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完《淚珠與珍珠》這一課。這個老師評論說教態(tài)自如,教學語言豐富;教學目標完成,教學效果很好;另一個老師說學生參與積極,課堂氣氛活躍……筆者不禁飄飄然,只聽見今年剛畢業(yè)的小應老師低聲說:“課堂中,一個學生小聲說過‘牡蠣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我也不知道,牡蠣到底是怎么樣的動物?”“是啊,我也不知道,牡蠣是不是就是我們中國的蚌啊……”“它是不是好吃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筆者愕然,因為自己也不知道,課堂中筆者是聽到的,因為和自己的備課不符合,只好裝作聽不見。筆者想:如果自己當時接過那位學生的話題,那么可能會冷場。所謂冷場,就是教學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的銜接空白。教師的教學預設與教學實際不吻合。筆者說出當時的想法,老師們爭議頗多,有教師認為,面對學生的問題,我們不該討論該接還是不該接,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回答問題。如果問題簡單,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順著學生的提問實施教學。如果問題復雜,即使我們想接過來也回答不了,教研活動就這樣結束了。事后,筆者陷入了沉思:細節(jié)是指細小的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如果自己接過學生的話題,這是一個課堂教學的細節(jié),那么課堂氣氛會如何?過去,自己是否曾經很多次沒有傾聽學生的聲音?現(xiàn)在乃至以后,自己是否會錯過很多傾聽的機會?筆者深深地懂得,必須要嘗試,要想嘗試成功,首先要傾聽學生的聲音。
一、傾聽學生聲音的前提是胸有成竹
(一)回歸范文,讓學生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胸有成竹,要想答出學生的問題,與學生共鳴,必須要有所準備。在課前,首先筆者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因為高中生合作性較強,交友熱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參加不同類型的群體活動,隨著不同群體性質的影響,高中學生的個性會出現(xiàn)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小組學習有助于提高問題的質量和數(shù)量。然后筆者對范文稍加引導讓學生針對范文提出問題,以《淚珠與珍珠》為例,學生就提了二十幾個問題:
1.淚珠與珍珠是什么關系?為什么說牡蠣內的珍珠是牡蠣的淚珠?
2.作者寫阿拉伯關于珍珠的傳說及介紹“觀音流淚”的繪畫作品,有什么作用?
3.為什么不用“珍珠與淚珠”為題,而用“淚珠與珍珠”為題?
4.觀音流淚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死的情景,讓信徒流淚,作者這樣寫有何意義?
5.“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這句話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在文中起到何作用?
6.雨后青山和淚洗過的良心有什么相似之處?為什么說兒子是那粒沙子,我要用淚水將它沖出眼睛?
7.文中第七段“我”的哭是為了何人,何事而哭?爸爸是要告訴兒子什么?文中是爸爸嗎,為什么不是媽媽?
8.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讀了此文,你有何感想?對你有何啟發(fā)?
…… ……
筆者覺得只要把這些問題一一解答,學生對此文的理解就比較深刻了。
(二)轉換角色,營造氛圍
我們教育者要想在課堂上抓住火花,得心應手、不露痕跡地調整教學策略,就必須了解學生思維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把每一篇范文都交給學生先提問,而后備課。所以我們只有備課時放下心態(tài),備課時轉換角色,把自己當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提哪些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學生所需。有一個故事里寫道,一個小孩跟著大人逛街,他們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大人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商品,小孩看到的只有腳。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以知識為媒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林肯曾說“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贊”,因而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提問興趣,我們要蹲下來和學生平等對話?!岸紫聛怼辈皇侵感问?而是我們的心。教師要主動地關心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表達能力好的同學給予贊賞和鼓勵,對表達能力欠佳,不善言辭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沉默不語的同學,更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逐步消除他們畏懼的心理,激發(fā)他們敢想、敢問、敢說的信心。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同時我們可以輔之以多媒體,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傾聽聲音過程中注意引導方式
(一)順勢引導
順勢引導是指順著情勢引導話題,在《淚珠與珍珠》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做了準備,在第二次上這堂課的時候,筆者期待學生提出比較復雜的問題。結果學生恰如筆者所愿,提出了很多,甚至有一位學生提出的就是筆者在公開課時不敢接過來的話題。于是,筆者大膽接受,順勢引導,修改教學設計:
生:牡蠣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好不好吃?珍珠是怎樣形成的?
師:同學們,有誰知道?
生:大概好吃的吧!
師:牧蠣又叫油子或海蠣子。軟體動物,有兩個貝殼。可食用,也能提煉牦油,那珍珠是怎樣形成的?
生:牡蠣是為了努力排除體內的沙子,分泌液體,將沙子包圍起來,反而形成一粒圓潤的珍珠。
師:實際上,牡蠣為了努力排除體內的沙子,也是為了生存的需要,生命在奮斗的過程中是多么的艱苦,是牡蠣為了生存而落下的艱辛之淚。
而后由學生歸納出這粒珍珠,又何嘗不是牡蠣的淚珠呢?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淚水的珍貴在于它是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是戰(zhàn)勝苦難后的精神升華。由學生的那朵火花,引出本文最難理解的一個問題——淚珠與珍珠的關系。由此得出淚珠與珍珠的比喻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中有哪些淚珠,也是我們人生中寶貴的珍珠;繼續(xù)拓展延伸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淚珠,也是我們人生中寶貴的珍珠。這堂課讓筆者感到上起來揚眉吐氣,而學生反映老師的知識真是淵博。同樣是《淚珠與珍珠》,給學生和教師前后卻帶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來源于傾聽學生的聲音。
我們在上課時尤其是公開課時總是擔心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所以往往降低問題的難度。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涌現(xiàn)出來的新思想、新問題:一般情況下,如果問題涉及我們熟悉的,我們稍不經意地加以講解;如果問題涉及我們不熟悉的,我們都會輕易地放棄學生對該問題的提問,尤其是在公開課時我們會裝作聽不見把它帶過去。在《淚珠與珍珠》的課堂教學中,某同學的“牡蠣是什么樣的動物”就是一朵火花,孰知,恰恰是這樣的“火花”讓我們的課堂妙趣橫生。
(二)觸類旁通
在課堂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聲音都是標準的音符,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我們的教學范圍,也就是出現(xiàn)錯誤或偏頗,同時這個問題,我們在備課、設計教案時并沒有考慮過時,我們需要觸類旁通。所謂觸類旁通就是掌握了關于某一事物的知識,由此推知同類中其他事物。首先對他們敢說、敢做的表現(xiàn)給予表揚。我們要調動專注的目光,微笑的面容,選擇親切的富有激勵性的言語,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聯(lián)系學生提出的問題,以此為契機,展開聯(lián)想。例如在《淚珠與珍珠》中,“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此處應是指感恩的境界,對生活懷著感恩的心?;卮疬@個問題的同時,我們可以聯(lián)系王國維的學習境界,他曾用三首詩來形容做學問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做學問成大事業(yè)者,首先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登高望遠,明確目標與方向?!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后悔?!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工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fā)現(xiàn)。同時由學習的境界拓展到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闡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差別以及由此探討人生。采用觸類旁通的方法,不僅營造了課堂的氛圍,而且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
(三)坦然面對
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我們的教學背道而馳,教師根本無法解決時,我們不要輕易否定,放棄,甚至反對。我們要抓住“火花”,不怕冷場。反之,如果上課中出現(xiàn)了冷場,我們也不必著急,這時需要我們適當?shù)卣{整教學策略,也正是這個時候,能顯教師的真本事。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這時候我們可以這樣。
第一是我們坦率地把問題公開,交給全班同學討論,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進行研究,所謂“教學相長”,問題可能在學生的討論中圓滿解決,也可能教育者受到學生的啟發(fā)后,豁然開朗,從而解決問題。如果這樣,我們通過生生互動,師生共同質疑,平等參與,激勵促進,生發(fā)出新的知識,這并不代表不忠實于教案,恰恰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與開發(fā)。又如在《淚珠與珍珠》中,一學生提出 “從文中看來,琦君是個悲情女子,和她生活在一起必是痛苦的”,筆者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一方持支持意見,另一方持反對意見,雙方討論激烈,最后統(tǒng)一到她不是為個人悲,而是為人生悲,為親情悲,為生命悲,而這種悲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悲,而是一種領悟,對親情、生命的感恩。
第二是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而后把問題在課堂公開,學生也回答不了,此時的課堂陷入了冷場,這時,我們也不要緊張,相反,冷場同時也會喚醒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從這個角度看,它是課堂教學中內涵豐富的空白,它不僅不可怕,還是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與教學對話的契機所在。在《孔雀東南飛》的課堂教學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下列句中沒有偏義復詞的一項是()A.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B.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C.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D.仍更被驅遣 ,何言復來還。不料學生無人回答,叫了幾個同學也回答不出來,有的亂猜,后一大膽地說:“我不知道哪些是偏義復詞?!惫P者馬上意識到,問題太難,于是先講偏義復詞的定義,而后舉例說明,學生隨后輕而易舉地回答了。
第三是學生提的問題實在是超乎想象,確實在課堂回答不了,我們也可以適當采取避讓的態(tài)度。這一節(jié)課,老師沒有準備,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研究這個問題,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間忘了這個承諾從而失信于學生,最終失信的是自己。所以切記一定要兌現(xiàn)承諾。
有人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課堂上學生的聲音就是一個細節(jié),如果我們注意這個細節(jié),傾聽學生的聲音,適時適度調整教學設計,不僅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會讓我們的課堂妙趣橫生。
參考文獻:
[1]劉京平.課堂冷場解困例談[J].新課程教學案例,2007,(11).
[2]劉用哲.讓語文課堂充滿差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10).
[3]唐德海,徐學瑩.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朱春屏浙江省永康市綜合高中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