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標題的翻譯是翻譯領域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它嚴格遵守翻譯理論的基本原則,同時又區(qū)別于其他類型的翻譯。它的獨特性包括標題翻譯自身的特色,標題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文化因素對其的影響等。翻譯是一門藝術,而且是語言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由此產生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在標題翻譯中也同樣適用,但畢竟標題翻譯與作品翻譯有一定區(qū)別,特別是標題翻譯中的“神似”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與精神產物的總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是文化的載體,就好比鏡子或影集,文化對語言的發(fā)展又起著制約作用??梢哉f語言與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沒有語言就談不上文化。其中,文化差異就集中體現(xiàn)在短而精的標題翻譯中。為了使從原文中精煉出來的標題更加具有文化特色,創(chuàng)造性與變通手段必不可少。在深入了解了文學作品中標題翻譯獨有的特色與其中的文化差異后,無論是對于閱讀作品還是翻譯工作都很有裨益,做到閱讀時一目了然,翻譯時得心應手,少走彎路,真正實現(xiàn)交際的最終目的,達到傳文達意的最佳效果。
因文學作品屬文化活動范疇,其標題也具備某種文化內核。對不同類型標題的翻譯策略與其文化內核因而也具備某種相關性。簡言之,以直譯方式處理的標題距離文化內核最遠,擬譯次之,創(chuàng)譯則距原文化與目標文化核心最近。(據(jù)格特基于關聯(lián)理論所提出的翻譯概念,直譯是“譯者試圖在最大程度上忠實于原文內容和形式的翻譯?!倍鴶M譯則屬于間接翻譯Indirect Translation,創(chuàng)譯屬于自由譯Free Translation)。
因此對上述三類文本標題翻譯策略的采用直接取決于標題中的文化內涵成分的多寡,此外,原文本文化內涵在目標文本中是否有對應也是決定翻譯策略的條件之一。有對應者采用直譯,無對應者采用創(chuàng)譯,擬譯居中。通常原標題中的文化內涵越多,越無對應,在目標文化受眾中引致的接受困難就越大,即:文化差異大。所以譯者面臨的挑戰(zhàn)也就越大。但翻譯中翻譯難度往往與譯者活動空間成正比,即挑戰(zhàn)越大,譯者活動空間反而越大。在這種空間內的躍動揮灑決定譯作質量的好壞,也決定譯作在目標文化中的接受。譯者任務是幫助受眾克服文化障礙,實現(xiàn)通過譯作,即目標文本,對原文本的解讀。
1、直譯
《封神演義》(The Legend of Deification)是中國傳統(tǒng)道教文化產物,有西方基督教文化內涵的deification很恰當,加上legend一詞,突出了作品傳奇色彩。
(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反映人類由于環(huán)境惡化對未來生存的擔憂,此翻譯比較擬譯《明日之后》而言,缺乏神來之筆。因后者蘊涵著對“明日”這最近將來之后更遠未來的憂慮與拷問,意味深長,更切合原作。
(A Ta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與(Farewell to Arms)《永別了,武器!》不愧為兩大文豪傳世之作;前者以tale與two壓首韻,譯者也以“雙shuang”與“城cheng”壓尾韻,在聲律與涵義上均符合原作;而后者中arms兼指武器與愛人懷抱,語帶雙關(Pun),在目標文化中難以兼顧,是為不可譯性(Untanslatability),因而譯筆只顧及含義中一層。
2、擬譯
Friends《老友記/六人行》以“老”這一儒家文化傳統(tǒng)中內涵深刻而豐富的語匯暗示友誼可貴、綿長,(盡管原作品作為輕戲劇,也俗稱肥皂劇,并無此意圖。)雖然“老”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相反:落后、過時、被淘汰等;《六人行》則是創(chuàng)譯,借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狈现袊^眾傳統(tǒng)價值觀。
Gone With the Wind《隨風而逝/飄/亂世佳人》中“飄”是擬譯,提示主人公命運飄忽的困惑,而前者是直譯,后者是創(chuàng)譯:符合四字表達朗朗上口與普通觀眾的審美趣味及亂世主人公身世飄零的主題,對票房也有相當貢獻。
《齊白石畫冊》Likeness and Unlikeness: Selected Paintings of QiBaish中的畫都是中國國畫,是水墨畫,屬于寫意的作品,對于不是很熟悉中國文化中這一方面的外國人來說,在前面加一個說明更有助于理解。
3、創(chuàng)譯
(Parent Trap)譯為《天生一對》,表達生來注定的宿命,對應中國文化傳統(tǒng)宿命論思想。
(The West Wing)《白宮西廂》是寫照美國白宮政治生活的電視劇,曾獲美國電視“艾美”獎,是典型美國文化的產物,但譯者卻借用中文“廂”:指房屋正房兩側的屋子,而避免“翼”,使美國文化歸化入中國傳統(tǒng),也令人不禁聯(lián)想中國廣為流傳的古典小說《西廂記》,使譯作更富吸引力。
(Casablanca)《北非諜影》、(Farewell to Arms)《戰(zhàn)地春夢》、(Hamlet)《王子復仇記》、(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廊橋遺夢》、《水滸傳》(All Men Are Brothers)都脫離原標題,在原文本整體基礎上做了創(chuàng)造性翻譯,并顧及接受文化中觀眾與讀者的接受心態(tài),均屬佳譯。
標題翻譯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原作在目標文化的傳播與接受,好的翻譯可以成為譯作點睛之筆,為原作在接受文化中的廣布推波助瀾。因而這個“第一印象”的建構工作,即標題翻譯,其地位不可輕忽。而標題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更加值得我們關注和學習。
參考文獻:
[1] Wang Zhihong.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on early 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fic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Research Series[M]. Peking:Peiking University Press.1999.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3]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xiàn)代思考[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9頁。
[4]陳雨玲.文學、電影及電視劇標題翻譯[G]. 《大學時代·學術教育》 2006年11月。
向莎莉,女,湖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助理教師,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與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