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
將多媒體技術(shù)的現(xiàn)代教學手段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僅使語文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得以改變,而且進一步豐富了語文學科的課程資源,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兼顧到教學目標中認知領(lǐng)域、情意領(lǐng)域和身體運動領(lǐng)域三個方面,為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層面的教學目標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打開生命之門。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語文課堂飛揚激情
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在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下啟迪思維。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憋@然,只有有了一定的情緒體驗和情感要求,才會有與之相適應的智力和非智力活動。因此,用多媒體可以向?qū)W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以形象生動的畫面構(gòu)建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般的情境來,從而達到激情、啟智的課堂教學氛圍。
如在組織《荷塘月色》的教學時,教師先用多媒體展示反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電影資料,緊接著出示青年朱自清的照片,且在照片旁打上“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段文字后畫面定格。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朱自清先生頗不寧靜呢?篇首突兀之筆,結(jié)合畫面引導學生認識作者的寫作緣起。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味作者的寫作心態(tài),在舒緩的配樂下,媒體出示朱自清在《那里走》所寫的一段心靈告白:“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了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宣告自己要走一條逃避現(xiàn)實的路,然而社會的階級對立,斗爭的風暴終究會刮進書齋,朱自清躁動的內(nèi)心經(jīng)過藝術(shù)的加工概括,在《荷塘月色》中得到體現(xiàn),從而真正體會作者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為文眼所奠定的抒情基調(diào)。孟子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庇纱丝梢姡Z文教學在引導學生品讀作為在特定時期作者思想歷程物質(zhì)化的文本時,創(chuàng)設與之文化背景相應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解讀。
豐富文本語境:讓語文課堂啟迪智慧
啟發(fā)思維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應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課堂活動是學生生命得以表現(xiàn)的基本形式,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確立、個性化的理解和建構(gòu)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都是在活動中生成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fā)揮得越充分,那么知識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運用多種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開展多種適宜的活動形式,努力把課堂這一特定的時空間創(chuàng)設為利于學生智慧生成的空間,以求取最佳的教學藝術(shù)效果。就語文學科的特質(zhì)“人文性”而言,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尤為重要。
1、運用形象思維對語言文字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旨趣的最貼合的符號?!崩纾v《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文中有一處描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這段文字中“排出”是體現(xiàn)作者旨趣的最貼合的符號。怎樣解讀?
教師不是讓學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這個詞語如何運用得準確生動,而是引導學生體會孔乙己在看到別人的“笑”、聽到別人的“話”之后,“排出九文大錢”時是怎樣的心態(tài),揣摩“排出”這一動詞的豐富內(nèi)涵,并讓學生模擬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的動作,來表現(xiàn)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
然后,再對“排出”這一動詞使用的妙處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換成“拿出”、“摸出”,表達效果好不好?由于有了對“排出九文大錢”這一動作的豐富內(nèi)涵的體驗、感受,學生對作品語言的理解深化了,認識到“排出”一詞準確寫出了孔乙己拿錢買酒時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幫面前擺擺闊氣聊以自慰的心理,如果換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現(xiàn)孔乙己的這種神情及心理。
最后,選用電影《孔乙己》中的場景資料,通過觀看演員的傳神表演,讓學生再一次走進孔乙己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時的心態(tài)。
文藝理論家孫紹振先生曾說:“最起碼的形象思維就是以細節(jié)進行思維?!币虼?,在語文教學時,應先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對語言文字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讀,因為語言文字為讀者留下廣闊的智慧生成空間,善于選擇、發(fā)現(xiàn)、提煉有特點的細節(jié)進行解讀,就能在解讀中逐漸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維能力。
2、運用形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再創(chuàng)造能力
形象思維就是將抽象的“無形”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有形”,把那些缺乏固定形態(tài),難以用語言直接表達的事物、感覺,通過相應的形象表達出來。形象思維的基礎是感性材料,而每個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發(fā)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的基礎之上的。多媒體技術(shù)為我們的感知提供了多樣化的方法和多樣性的途經(jīng)。
教學著名作家孫犁的美文《黃鸝》,在多媒體的技術(shù)支持下構(gòu)建一個有聲、有色的藝術(shù)空間。
英國文學家、政治家艾迪生熱情地謳歌視覺:“我們一切感覺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視覺。它用最多樣的觀念來充實心靈;它隔著最大的距離來接觸外界的東西;它也能經(jīng)久地連續(xù)運動而不感到疲勞,對本身的享受不感到厭倦。為此,教師用媒體展示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藍天、白云、青山、綠水。
接著在輕快的音樂中有幾聲鳥鳴。
再接著,老師讓全體學生閉上雙眼,仔細聆聽,用心體會。正當學生被陶醉之時,音樂和鳥鳴戛然而止。
學生突然睜開眼睛,媒體上再次展示畫面,賦予聲音以形象。且畫外配音,內(nèi)容是孫犁描寫黃鸝的美文:
“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氣,使我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是的,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xiāng),安居樂業(yè)的所在?!睆亩_到為學生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來把握黃鸝“自由啼叫”和“自在飛翔”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空間,并從絢麗多彩的形式中獲取對應的情感體驗。
建構(gòu)對話空間:讓語文課堂彰顯靈性
德國美學家姚斯認為:文學作品本身沒有生命,是讀者的閱讀賦予了作品無窮的意義。而閱讀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蘊也不同。依據(jù)語言大于形象、形象大于思想的理論,教師可
以引導學生在聯(lián)想和想象力的推動下,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詮釋,并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思想與感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起句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該句不僅奠定了全詞的基調(diào),而且還點出了題旨“懷古”。為了加深學生對該詞的理解,教師可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篇首主題曲及其畫面,在滾滾東逝的浪花中,“千古風流人物”隨之東去。用電視畫面來演繹教學內(nèi)容——大江東去,無窮無盡,而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卻轉(zhuǎn)瞬即逝,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多彩的電視畫面的同時,體味詞人所傳遞的沉郁蒼涼的“人生如夢”的感慨。應該看到,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學生如何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多元解讀,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蘇軾對人生的感悟。
接著,聯(lián)系蘇軾身世、經(jīng)歷及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運用多媒體出示蘇軾的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年所作的一首詞《西江月》進行鑒賞。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慈∶碱^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從詞中可領(lǐng)略到,蘇軾一生,歷經(jīng)磨難和挫折。但他在不幸的際遇面前,卻在人生處世態(tài)度上,始終不改其樂。究其原因,除去曠達豪邁的個性使然這一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儒家樂天知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其潛意識中發(fā)揮著一以貫之的主導作用。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yè)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xiàn)而萌發(fā)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yè)、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叭松鐗簟钡母锌催^來也可以激發(fā)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是怎樣對凄苦進行抗爭和超越?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和體驗,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張揚個性。
選擇學生中較為優(yōu)秀的寫作片段,用投影儀展示學生洋溢著生命意義的抒情告白:
老家是安全的港灣。在外戲耍被鄰里的孩子欺負時,我常常是哭著跑回家找爸爸要媽媽。
老家是快樂的天堂。在村邊山野里瘋玩而饑腸轆轆之時,老家煙囪里的裊裊炊煙常常讓我會歡叫一聲“回家吃飯去”。
老家是溫暖的搖籃。在月掛林梢之時,我常常在母親的急切呼兒聲中像家養(yǎng)的雞一樣被喚回老家。
生我、養(yǎng)我的老家在我的心中是那樣的具體可感。它是我人生的起點,是我難以割舍的牽掛。
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學生每次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文本過程都要經(jīng)歷一次情感的自我孕育、積聚和催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同時也就是一次情感的自我陶冶和心靈的自我凈化的過程。
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所體驗的情緒和情感的驅(qū)動下,創(chuàng)作的沖動往往是發(fā)乎情——“能憎,能愛,始能文”(魯迅語),終乎情——“情盡言止”。經(jīng)常引導學生進行張揚生命意義的真文字,他們的情感就會逐漸變得更細膩、更深厚、更理性和更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