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化南
活了98歲的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伯特得·臘塞爾,一生寫過不少生動而透徹地闡述如何看待長壽與衰老的文章,深受老年讀者的歡迎。在《怎樣變老》一文中,他曾有這樣一段生動的論述:“一個人生存在世,就應該像一條河流——起初是涓涓細流,受到狹隘堤岸的制約,而后則洶涌地沖過巖石,越過瀑布,漸漸地,不停頓地匯入大海,毫不痛苦地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一個人老了之后,要能夠這樣看待他的生命,就不會遭受畏懼死亡的折磨了,因為他所關心的事情仍將繼續(xù)下去。但愿我在工作的時候死去,其他人將會繼續(xù)做著我那未盡的工作?!币粋€人如果能這樣把生命看做一個過程,坦然地看待死亡,那他即使軀體死亡,其精神也會永存。
古籍《莊子》曾對生死做過這樣的論述:“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边@句名言揭示了人對待生死問題的一個角度,即由死觀生,善死是由善生決定的,要想獲得圓滿的死亡,必須著眼、著力于健全而有意義的人生。以辯證法的觀點來看,生與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則無新生。就人的個體生命而言,每時每刻都在向死亡逼近。人們在享受生活的每一時刻,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死亡。因此,正視死亡并冷靜地加以思索,懂得如何去對待死亡,是確立正確生死觀的一個基點。應該看到,金錢、地位、名譽、權(quán)力等,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不可看得過重,更不可癡迷地追求。如果不擇手段地沽名釣譽、聚斂財富、追求權(quán)力,即使活著也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為千夫所指、萬人所恨;死后也會留下罵名,遺臭萬年。而那些仁人志士,深深懂得生而必死的規(guī)律,向往“死而不亡,與天地并久,日月并明”的善死局面,力爭在有限的生命之中為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即使死了,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人活百歲,總有一死,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你高興不高興,愿意不愿意,也不管你如何逃避,最終死還是要追尋到你。
印度作家泰戈爾說:“死亡宛如誕生,都是隸屬于生命的。正如走路須提起腳來,也須放下腳去?!彼劳霾豢煽咕?,自然無須畏懼。敢于直面衰老與死亡,人才能真正擁有一種內(nèi)在的靜默與坦然。人,生不可選時,死無法定期。人只能在生命的有限時光內(nèi)安排自己的生活,讓生命的價值有所體現(xiàn),提高生命的質(zhì)量。在有生之年,我們應當珍惜生命,活的像個樣子,無私無畏、無怨無悔,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當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無妨把死亡理解為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使命,又踏上了另一個世界的征途?;貧w大自然,何懼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