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峰 任淑紅
初讀唐律疏議的感覺是唐代的刑罰較以往各代均輕,即唐代法律出現(xiàn)了輕刑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在笞、杖、徒、流、大辟五刑中均有所體現(xiàn)。本文著重關(guān)注的是唐律疏議中關(guān)于適用死刑的原則、限制及特殊規(guī)定。
一、《律疏》中死刑的概念
《律疏》中提到:斬刑開始于黃帝,絞刑出現(xiàn)于周代初年。兩者都是效法陰數(shù)。陰是主宰蕭殺的,象征刑罰殺戮,因而效法它。
《律疏》日:“《春秋元命包》之:皇帝斬蚩尤與涿鹿之野?!薄抖Y》云:“公族有死罪,罄之于甸人。故知斬自軒轅,絞興周代,二者,法陰數(shù)也,陰主殺罰,因而則之,即古“大辟”之刑是也。
二、《律疏》中有關(guān)判處死刑的規(guī)定
1凡犯“十惡”中重罪的應判處死刑。
《律疏》規(guī)定:犯“十惡”中“謀反”、“謀大逆”、“謀叛”、“大不敬”罪的,一律處以死刑。因為上述四罪直接危及到封建皇朝的存廢,所以,“十惡”罪中那些危害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政權(quán)和國家社稷的重罪,法律規(guī)定判處死刑。
2犯“惡逆”罪也判處死刑。
《唐律·斗訟327》:“諸詈祖父母、父母者絞,毆者斬。”犯“惡逆”罪的,即使遇到一般的赦令也不得赦免,立即執(zhí)行死刑,不容等到秋后處決。
3犯“不道”罪處死刑。
《律疏·賊盜258》: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良口(指不是奴婢的家庭成員)三人。若三人內(nèi)一人先犯死罪而殺之者,即非“不道”,只依殺一人罪,法不入十惡。
4犯“不孝”罪處死刑。
《唐律·斗訟327》:“諸詈祖父母、父母者絞,毆者斬?!?/p>
5犯“不睦”罪處死刑。
《唐律·賊盜252》:“諸謀殺期親尊長(喪服一年的長親,即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者皆斬。”“諸謀殺緦麻以上尊長(喪服三月以上的長親,指高祖父母、妻之父母)、者流二千里,已傷者絞,以殺者皆斬?!?/p>
6犯“不義”罪處死刑。
《唐律·賊盜251》:“諸謀殺制使若屬本屬府主、刺史、縣令流二千里,已傷者絞,已殺者斬?!?/p>
7犯“內(nèi)亂”罪處死刑。
《唐律·雜律410》:“諸奸從祖母、姑從伯叔母、姑,從父姊妹,從母及兄弟妻,兄弟子妻者,流二千里,強者絞?!?/p>
(二)衛(wèi)禁
1闌人宮殿門及上閣等
“擅自妄人到皇帝在的處所,判處斬刑?!鄙米酝说饺笤诘奶幩?,也處斬刑。入上閣應遵照皇帝宣敕由內(nèi)侍引入,妄自擅人的判處絞刑;不應進入上閣的人,同按妄自擅人殿門治罪,判處徒刑二年半;對隨帶武器的,判處流刑發(fā)配二千里。敢于妄自擅入肅章、虔化等宮門和擅入可以通向皇宮大內(nèi)的東邊大明宮、西邊太極殿、南邊興慶宮等三內(nèi)的,一并判處絞刑的罪。倘若門口有武裝守衛(wèi)的,也同樣適用闌人殿門規(guī)定的法條判處。
2行宮營門
皇帝休憩的幕帳門在性質(zhì)上與上閣相同,妄自擅入的判處絞刑。闖入到皇帝處所的,依照上面的條文,應該判處斬刑。執(zhí)持武器闖人上閣和通向三內(nèi)的各門,連同沒有執(zhí)持武器而闖到皇帝所在地方的,各處斬刑。若不是故意闖入的,可以上請,聽候皇帝裁決。
3翻越殿墻
翻越殿墻的,不問他是出殿還是人殿,都要判處絞刑。
4宿衛(wèi)冒名相代
不是宿衛(wèi)的人,相互頂冒名籍,使別人冒名代替自己和冒名代替別人的,進入宮內(nèi)的,一并判處流刑發(fā)配三千里,進人殿內(nèi)的,一并判處絞刑。
5宮殿作罷不出
服役的丁口男子、工匠的一類人操作完工,有應該出去卻不出去的,在宮內(nèi)不出去的,判處徒刑一年;在殿內(nèi)不出去的,判處徒刑二年;在皇帝處所不出去的,判處絞刑。倘若有辟除行人仗衛(wèi)的地方應該退出的,一概必須立即退避出去。有逗留不出的,判罪和闖人皇帝處所相同。
三、死刑中的特殊規(guī)定
1死刑中贖的規(guī)定
死刑疑罪,可以依贖法收贖?!短坡伞っ?》:“絞、斬皆贖銅一百二十斤?!薄堵墒琛嗒z500》:“諸疑罪,各依所犯,以贖論”
2八議
屬于“八議”范圍的人犯了死罪,都要先行題奏請示,交付大臣集議,來確定他們所犯的罪刑。在上皇帝的奏報中,只說按所犯的罪,依照刑律應該處死,不能冒昧地正面直說應絞應斬,所以說:“對屬于八議中犯死罪的人不作結(jié)案判決?!睂δ切┓甘異鹤锏?,犯死罪不得上請皇帝?!鞍俗h”之人犯死罪的經(jīng)奏議后,減死刑一等,并可以銅贖免刑罰。
3削除名籍
“雜犯死罪”,是說不屬于上述條文的十惡、故意殺人,謀反大逆罪的連坐在所監(jiān)管范圍內(nèi)奸淫、盜竊、拐騙人口、受財枉法各罪中所犯死罪的;“在禁身死者”,是說犯死刑罪,尚未判決就死在監(jiān)獄中的;“若免死別配者”,是說本來犯了死罪,受皇帝恩典,另行改處發(fā)配流刑、徒刑等一類;“及背死逃亡者”,是說本身犯了死罪而私自從囚禁中逃跑的。這樣四種人,如若所犯案件已經(jīng)成立,都按照削除名籍的法律規(guī)定處理。所以律注中說:“這都是說對所犯本罪判處死刑的案件已經(jīng)成立的。那些犯了死罪而逃跑的,就判定死刑,削除名籍,依法簽署奏報皇帝畫可,不必等待把罪犯本身抓到歸案。
4死刑犯減刑后又做官的期限
因受謀反大逆罪緣坐而被處流刑,以及因犯謀反大逆的死罪等,免處死刑改為發(fā)配流刑的,不在六載以后允許做官這一法例以內(nèi)。
疏議說:配流服勞役滿一年與三年,或未滿期卻逢到赦令,就在發(fā)配的所在地服從當?shù)氐膽艨诙ɡ數(shù)匕傩找粯诱n稅和服徭役,應選授官職的必須滿限六年。所以《獄官令》上說:“被判處流刑的人犯到發(fā)配的所在地六年期滿后準許重新做官。”
5權(quán)留養(yǎng)親
疏議說:這是說犯罪不屬于“十惡”中“謀反”以下,“內(nèi)亂”以上的死罪,但他的祖父、祖母、父母,直到曾祖、高祖以來的直系尊親中有年在八十歲以上,及患有重大疾病,根據(jù)《戶令》應由子、孫侍養(yǎng),但本戶的家里沒有三十一歲以上,五十九歲以下期服親可依靠的,都申報刑部備敘情狀,上請皇帝裁定,聽候敕令處理。倘敕令準許他(暫時出獄)回家侍養(yǎng),又恰好家里有期服親進人成年,以及所侍養(yǎng)的尊親死亡,就必須再行奏明。如屬在先己奉皇帝敕令決定各犯侍養(yǎng)成去或留的,不須再奏。
留家侍養(yǎng)的死刑犯逢到赦令,予以寬宥;免他的課稅。
依照《唐律》:“犯罪已被發(fā)覺及已發(fā)配,如再度犯罪的,分別加重處理?!碧热粢雅兴佬痰那舴冈俜杆雷?,也按對流罪犯換處杖刑的法條相同。倘若本犯死罪原判處絞刑,再犯是死罪,應該判處斬刑,就必須重新改判斬刑,比照前犯絞罪,再犯又是絞罪的,也依照再犯流罪加處杖刑的法例辦理。
6對老幼廢疾死刑犯的照顧
老幼廢疾者犯了強盜、強劫罪、傷害尊長罪,應該判處死刑,根據(jù)本條文,都允許收取他們的財物贖罪。
律條中有收取財物贖罪的明文,律注內(nèi)設立了除名、免官的法例,這只是為了憐恤年老、重病的人,并不是說
故意減輕他們的罪責。對所犯各種死罪、法例上不許官當及收贖,雖然有官品爵位,都應該削除名籍。既然是死罪沒有比處徒刑的條文,官員有用官品當?shù)滞叫痰姆ɡ?,可見對除名、免官,官品當照的法律?guī)定只是根據(jù)所犯流刑以下的罪適用。倘若要用官品折抵死罪,便是在本律外另生條文,自然必須依照法律規(guī)定予以除名,死刑另外依照用財物贖罪的法例。
對老幼廢疾罪犯除了犯謀反、大逆和殺人等罪應該判處死刑,盜罪以及傷人罪以外,其他各項罪名都不予判處,所以說:其馀都不論罪。
7自首
(1)死刑犯自首后不如實供述罪行
自首但沒有交待出來的贓物數(shù)量多,達到本罪死刑的,減輕一等判處。
(2)捕得類自首
疏議說:律文上所稱“應處死刑”,是對還未等到審判終結(jié)。按所犯的罪來說,在應該判死刑而罪犯逃走,被罪輕的同逃犯殺死就前未自首,也同對捕獲罪犯前來自首的法律規(guī)定一樣處理。對犯流刑以下各罪逃亡,其中犯輕罪能捕獲犯重罪的人向官府自首的,捕捉的法律自應按照《捕亡律》的條文規(guī)定處理。倘若對犯死罪逃走的囚犯,就不必拘守《捕亡律》的規(guī)定,乘方便時加以殺卻,也是捕得一類的自首。
8部曲、奴婢犯死罪
疏議說:部曲和奴婢犯了罪,主人不為他們隱瞞,但聽許他們?yōu)橹魅穗[瞞罪行,主人非犯了“謀叛”以上的重罪,他們都不連坐判罪。
疏議說:奴婢是卑賤的人,在法律上比作牲畜和財產(chǎn),他們在同一主人下的互相殘殺行為雖然應該使殺人犯抵死償命,如果由主人出面請求官府免處死刑的,聽許減輕處理。倘若是部曲故意殺死同一主人的卑賤男奴女婢,也達到判處死罪,主人出面請求官府免處死刑,也可以同據(jù)按照減輕的法條處理。盡管奴婢殺奴婢是重罪,主人請求免死尚且準許減輕;部曲殺奴婢的罪既然較輕,主人請求免死,自然也得減免。既然律稱是同一主人,就是在私人家里的奴婢。若是被沒收歸公的官有奴婢自相殺害犯罪,不依照這條法律處理。
9死刑犯贓物的處理
疏議說:因犯贓罪判處死刑,以及依贓罪判處流刑,予以發(fā)配,所得的罪名既然嚴重,大都破家蕩產(chǎn)。罪犯贓財已經(jīng)花用,伶恤他身被執(zhí)行流配、或處死,原贓就不再追征。倘若在本罪未經(jīng)奏報皇帝裁決畫可,逢到赦令,應予赦免流刑、處死的,還依法退贓;在皇帝裁決畫可以后,才逢到赦令免罪,就同原贓不再追征的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