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計蘭
案例一:“筆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
課堂上,在引導學生提出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問題并列出算式34+16后,我讓學生估計一下得數(shù)的范圍,然后引導學生口算,接著放手讓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學生很輕松地列出了豎式,并算出了正確的得數(shù),教學流程顯得那么的流暢。這時,我想若再追問一句:“十位上的5是怎樣得到的呢?”關于進位的教學難點就會突破了。突然,生舉起手說:“老師,我有一個問題。為什么4+6=10,在豎式上不寫10,卻寫0呢?”這個問題有價值,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進位的原理?!笆茄剑瑸槭裁?”我把這個問題又拋給了學生。
生:個位上相加滿十后,那個十跑到十位上去了,個位上當然就只剩下0了。
生(跑到黑板前邊說邊寫):如果在豎式上寫10,那么就會變成:
生:不可能是這么大的數(shù),因為34+16連100都不到,怎么可能是400多呢?
師:對呀,所以聰明的數(shù)學家為了避免這種錯誤,就想到了用十位上的1個十代替?zhèn)€位上的10個一的好辦法。那代替完之后,個位上只有0了,十位上就變成5了。(輔以計數(shù)器演示)
生:我明白了,個位數(shù)相加滿十就要向十位進一。
師:同學們理解得這么透徹,說得這么清晰,我們真的要感謝生,同學提出的問題。
案例二:“認識乘法”
在引導學生又一次從現(xiàn)實情境中(有4張電腦桌,每張桌上有2臺電腦)抽象出連加算式2+2+2+2=8后,我采用告訴的方式進行教學。“求一共有多少臺電腦,還可以用乘法計算。4個2相加,可以寫成4×2=8或2×4=8,‘×叫做乘號。”我一邊說一邊板書。這時,一只小手又高高舉起了:“老師,我有一個問題。乘號為什么用‘×表示?”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得課堂上一下子靜得出奇。安靜片刻后,又一只小手高高舉起:“老師,我想是這樣的。因為乘法與加法有關系,加號是用“+”表示的,那么乘號只要把加號轉(zhuǎn)一下就可以了?!?他邊說邊用兩只食指放在一起演示)
“問得奇妙,回答的有創(chuàng)意。是呀,數(shù)學家就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乘號的,仿叫門真了不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都讓我贊嘆不已,教室里掌聲歡快地響起
反思:
課堂上,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質(zhì)疑:思考和交流表達的時間與空間,鼓勵他們勇敢地說出:“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因為,這樣會:
1.解除學生心中的疑惑,讓知識的建構(gòu)過程更清晰。
學習新知時,教師要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以解除他們心中的疑惑。案例一中,學生對于十位上的5的來歷可能會比較清楚,但是個位上為什么不寫10而寫0呢?這可能是許多學生腦海中的一個結(jié)??墒钱斊渌麑W生從多角度回答了生,的問題后,學生腦海中的那個結(jié)就會打開,不僅較好地突破了知識難點,而且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清晰。
2.彌補教師備課時的缺失,使課堂教學更有效、多姿。
案例一中,我忽略了生,的問題(而這才真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果學生不提問,那么課堂流程可能會“流暢”下去,但有部分學生會繼續(xù)“困惑”。
案例二中,雖然我在課前設定了教學重、難點,形成了教學預案,卻沒有想到學生提出的問題——關于乘法的數(shù)學文化(乘號的由來)。向?qū)W生適時地介紹這一數(shù)學文化,不僅會凸顯數(shù)學學習內(nèi)在的親和力,提升思考的張力,增強數(shù)學學習的豐富性和體驗性,而且會使學生更好地感悟乘法的意義。學生提出的問題,恰好彌補了這一缺失。
3.觸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力。
課堂上的質(zhì)疑分為兩種:教師的和學生的。相對來說,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更容易觸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思考的動力,并且使他們的回答變得靈動和睿智,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思考能力。
案例一中,生,的回答融入了自己對于“滿十進一”的理解;生、的方法是直觀板書演示;生。則運用了估算,以事實來證明真理……學生們的方法放射出異彩,折射著算理。
案例二中,學生的問題是多么奇特,而學生的回答又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和創(chuàng)意。
因此,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勤于激勵,引導學生善思、善疑,促使他們提出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