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改已堅實地走過八個春秋,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已經確立,課堂不再沉悶。與此同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這一角色逐漸黯淡。課堂上很難再聽到教師口吐蓮花的點撥,他們甚至在關鍵時刻“失聲”,任由學生盲目膚淺地展開討論。這樣,課堂從傳統(tǒng)的教師“滿堂灌”滑向學生“滿堂鬧”,其間的弊端與荒唐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危害一:助長學生“口無遮攔”“信口開河”的浮躁風氣。
放眼如今的課堂,只聽到學生滔滔不絕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觀點無論正誤,教師都笑臉相迎,盲目“尊重”與“贊美”。如此推波助瀾,學生從“金口難開”變得“大放厥詞”,甚至有學生將《荷塘月色》中的苦悶理解為朱自清婚外戀的苦惱,把《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休歸結為“不孕癥”,認為《背影》中父親是個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公民,《愚公移山》中愚公太蠢,興師動眾“移山”不如輕輕松松“搬家”等等,如此解讀令人咋舌!這樣的話語不可謂不“新”,刺激其他學生也有興趣說上幾句。但這種興趣并不是對語言、對文本、對文學本身的喜愛和關注,只能將教學推向游離文本的境地,走向低效甚至無效。多元化的解讀成了無限衍義,甚至變本加厲演變成學生的無稽之談,也助長學生嘩眾取寵的個性。久而久之,學生習慣熱鬧與膚淺,習慣浮華與躁動,這種不假思索、無所顧忌地言說也讓他們洋洋自得最終迷失自我。
危害二:滋長教師“不作為”甚至“無作為”作風。
新課程倡導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建構,這成了某些教師疏于備課的借口。課前的草草了解文本,課中的敷衍應和,課后的放任自流成了這些教師的教學軌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號下,將以前的“圈養(yǎng)”式教學變成“放養(yǎng)式”教學,一切教學活動放手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說”的最多的話是“請大家讀一讀……”“請同學們談一談……”教師單純地充當發(fā)令槍的作用,機械地推進課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僅僅是個串聯者,看似把閱讀、理解、感悟、品味的權利全部還給了學生,但因缺失了作為教師理應發(fā)揮的點撥、指導、修正、引領等主導性功能,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卻是毫無價值地在原地佇足。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體,面對學生面紅耳赤地爭論,面對學生學習思維障礙,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一味作壁上觀,看似“尊重學生”“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實質是被動與無奈,也是無能的表現。教學的實質是幫助學生對知識加工改造和創(chuàng)造,沒有了“教”,教學還算完整意義上的有教有學嗎?有學者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師將“教”聚焦于“語言支援”。而這里的教,更確切意義上是教師利用自己的學識與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從而開啟智慧,點亮心靈。
一節(jié)課若沒有教師靈動的點撥,機智的引導,僅靠學生“單槍匹馬”的感悟,淺層次的討論,只能導致教學另一種形式上的“少、慢、差、費”。教師不能將課堂引向一定的高度,不能及時矯枉過正,教師的“導”的價值又如何體現?在關鍵時刻教師自我放逐,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而淪落成課堂流程的維持者,駕馭課堂過于“輕松”。教學水平每況日下,教師隊伍的“南郭先生”也在悄然滋長。
之所以出現學生“話霸”,教師“失聲”,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部分教師缺少敬業(yè)精神,教書育人態(tài)度不明確外,更多的是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誤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片面理解。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忽略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評判者角色。如果一味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不能站到更高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那么學生到頭來能夠學到些什么?他們除了夸夸其談之外,還有什么本事?教師是互動過程中平等中的首席。我們要互動,我們要在平等中互動,但教師不能忘了自己是首席,這意味著一份責任即教的職責。教的本質在于引導,“為師之道,貴在于導”。新課程同樣需要教師精辟地分析,該講的一定要講!
其二,對“互動”的誤解。互動主要包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過分在意學生的感受,在互動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師生互動拱手相讓于生生互動,學生因為人生經驗、知識儲備、思維能力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
其三,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異化。學生作為學的主體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識,但教師作為教的主體同樣重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教師地位的削弱。教師在人生經驗、專業(yè)知識等方面較學生有明顯優(yōu)勢。因此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更應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引導者、點撥者,在學生理解膚淺時予以點化,在課堂中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
其四,對“尊重學生”的誤讀。新課程提倡尊重學生獨特體驗,但尊重學生不等于放縱學生。面對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分是非,不加分析的回答,教師不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一味充當“好好先生”,不僅干擾了其他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影響學生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健全發(fā)展。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這使得部分教師的字典里沒有了“批評”二字。新課程真的不需要教師尊重而友善的批評了嗎?
教師關鍵時刻“失語”, 常常為教學中找不到合適的語言進行點撥啟發(fā)、解釋說明而苦惱,也常常為學生所提的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無所措辭而弄得下不了臺階,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無疑會進入另一個誤區(qū):學生自主了,教師的作用就可有可無了。古人云“教學相長”,教與學相輔相成,教對學的作用不容忽視也無法忽視。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對新課程的理念要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與實施。
任何一項改革從理論的提出到具體的實施都不是線性的、直接的過程,而是協(xié)商和轉化的過程。不管什么樣的課程改革,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實踐情境中幾乎都要依靠教師及其合作者的技巧、能力和現場審慎判斷力。在語文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新理念、新模式、新策略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就要求我們以審視探究的目光看待課改,以思辨推理的思維方式透析課改,以積極穩(wěn)妥的態(tài)度對待課改,以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進行課改。新課程中雖更多地強調學生“說”,但聽說讀寫作為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培養(yǎng)傾聽的能力同樣不可輕視。我們反對過去的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得要領、喋喋不休地“一言堂”,將充滿靈性的語文課變得枯燥乏味,我們真切呼喚教師課堂言語精煉高效,讓語文課堂充滿詩意與靈性。
第二,既做到“心中有人”,又做到“胸中有識”。
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但絕不遷就無依據話語,強化教師的糾正、指導職責。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全面細致地鉆研課文,獨立思考,對文本有深刻的體會。盡管我們上課時不一定要求學生完全在自己的教學設計軌道上奔跑,但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對于學生天馬行空、信馬由韁的言論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理論與修養(yǎng),學識與膽魄站出來與之“對話”。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要深知每一個“哈姆雷特”都是從文本生發(fā)的,而不是讀者任意捏造的!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學生合理、新穎的見解要大膽地采納、接受,對純屬無中生有的“異想天開”則要敢于指正。在課堂上,當學生不敢說時,要積極鼓勵;學生說不對時,要善于引導;學生說不好時,要給予幫助;學生說不了的,教師要加以示范??傊?通過教師的“說”體現教師的“導”,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知識。
我們認為,語文教學離不開語言表達,一代名師,都是語言表達的高手,他們以“四兩撥千斤”的語言魅力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魏本亞,時金芳.走進高中新課改:語文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鄒元湘,潘紀平.近20年語文教改理論與新課程標準(下冊)[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李維鼎.語文教師的“語言支援”[J].語文學習,2007,(9).
[4]韓向東.語文課堂“多動癥”探析[J].語文建設,2007,(1).
(吳玲穎 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4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