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摘 要】近年來,預制語塊愈來愈受到語言學界與教學界的關注,人們也對預制語塊特殊的語言形式和特點進行了各類研究。行為主義雖受到了一些批判,但在特定領域它仍具有一席之地。本文從行為主義理論出發(fā),從刺激——反應、習慣形成和歸納學習的角度,探求對預制語塊的教學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語言 行為主義 預制語塊
一、關于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其創(chuàng)始人John Broadus Watson(華生)在原蘇聯(lián)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Ivan Pavlov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實驗結果基礎上,提出了“行為主義”的觀點。他認為復雜的行為是通過建立一系列的反應學會的,因此需要對人類的行為(包括說話)進行客觀的研究,并認為通過一系列的反應可學得語言行為。
繼John Broadus Watson之后,1957年行為主義另一位代表人物Skinner在《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一書中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他對語言習得的觀點。他認為,語言學習實際上就是人們在長期的言語交往中,逐漸養(yǎng)成自己的言語習慣,這種習慣可以通過強化(reinforcement)訓練培養(yǎng)出來。他認為,兒童語言的習得就是在外部條件刺激下,即他人言語行為的刺激下,做出反應。如果反應是正確的,成人就會給予物質或口頭的鼓勵,把它強化下來,由此形成語言習慣。Skinner的語言習得理論實際上是一種刺激——反應論,也就是條件反射,注重語言行為,提供借助行為反應掌握語言。
1.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有如下幾點:
語言本身就是一組刺激——反應連鎖(S-R chains)
例如,兩人見面時的問好:
A: Hello!
B: Hello! How are you?
在行為主義看來,A首先說Hello,這就是刺激(stimulus),激起B(yǎng)做出反應(response): Hello! How are you? 由此可以判斷出,語言實質上就是有其本身結構的線性的刺激——反應連鎖。既然語言本身具有線性的刺激——反應連鎖,那么要學好語言,首先就應該掌握語言的結構框架。只要掌握了語言的結構框架,也就掌握了語言。在行為主義看來,外語教學重點是語言結構本身,即語言形式(language form),這是第一位的,主要的;意義和內容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2.語言學習就是人們在長期的交往中逐漸養(yǎng)成言語習慣
這種習慣和其它任何習慣行為一樣,是實實在在的,完全可以看得見的,是可以通過強化訓練培養(yǎng)出來的。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在實際的課堂外語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訓練員(trainer),提出刺激物(stimulus),供學生做出反應(response)。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重復模仿教師的語音、語調及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等,并且教師對學生的反應給予表揚或批評,使學生能夠及時強化(reinforcement)或鞏固所學內容。如此一來,學生逐步形成了語言習慣,即掌握所學內容并能夠在適當?shù)膱龊鲜褂眠@些語言形式。
3.外語學習是通過類比推理(analogy),替換(substitution)來學習的
外語學習是通過類比推理(analogy),替換(substitution)來學習的,因此,行為主義者特別強調歸納法學習(inductive learning)。學生把類似的語言結構框架歸納在一起,經過反復練習,從而掌握其結構框架。例如,He is a worker(doctor/driver/lawyer, etc.)這個例子首先是把worker, doctor, driver, lawyer等同一類型的詞放在一起,反復進行替換練習,從而使學生了解He is…后面該接什么樣的詞,這樣也就掌握了Somebody is …句型的使用。
二、預制語塊(prefabricated chunks)的含義及分類
近年來,對預制語塊的研究成為二語習得和教學法領域的一個日益關注的話題。Becker(1975)最早對語塊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他認為語言記憶和存儲、輸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單個詞為單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塊結構(idiosyncratic chunks)才是人類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Krashen & Scarcella指出,語言在傳統(tǒng)的自由組合詞匯與固定成語之間還存在一個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第三種現(xiàn)象,即半固定短語。據(jù)Altenberg & Granger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約70%的日??谡Z都是由預制語塊構成的。語塊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許多語言學家都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也先后有40多種術語來表達這種固定組合及半固定組合形式。綜合起來講,預制語塊是介于傳統(tǒng)詞匯和語法之間的語義單位,有著自身的特點。預制語塊集功能和形式于一體,兼具詞匯與語法特征的語言結構,它通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構成,形式上固定或半固定,在語篇中具有很高的重現(xiàn)率并具有一定的話語功能,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存儲在記憶中,使用時直接提取,無需語法生成和分析。
預制語塊按照不同的標準,也有不同的分類,比較受到認可的是Nattinger & DeCarrico的四分法,即:(1)多元詞語塊(Polywords),不僅在理解上而且在書寫時都被作為像單詞一樣的整體形式來看待。如a piece of cake, by the way , at any rate, so to speak, as a result, all in all等;(2)習俗語語塊(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包括諺語、格言以及社會套語等說話人可以作為語言單位存儲在記憶中的句子語塊,如How are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3)短語架構語塊(Phrasal constraints),它們的內部結構允許有變動,允許詞的橫向和縱向的替代和插入。如good(morning, evening, afternoon), as far as I (know/tell/am concerned), theer , theer, In (short/sum)等;(4)句子構建語塊(Sentence builders),它們相當于一個句型,是一個句子框架,根據(jù)需要填入相應的詞語或從句,有較強的可變性。如I think that +從句, It seems that +從句,Let me start by…,My point is that…,not only…,but also…等。
三、從行為主義理論角度看預制語塊
1.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外語教學重點是語言形式(language form),這是第一位的;意義和內容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因為行為主義將語言看作是其自身結構的線形的刺激反應。預制語塊在這個角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語言的刺激反應。例如,一些交際套語,A: How do you do? B: How do you do?,這樣的套語其本身沒有過多實質性的交際內容,而是一種雙方為了建立一種交際關系的寒暄。B根據(jù)A發(fā)出的刺激,做出了相應的合理反應。在英語中,像這樣的“刺激——反應語塊”占有很大的比重,因為人們每天接觸的大量語言都是常規(guī)性的和可預見性的,預制語塊就是語言使用中形成的慣例化的語言構塊,它包括了學習者還不能通過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生成的一些表達法。對這些預制語塊的掌握,可以幫助使用者不需知道其內部結構就可以流利地進行口頭表達,在交際時可以整體快速提取使用,使學習者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話語的大結構上而不是停留在單個的詞上,這可以大大減輕在即時交際中大腦的語言編碼壓力,減輕認知加工處理信息的負擔,從而提高理解速度。
在某些程度上,預制語塊的形式重于內容的表達,特別是起社交互動關系的預制語塊,如excuse me,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of course等,因此,對此類預制語塊的學習重點就是在于對語言形式的掌握和對使用場合的了解,也就是如何適當?shù)貙Υ碳ぷ龀鱿鄳姆磻?/p>
2.行為主義認為語言是一種習慣,是在外界條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言語行為同其他人類行為一樣是受到結果的控制。當結果受到獎勵時,其行為得到保持并加強,由此形成語言習慣。預制語塊是慣例化的語言構塊,通過大規(guī)模的真實語料統(tǒng)計分析表明,自然話語中的70%是由介于單詞和固定短語之間的一種半固定的“板塊”(chunk)結構來實現(xiàn)的。預制語塊的使用率和重復率非常高,是人們語言使用與交際中習慣化、慣例化的語言結構。
對于學習者而言,對這些預制語塊的掌握可以幫助提高其交際能力。學習者在進行語言交際時,往往會由于語言的儲備不足而表現(xiàn)出不知所措的情形。預制語塊可以實現(xiàn)某些交際策略,對這些習慣化、公式化的套語的掌握,可以彌補第二語言規(guī)則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出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
由于預制語塊是事先已經以整體形式儲存在記憶中的范例,可以作為被綜合的整體直接運用,在言語交際中學習者不必特別注意語法分析或句子形式,減少語言處理的時間,使大腦能夠快速反應,從而促進了交際的流利性,也使學習者將更多的注意力資源轉向意義的交流。
另外,由于預制語塊都是按照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生成的語言單位,使用時不需要有意識地注意語法結構,可以保證語言使用的正確性,因而可以避免語言錯誤。語言使用的準確性一直以來都是外語教學所追求的教學目標之一,但是事實上,雖然有些學習者能夠達到本族語者的語言流利程度,但是卻無法達到本族語者的選詞的準確性,帶有明顯的外國腔調。因為外語學習者往往從單詞、語法學起,用外語進行交際時,更多地依賴根據(jù)語法規(guī)則構建起來的句子,而這些句子的生成又可能受到母語表達的影響,因而不能產生地道的句子。預制語塊可以保證學習者用現(xiàn)成、地道的語言表達思想,縮小外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選詞上的差距,提高其語言的準確性。
可見,對預制語塊的反復和強化使之成為學習者的一種習慣,不僅具有其合理性,而且還具有必要性。在我國這樣缺乏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條件下,借助于習慣形成的方法,從而達到對預制語塊的學習和掌握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
3.行為主義重視通過類比推理(analogy)和替換(substitution)來學習的,強調歸納法學習(inductive learning),主張將類似的語言結構框架歸納在一起,反復練習。
預制語塊非常適合用替換與歸納的方式進行學習。因為預制語塊具有生成性,即根據(jù)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和語塊構成形式,能成批地生成若干同類短語。另外,又因為預制語塊是作為整體而存在的,熟記了一個語塊就等于輕松地學會幾個甚至十幾個意義可能本無相干的單詞。這對于學習者而言,一旦掌握了作為整體存在的大量語塊,他們就可以對其中的詞匯采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各個擊破。例如,a ____ ago,我們可以在空格里表示時間的名詞,如moment, day, week, month, year, long time等。這些短語共享一個語塊結構,即a + N[+time] + ago,這個語塊結構就生成了a moment ago, a day ago,a week ago,a month ago, a year ago,a long time ago等一批表示時間這一語用功能的語塊,記住了這一個語塊就記住了這一語塊群。同時這也形成了一個圍繞這一個語塊的單詞鏈,學習者通過這一語塊,可以將與時間相關的單詞進行記憶。
另外,每個預制語塊都有一定的語用功能,表示同一功能的預制語塊以語義場的形式在大腦中編碼儲存。學生在提取使用這些語塊時,只需要根據(jù)交際語境、交際對象等的不同,具體地選取最適宜的語塊。這樣,預制語塊在使學習者獲得一定語用能力的同時,也逐漸提高了語言交際的得體性。例如,下列表示請求功能的預制語塊:
Can you + vp
Could you possibly + vp
I wonder if you could + vp
C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 vp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 vp
Im sorry to have to bother/ask you, but…
Would you possibly be wiling to + vp
學習者將這些表示請求功能的預制語塊在大腦中進行編碼,在交際時根據(jù)與對方的關系、當時的語境、所求事情的大小等選擇適當?shù)念A制語塊來表達請求,這不僅發(fā)展了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交際的得體性。
行為主義所倡導的歸納法具有其科學性,它把類似的結構放在一起來學習,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總結所學的知識,特別是對于預制語塊這樣具有固定和半固定特征的知識體系來說,是非常適切的。
四、結語
行為主義語言習得理論在20世紀上半期曾經對世界的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隨后因其自身理論的局限性而飽受后人的批判。但是我們應當看到,行為主義理論還是有它可借鑒之處,它對特定知識的教學仍然具有指導意義。辯證地看待行為主義理論并加以合理的利用,是當代教育界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Longman.Inc,2000.
[2]Krashen & Scarcella. On Routines and Patter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rformance[J]. Language Learning, 1978,(28):2.
[3]Altenberg B & Granger S.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22(2):173-194.
[4]Nattinger,J. Decarrico. Lexical Phrasal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1-13.
[5]張榮麗.詞匯的“語塊”特征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6]岳莉莉.預制語塊及其對第二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啟示[J].天中學刊,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