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春 鄧慧敏 呂春利 張佳媛
[摘要] 目的:觀察“腸炎寧”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口服“腸炎寧”10 g,2次/d;每天1~2次中藥湯劑保留灌腸,10 d為1個療程,3~4個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結果:門診治療150例患者,完全緩解92例,占61.33%;顯效46例,占30.67%;好轉10例,占6.67%;無效2例,占1.33%,總有效率為98.67%。結論:“腸炎寧”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可靠,具有臨床實用價值。
[關鍵詞] “腸炎寧”;灌腸;潰瘍性結腸炎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1(2009)01(a)-081-02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特發(fā)于直腸和結腸的炎癥性腸病,病變主要侵犯黏膜層和黏膜下層,常形成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臨床以腹痛、腹瀉、黏液或膿血便為特點。本病一般慢性遷延,常反復發(fā)作。目前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難治疾病之一。在治療上目前西醫(yī)多采用靜脈營養(yǎng)法、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等,但目前對本病的病因病理尚未明了,臨床療效尚不夠理想。我院2001~2007年應用自制“腸炎寧”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50例,取得滿意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6歲。均有慢性腹瀉、腹痛、里急后重、黏液便、膿血便反復發(fā)作,伴有消瘦、乏力、納差等不同表現(xiàn)。均通過結腸鏡和病理檢查確診,并排除其他腸道疾病。均符合2003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的標準。
1.2 方法
1.2.1 “腸炎寧”組成黃連25 g、黃柏20 g、滑石20 g、黃芪20 g、蒼白術各20 g、山藥15 g、蓮子肉15 g、訶子肉15 g、石榴皮15 g、延胡索15 g、木香15 g、厚樸15 g、赤白芍各15 g、甘草15 g。以上各藥粉碎成極細末,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成。
1.2.2 灌腸液組成及加減炮姜20 g、地榆20 g、敗醬草30 g、黃柏20 g、石榴皮20 g。加減:大便稀薄、黏液多者,加蒼術、薏苡仁;出血多者,加地榆炭、白芨;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者,加秦皮、厚樸;面白肢冷、陽虛者,加炮附子、吳茱萸。上藥加水1 000 ml煎出濃汁400 ml備用。
1.2.3 藥物使用“腸炎寧”10 g, 2次/d,10 d為1個療程,一般須服3~4個療程。取上述灌腸液150~200 ml加溫到38~40℃,用100 ml空針管連接16號導尿管,前端涂石蠟油緩慢插入肛門15~20 cm,將藥液緩慢注入,灌腸后臀部及床尾均抬高10 cm,持續(xù)50 min,之后側臥位3 h,腸內保留4~6 h,每晚1次,病情嚴重者早晚各灌1次。10 d為1個療程,一般須3~4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完全緩解: 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消失,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便常規(guī)鏡檢3次正常;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改善,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基本正常,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好轉:臨床主要癥狀改善,腸鏡復查黏膜輕度炎癥,便常規(guī)鏡檢紅、白細胞數<5個/HP;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2 結果
門診治療150例患者,完全緩解92例,占61.33%;顯效46例,占30.67%;好轉10例,占6.67%;無效2例,占1.33%,總有效率為98.67%。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28歲,工人。2003年4月20日就診,主訴為腹瀉、黏液膿血便反復發(fā)作近3年,每因勞累、過食生冷油膩而復發(fā)。曾用中、西藥多次治療,均未完全控制。近一周來,因食生冷而復發(fā),黏液膿血便,日行5~6次,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舌苔微黃膩,脈弦細。結腸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直乙結腸炎,經口服“腸炎寧”配合灌腸治療3個療程而完全緩解,1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4 討論
中醫(y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于“泄瀉”、“痢疾”、“腹痛”等范疇,患者常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脾胃功能不健,在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等致病因素作用下而誘發(fā)。目前認為其發(fā)病病機是脾虛為本,大腸濕熱為標,血瘀為局部病理損害。“腸炎寧”的處方特點以“腹病以通為用,腹病以通為補”為大法,具體應用上即祛濕化濁為先,調理脾胃為本,收澀止瀉為輔,行氣活血為佐。方中以黃連、黃柏、滑石三藥清熱祛濕化濁為君藥,是針對本病的病機而設,即大腸濕熱和“濕盛則濡瀉”,因此以清熱祛濕藥分清別濁為主,濕去則瀉利自止。黃芪、蒼白術、山藥、蓮子肉五藥調理脾胃為本,脾氣健運則輸精化氣,水液運化有度,分清別濁則泄利自止;訶子肉、石榴皮收澀止瀉為輔,以上七味藥共為臣藥。延胡索、木香、厚樸、赤白芍五藥行氣活血為佐,取其“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之意。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以上各藥之間協(xié)同作用起到清熱祛濕、理氣化瘀、厚腸止痢之效。配以灌腸的目的主要是從治標入手,直搗病所,溫清并用,愈合創(chuàng)面。方中炮姜善守中腸、溫土攝血;石榴皮酸溫澀中而止?。粷駶嶷呄?,痢責下焦,選性沉降之黃柏、地榆,苦寒可清解盤結于腸間之濕熱,地榆又能止血。石榴皮溫而澀,固腸止痢,黃柏苦寒而清濕熱止痢,一寒一溫,一澀一清,相反相成;炮姜辛溫,溫土攝血,地榆微寒,涼澀止血,一溫一寒,一攝一澀,相得益彰。再用敗醬草助黃柏清腸中瘀滯。保留灌腸可使藥物直達病所,直接對病變黏膜起治療作用,改變局部血運,使?jié)兊靡孕迯汀?诜澳c炎寧”配合中藥保留灌腸是全身治療與局部治療相結合,內外合治,所以在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yī)臨證金鑒·腹瀉痢疾卷[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411-416.
[2]陳治水,危北海,張萬岱,等.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5,13(2):133-136.
[3]蔣永光,劉娟,胡波.潰瘍性結腸炎中藥灌腸方分析與評價[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5,12(3):107-108.
[4]徐秀敬,崔敏,徐淑卿.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0例臨床病理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6):80-81.
[5]張德正.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與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7,45(8):37,89.
(收稿日期:200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