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玲英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而較強的交際能力意味著學生能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使用恰當?shù)恼Z言形式進行交流。語言的形式與功能和意義之間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這就給實際的語言交流帶來了障礙。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語法的教與學便顯得愈發(fā)重要。語法在語言交流過程中發(fā)揮著一個內在的、邏輯的制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具體的語法現(xiàn)象,結合相應的語境,具體說明該語法現(xiàn)象可能產生的不同的交際意義。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對其用法有全面的了解,而且在日后的交際中還能結合語境,分析其特定的語用功能,并加以正確使用。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語境還能引導學生置身于另外一種語言環(huán)境中,讓他們能全身心地去感受、認知,有利于增強語感,豐富他們的語言輸出。此外,充分利用語境進行大學英語教學還有利于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率。
語境是語言借以表達和理解的環(huán)境,是語言環(huán)境的簡稱。它是語言學里的一個專門術語,多見于語法學、語用學、語義學、修辭學等學科的研究中。“語境”這個術語最先由波蘭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馬林諾夫斯基是人類學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類學的研究中常常談及語言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語境,詞就沒有意義,話語也只有在情景語境中才有意義。他把語境分為兩類: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也可以說是“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前者指的是交際過程中一個話語結構表達一種特定的意義時所依賴的具體的上下文;后者指的是交際過程中一個話語結構表達一種特定的意義時所依賴的具體的主觀和客觀的因素,如時間,地點,場合,話題,說話人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際方式、交際目的以及其他一些非言語因素(nonverbal elements)等等。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認為語境就是話語的形式與內容、背景、參與者、目的、基調、交際工具、類型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范等。他指出:人們進行社會交際時,要有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場合說出相應恰當話語的能力,即“交際能力”。這種交際能力是由人和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們說話既要符合語言規(guī)則,又要適應言語環(huán)境。也有人將語境分為“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前者指說話時的上下文,后者指交際時的環(huán)境、場合、時間、對象以及話題等等。
語言學家指出,任何言語行為都以一定的語境為前提條件。沒有語境,言語行為就沒有價值,交際用的話語就沒有意義。任何言語行為必須在說者和聽者之間進行,否則就是自言自語,可能有意義但毫無價值。語言交際是一個說者與聽者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言語的產生、發(fā)出、接受與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語境的制約與影響。所以,語境對語言交際的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語法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嚴格意義上講,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詞法研究詞的構成及變化規(guī)律,句法則研究短語和句子的組織方式和規(guī)律。
從語言交際的角度看,言語的產生、發(fā)出必須符合語法規(guī)則,不合語法的話語難以被接受與理解,話語發(fā)出者也就難以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所以語法跟語境一樣對言語行為也有制約作用。
語言里的每一個詞語都有它的含義,英語也不例外。與漢語不同的是英語中很多詞類都有各自的形態(tài)變化及其獨特用法。例如,名詞單復數(shù)的變化及其意義的不同,動詞的使用應考慮“主謂一致”以及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變化等等。實際使用中,要使每個詞都發(fā)揮作用,使用者必須使所用的詞語適應相應的語境。也就是說,要根據(jù)具體的環(huán)境、對象、主題、場合、時間等因素來選擇和使用詞語。語境對詞語的使用有著較大的制約作用。比如在英語中,口語化的詞語一般不能用于正式的場合,古舊詞語也不大適用于現(xiàn)代語境中。像fuck一類的詞語不能隨心所欲地使用,因為它們屬于禁忌語。
語境與句子的關系非常密切。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達出來。例如:“You may sit down.”你可以坐下來(表示許可)?!癥ou can sit down.”你能夠(可以)坐下來(表示能力或者比較肯定的許可)?!癥ou must sit down.”你必須坐下來(表示命令或建議)。
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例如:“This book is three times as expensive as that one.”這本書的價格是那本的三倍(同級比較)?!癟his book is two times more expensive than that one.”這本書比那本貴兩倍(比較級比較)。
再如:“You should have come a bit earlier.”(你來晚了/你倒是應該早點來)“You are late.”(你來晚了)同樣是批評或是責怪,前者委婉,而后者則直截了當,不留余地。
單純的語法教學會使課堂顯得沉悶和枯燥。大學英語語法教學應力求避免這類就語法而語法的教學模式,應代之以語境語法教學模式,也就是說應該在一種自然的或創(chuàng)設的語境中來教授語法知識和語法規(guī)則。
語法教學要語境化。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通常脫離語境,學生接觸到的通常是孤立的句子,單調乏味,而教師往往通過重復、操練和語法轉換等方式讓學生“內化”語法概念,也就只有“理解或理解—鞏固”一個或兩個層面。而語境化的語法教學設計應該有三個層面,即“理解—鞏固—交際(運用)”。當然這三個層面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相互包含的,理解中有鞏固,鞏固中也可以有運用。從比較中可以看出,不論是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還是語境化的語法教學,理解都是關鍵,但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教學方法上的不同,不同的方式會導致不同的認知效果。語境化的語法教學在理解層面上就要盡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老師的提示、引導下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商量、去討論,然后可由老師講解、呈現(xiàn)或比較等。學生理解后,應該有一個鞏固的過程。鞏固也不應該主要由老師來講解,應仍由學生來創(chuàng)意,從而加深理解。理解鞏固后就可以進入真正的交際或運用階段,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多參與與創(chuàng)意,從而完全掌握語法點。
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課“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一文里有一句話:“He went to work sick,and despite nasty weather.”Despite是一個在高中就學過的介詞,不是新的語法知識,但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用錯,他們總是喜歡在其后接句子。原因可能是此詞看起來更像是個連詞而不是介詞。在講解時,筆者就叫學生去發(fā)現(xiàn)despite的用法特點(即其后接一個名詞結構)。等他們發(fā)現(xiàn)這一特點后,就可以總結一下此詞的特點,為了方便記憶,叫學生同時記住in spite of這個短語,告訴學生它們的用法和意義都是相同的,任何時候都可以互換,并舉一兩個例子作為語境來加深記憶。但對于此語法點的教學并沒有結束,學語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更好地運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因此,為了完全掌握despite的用法,筆者還設計了一個對子活動(pair work),叫學生自主創(chuàng)意運用despite來設計一個短的對話,并叫幾組學生把他們的對話與班上其他同學一起分享,看看誰的對話更有創(chuàng)意,更有真實感。這樣despite的用法就完全被放到具體的語境中了,從而加深了記憶,因為只有參與印象才會深刻,而不是傳統(tǒng)的單調的講解和灌輸,一下課學生就忘了。語境化的語法教學與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是不同的。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重在對概念的講解和理解。而語境化的語法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重在理解后的運用,將語法的表現(xiàn)融入到綜合語言實踐中去,而不是把語法作為一項獨立技能去看待。
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他們缺乏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教師在課堂上應利用一切時間和空間來開發(fā)一些模擬、虛擬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營造英語氛圍,使學生耳濡目染,強化學、用英語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學校現(xiàn)有的各種設備和學習場所,如錄音機、錄像機、VCD、DVD、語音室、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的電腦網絡設備等,為語法的學習和教學提供語言使用和交際的具體多樣真實的情景語境,使枯燥、靜態(tài)的語法知識變成有趣、立體和動態(tài)的生活場景,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語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講授虛擬語氣在虛擬條件狀語從句中的用法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PPT,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來說明,如設計“If I were a bird,I would fly into the sky”等語境。這樣既能通過鮮艷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目光,又能直觀地突出虛擬語氣中謂語動詞的變化,總結其語法規(guī)則。學生可以在接下來的模擬的語境中以對子的形式來鞏固此語法點,如“if I were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if I were a doctor…”等。這樣不僅可以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同時也可加深學生對該語法點的理解和記憶。教學時,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聽、說英語以及提高語言翻譯能力的機會。通過課堂話語交談和訓練,為英語語法教學創(chuàng)造話語環(huán)境,讓學生在課堂互動的狀態(tài)下自然而然地學習,體會英語語法的構成和用法,最終形成習得。
語法教學要做到“動靜”結合,要以語篇為基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語篇是一個含有一定語境的各種語法形式的有機組合,可以為語法規(guī)則的比較、歸納和總結提供良好的上下文語境。因此,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應以語篇分析為依托,以范文教學為載體,引導學生從語篇的背景中解析含有語言使用情景的句子結構,通過分析全真語篇中的詞匯、句子和修辭手法來強化學習者對語法的形式意識。在具體語篇中,分析語言結構的語用目的,突出語言結構在語言實踐中的功能和意義。如老師可以選一些優(yōu)秀的和比較差的四、六級作文讓學生討論并修改,從完整的語篇中體會語法意義,讓他們動手動腦,還要動口,這樣就加深了理解,知識點也容易掌握。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與引導,讓學生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體驗語義在語篇中如何經由語法和詞匯的結合來體現(xiàn),讓他們在動態(tài)中習得語法,真正領悟語法形式的句法功能和語用功能,使學習者建立形式與意義的互動聯(lián)系,使語法結構與語篇結構相連,語法教學融入實際的語言交際之中。
語法知識語境化能促使語言視、聽、說一體化,能加快學習者綜合英語能力的形成。在英語教學中,要選取合理的語法教學模式或方法,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法的各種語境,組織并開展多種課內課外的基于語境的語言實踐活動,將語法知識融入到語境教學之中,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會語法規(guī)則,掌握語法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鳴謝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戎林海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黃元清,劉言生.語境研究概述[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增刊):339-340.
[2]李月華.外語教學環(huán)境與多媒體技術[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4):50-51.
[3]孫承榮.外語環(huán)境與外語能力習得效率的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4(6):41-43.
[4]江曉紅.語境與外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125-127.
[5]獨雪梅.英語語法教學與語境設計[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22(4):142-144.
[6]孫元旭.當前英語語法教學的再認識[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26(6):98-100.
[7]郝興躍.再論語法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5(3):122-126.
[8]楊福.關于英語語法教學的一點思考[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21(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