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對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教學建議中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其表現(xiàn)形式為用響亮清晰的有聲語言來轉換書面的文字語言。葉圣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盵1]朗讀取得的效果,有時靠分析是永遠得不到的??梢?文言文教學實施審美朗讀是新課標的要求,是語文學科實現(xiàn)“人文性”的重要手段。
一、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
自古以來,多少仁人志士在學習文言文時就特別重視朗讀,在當代文言文教學活動中“朗讀” 是最為關鍵的方法,它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但在現(xiàn)行的文言文教學中,朗讀這個環(huán)節(jié)卻偏偏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了這種弊端:“中學里也往往不注意讀,隨口念一遍,就算是讀了?!盵2]目前,我們看到的文言文教學仍是“灌輸式”,教師在逐句逐字翻譯,學生不停地做筆記;課堂上聽到的是教師們慷慨激昂的講解,而少了莘莘學子的瑯瑯書聲。這種教學過于注重語法的講解而忽略語言美的賞讀,過于注重文本的條分縷析而忽視內容美的領悟,過于堅持傳統(tǒng)化的疏導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動。
造成文言文朗讀教學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受高考“指揮棒”的左右??际裁淳徒淌裁?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實詞虛詞的解釋、語句翻譯、課文內容的講解等,疲于應對考試,而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忽視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荚嚥簧婕暗膬热菥筒蛔x不講,這是教師教學功利的直接表現(xiàn),但這也反映了對朗讀的理解是片面的,能背誦、默寫、運用幾句古詩詞是朗讀的直接作用,但朗讀的意義從來也不該僅限于此,它應有更廣、更深的作用。②教師認識不到位。有人認為朗讀就是死記硬背,是“讀死書,死讀書”,是加重學生負擔——陷入了認識的誤區(qū);其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不等于學生不要負擔,不要壓力;況且朗讀也并非就是死記硬背,今天所說的審美朗讀在目的、內涵等方面與傳統(tǒng)的誦讀教學有著根本的區(qū)別。③朗讀時間分配少。為了給總復習留下足夠的時間,大多教師急急忙忙地趕課,開高速火車,課內朗讀時間安排較少或者被省略掉;更有甚者是有的學校違背教學規(guī)律,早讀時間安排理科教師下班輔導,而有的理科教師急功近利,不顧各學科的均衡發(fā)展,利用早讀時間上課或做練習,早讀課形同虛設。④學生學習興趣低落。大多學生文言基礎較差,學習文言文普遍存在一定障礙,加上學習興趣得不到調動,畏難情緒嚴重,教師的講解也繁瑣,使得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導致了學生在朗讀背誦上不愿多花時間。
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需要進一步認識朗讀的機制和作用,深入挖掘文言文的審美因素,發(fā)揮其應有的審美功能。
二、朗讀的生理機制
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成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作活動,朗讀的過程是比較復雜的,朗讀的完成需要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感覺和時間、空間、運動方面的知覺的協(xié)調配合,但因為“視、聽兩種認識的感官具有特殊的反映外物的條件,能真實地反映外物本身的性質……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則具有更多的理性作用,更多地與理性認識相聯(lián)系,以進到對客觀世界的本質的認識,因而成為形象概括的最好的基礎”[3]。所以視覺和聽覺成了人的審美感官。朗讀過程,總是伴隨著朗讀者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想象。張頌說:“當我們看到文字語言的時候,字的音會給我們造成有聲語言感覺,一方面,發(fā)音器官會有微弱的活動,另一方面,又似乎聽到這個聲音。”[4]——這是朗讀者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間接受到刺激而造成的,當我們看到《琵琶行》中對琵琶的描寫時,我們也會聽到那抑揚的曲調——“這些感覺、知覺對朗讀者來說,都不是直接由客觀世界刺激的結果,而是由視覺(還有聽覺)對文字作品的刺激進行反映,進而對大腦皮層發(fā)生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作用力,使人發(fā)出語言機制的思維信息,從而產生概念的運動?!盵5]朗讀過程,朗讀者首先是作品的讀者,他必須把作品中的描寫浮現(xiàn)在眼前,并用自己的積蓄去補足,而后朗讀出來;朗讀者的聲音、文字作品描寫的聲音合二為一刺激了朗讀者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引起朗讀者主體意識、主體思想情感的外化;此間,因為“朗讀者將文字作品的蘊藏開掘出來,表現(xiàn)于朗讀過程中,并把具體思想感情融入音聲化詞語,使文字作品的內涵、朗讀者自己的融通,一齊洗練,不但產生出音聲化的朗讀作品,而且鑄造成‘情動于衷與‘聲形與外的規(guī)律”[6]。所以朗讀者對社會、人生的認識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作者的潛在影響,也會學到許多自然或人文知識,黑格爾說:“迅速消逝的聲音世界卻通過耳朵直接滲透到心靈的深處,引起靈魂的同情共鳴。”[7]此話極有見地。
可見,實施朗讀教學是有科學依據(jù)的,是可行的。
三、朗讀的作用
朗讀的目的在于傳達語文課文所蘊含的美,獲得美感,引起共鳴,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文言文教學不能忽視朗讀的作用。
朗讀有利于形成語感。文言文言簡意豐,有著獨特魅力。 “朗讀”的要義,在于把文本語言變成活的語氣,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氣韻、思想情感傳達出來,在于“得他滋味”,也就是說要學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讀,讀出語感和情趣,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理解,讀出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從而達到“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程度,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美深邃,豐富典雅,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學習文言文,貴在朗讀,朗讀是實現(xiàn)感悟的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夠使學生整體直覺地體味、感悟、把握語言。
朗讀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拔淖肿髌纷鳛槔首x材料被我們仔細分析、深入體會,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加以表達,絕不是‘念字出聲的無思維活動,而是動員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創(chuàng)造……多次朗讀之后,那潛移默化的成果就會日益顯露出來;不但可以在自己寫作時模仿、消化那文筆,還可以在說話時對照、應用那詞章,從而使我們的思維精密、感情豐富,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趨于準確和生動。”[8]可見,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審美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結果必然是熟能生巧,在說話上就能逐步取得發(fā)音清晰、音量適中、感染力強的效果。特別是放聲朗讀文章,可以增強語音感受能力、語義感受能力和語法感受能力,如果對精美的文章反復地朗讀,會增強對語言規(guī)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
朗讀能夠有助于深刻地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作家塑造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來展示的,在朗讀課文時學生的頭腦中會連續(xù)再現(xiàn)文章中的藝術形象,而且對它的理解會逐步深入,如吉林省特級教師魏治明所說:“從朗讀入手進入對文章的理解,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熟讀以至背誦。這樣循環(huán)往復,逐步加深體會,對一篇文章才能曉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當美妙之處。”[9]所以,教師應該加強指導學生朗讀,尤其是應該精讀的文章,不能粗觀大意,淺嘗輒止,必須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推敲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說話,代作者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懷。經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就會加深。
朗讀能夠發(fā)揮文言作品的感染能力。張頌說:“優(yōu)秀的文字作品通過朗讀對情操的陶冶、對心靈的感染,以及對思想的啟發(fā)教育作用,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增添人們前進的勇氣和希望。”[10]——此話說出了朗讀所蘊涵的感染力量。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話語道出了反復朗讀對于理解文章含義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指導學生反復地朗讀,才能讓學生將文章中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更好地品味出來,從而更好地欣賞到文章的含蓄美。
誠然,“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其它任何教學環(huán)節(jié)無法替代的。
四、實施審美朗讀
“人對美的感受既是以視、聽兩種感官為主,那么與美的對象相適應的視覺和聽覺的感受能力,即‘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對于美感的形成便起著重要的作用?!盵11]文言文的朗讀教學就是形成美感的一種獨特感受活動。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便是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美讀”(審美朗讀),葉老說:“倘‘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獲?!盵12]在美讀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同類文章的朗讀方法。因此,朗讀教學活動毫無疑問地是要充分發(fā)掘蘊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讓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語言之美等放射出無窮的魅力,在教學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人物入手。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審美與審丑的過程中,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樂,在共鳴中得到審美的愉悅,使靈魂受到蕩滌,這是文言文教學應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美的長廊,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智勇兼?zhèn)?廉頗的忠勇不二知錯善改;《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信陵君的禮賢下士顧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謀重義輕生;《五人墓碑記》中顏佩韋、楊念如等五人的“意氣揚揚”“激昂大義,蹈死不顧”。這些形象無不充滿著濃墨重彩的人文氣息,無不讓人心往神馳。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審美因素精心設計好朗讀環(huán)節(jié),特別要抓住人物描寫的段落和語句進行反復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英雄形象,陶冶性情,接受人格美的洗禮。
從情感入手。文言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領會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讓學生通過審美朗讀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進作品,去同喜同悲、共樂共怒,更深入地感動于情感之美,產生共鳴,產生向往。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痛心告誡,歸有光《項脊軒志》敘寫“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李密《陳情表》流溢的“烏鳥之情,愿乞終養(yǎng)”的孝心,韓愈《祭十二郎文》中的叔侄陰陽兩隔的悲慘之情,這些情感都閃爍著動人的光芒,感人至深。在教學中,我們要從情感入手,抓住有關段落進行審美朗讀,讓學生之“感”和文中之“情”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從思想入手。透過文言作品我們看到了隱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識、寬容意識、責任意識和超越意識等思想的光華。屈原在追求理想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懈;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淡泊情懷;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各種閃光的思想在古今許多文人身上沉淀凝練,并經不同形式的書面記載,以文化的形態(tài)固定下來,傳播開去,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對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華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學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些閃現(xiàn)出思想光芒的段落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接受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熏陶,獲得心靈的凈化。
從語言入手。高中語文文言文占的比重很大,從語言特色來看,這些入選的文章,或音韻諧調,或整散結合,或寫實樸素,或比擬夸張,或氣勢磅礴,或娟秀優(yōu)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國語言之豐富凝練、含蓄深沉。如《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鴻門宴》等散文的策士語言,《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諫太宗十思疏》《滕王閣序》《阿房宮賦》等駢體文的辭藻,都是閃現(xiàn)著時代的光澤的華美語言,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準文體特點,挖掘語言特色,引領學生走進語言美的圣地,自主感悟,傾心陶醉。
參考文獻:
[1][12]葉圣陶.葉圣陶論創(chuàng)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11]彭立勛.美感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6][8][10]張頌.朗讀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7][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9]魏治明.談文言和小說教學[J].吉林教育,1981,(1).
(范華洲 貴州省錦屏中學55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