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垓
新課程背景下的閱讀教學強調(diào)個性化閱讀,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但一些教師卻劍走偏鋒,盲目追求個性化,迷失價值取向,令人堪憂。例如在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教師請學生從課文中任選一個人物,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加以評價。對白骨精作評價時,有學生說:“我覺得白骨精雖說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她很孝順,抓到唐僧后,馬上就派人去請自己的母親
閱讀教學具有對話的“性格”。這一對話過程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是師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廣泛范疇的對話。尊重學生理解體驗的多元性,鼓勵發(fā)表獨到見解或不同的聲音是新課來分享。有學生附和:“有道理,有好處能想到母親,是有孝心的舉動。”面對學生這樣明顯的誤讀。教師卻說:“大家說得真好。是啊,人們總說白骨精壞,可是經(jīng)過大家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她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
這個課例,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多元解讀、個性解讀的意識和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但教師給予的“白骨精值得學習”這一結(jié)論卻令人不寒而栗——肯定了白骨精的“孝”,也就肯定了血淋淋的屠殺,肯定了違背公德、正義與人性之舉的合理性,使善惡是非在學生的心中失去了起碼的圭臬——已走向“誤人”的險境,是對個性化解讀的誤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并不等于不能對學生理解與認識上的偏差說“不”,更不等于恣意放縱與放任自流,背離“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教師應(yīng)在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過程中,保持一份清醒,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lǐ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