣既使他們進一步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是怎樣發(fā)展的,也培養(yǎng)他們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小組合作:“小組”一般是由鄰座4至8人組成的學習小組,這是最常用的分組方式。一個教學班可分為4至6組。這種編組形式,要注意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小組合作學習應在教師整體教學思路的指導下,與全班的學習進程同步。這種形式尤其適合于初一年級的學生。通常在小組合作之后,可以展開組際之間的學習競爭,以求得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2.3 進行階段性合作,優(yōu)化合作學習的運作程序合作學習的運作程序是靈活多樣的。合作學習小組組建好以后,學生怎么樣才能進入實質性的合作呢?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主題,其次是指導學生如何合作,再次是對合作效果作評價。
第一階段:確定學習目標。1)讀書思考——學生個體學習,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已有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嘗試性的學習,為建構新的“認知圖式”作準備。2)質疑求異——學生在讀書思考中,一般出現(xiàn)2種學習情況:一是把理解的知識進行內(nèi)化、整合;一是對不理解的知識質疑并提出。合作學習對后一種學習情況給予更大的關注,鼓勵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難。3)確定目標——小學生讀書質疑是自主學習的起步階段。學生必須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提煉學習主題,列出學習菜單(學習方案),制定學習的主要目標。
第二階段:組內(nèi)合作學習。學生在主持人的組織下,根據(jù)教師的要求或者借助學習菜單,圍繞學習主題進行交流討論。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一階段,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教師可以參與各小組的討論,并隨機進行點撥指導。
第三階段:組際交流反饋。1)研究相同主題的學習小組之間,由聯(lián)絡員組成“信息中轉站”。聯(lián)絡點把各小組的學習結果帶到信息中轉站交流,做好記錄,再回到原組報告。小組匯總意見后進行修正,再由匯報員向全班匯報小組學習情況。2)研究不同主題的學習小組,在聽其他小組匯報時,可以質疑,可以求教,也可以與不同主題的小組自由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完成所有主題的學習任務。
各小組向全體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和其他各組同學進行分析,作出判斷,共同切磋,共同分享討論研究的成果,共同糾正錯誤,優(yōu)化思想品質,提高學習能力。這一過程,教師注意不要輕易地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應引導學生暢所欲言,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以免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第四階段:學習效果評價。從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進步程度等4方面對合作小組和個人進行評分評獎,并做好記錄,填寫在各小組的學習卡里,也可以用喜訊的形式在班上公布或向家長報喜,激勵學生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