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煜
〔關鍵詞〕 “主題圖”;靈活;使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01(B)—0041—01
一、演繹“主題圖”,豐富數(shù)學學習素材
(一)給“主題圖”編故事
童話故事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演繹“主題圖”情境,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求知欲。教材中許多擬人化的“主題圖”都可以編成童話故事。如, “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編一個“小猴過生日”的童話故事(課件動畫演示):(第一幅圖)今天是猴寶寶的生日,猴媽媽送給猴寶寶很多香甜可口的桃子做禮物,大家看一看猴媽媽送了猴寶寶幾個桃子?可以用什么數(shù)字表示?(多媒體演示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猴寶寶很喜歡吃桃子,一下子就吃了好幾個,大家看看現(xiàn)在盤子里還有幾個桃子?可以用什么數(shù)字表示?(第二幅圖)猴寶寶吃完桃子,猴媽媽帶它來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鳥語花香,猴寶寶看到了很多小鳥,猴寶寶想和小鳥玩游戲,小鳥驚嚇得飛了起來,現(xiàn)在鳥窩里還有幾只小鳥?可以用什么數(shù)字來表示?這樣把課本的二幅“主題圖”串成一體,“主題圖”就有了血肉。
(二)將“主題圖”動態(tài)化
1.演一演“主題圖”
“主題圖”的素材表現(xiàn)在課本上都是靜止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多媒體或用游戲表演等形式將“主題圖”提供的內容動態(tài)化,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切身感受數(shù)學的奇妙無處不在。如,一年級上冊第18頁“第幾”的教學中有一幅“購票”圖,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阿姨、老大爺、小朋友、解放軍、青年叔叔,進行實地表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
2.讓“主題圖”走進教室
當教材上提供的“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相吻合時,就可以把“主題圖”進行“本班化”處理,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班級中尋找數(shù)學信息。實踐證明,教師直接從學生生活中開發(fā)出數(shù)學資源,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模擬“主題圖”
模擬“主題圖”是指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虛擬活動情境中獲得對教材內容的真實感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如,一年級下冊中的實踐活動《小小商店》可以依據(jù)“主題圖”提供的情節(jié),在教室里先辦個“小小商店”,讓學生購買喜歡的商品,結合學生買物品的情節(jié)靈活處理與重組要解決的知識點。
二、增刪編改“主題圖”,增強數(shù)學學習的實效性
教師應本著“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為藍本深入挖掘“主題圖”的實際內涵,并進行合理的取舍改編,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1.編一編“主題圖”使情境更生動有趣
在教學“上、下”概念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書上的“主題圖”設計成生動的畫面,并伴有簡短的故事。教學時,先出示一棵擬人化的老樹,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講故事:“在大森林里住著一位大樹爺爺,他善良慈祥。每天,森林里的小動物都來聽樹爺爺講故事。瞧,今天都有誰來了?”“小鳥、松鼠、小兔”學生搶著回答,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抓住這一契機,繼續(xù)提出問題:“誰能說說這三只動物誰在上?誰在下?”進一步把學生的情緒推向了高潮。
2.挖掘“主題圖”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主題圖”不單純是給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觀察、探究的空間,更重要的是要結合“主題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學“第幾”中的“主題圖”,這是一幅常見的排隊購票圖,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看圖說出誰排第幾,使學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數(shù)是表示“第幾”,還要結合“主題圖”適時向學生進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使學生明白自覺排隊購物是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