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利桑德羅·奧特羅作
格爾尼卡是位于西班牙巴斯克地區(qū)中部的比斯卡亞省的一個小鎮(zhèn)。對巴斯克人來說,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很深的感情寄托,因為象征著他們的神圣、自由的大樹長在那里。1937年4月26日那個趕集的日子,街道上人頭攢動,熙來攘往,為佛朗哥服務的禿鷹軍團的德國飛機一個小隊接著一個小隊起飛,對格爾尼卡進行了三個半小時連續(xù)不斷的轟炸。
這些飛機像進行猛烈襲擊的演習一樣把大批炸彈和燃燒彈扔在這個平民小鎮(zhèn)上。這種襲擊方式后來用在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轟炸中。這次襲擊造成了兩千居民的死亡,小鎮(zhèn)完全被夷為平地。
一個星期后,巴勃羅·畢加索完成了一幅不朽圖畫的幾張畫稿。他想用這幅畫來紀念這次大屠殺。畫稿是他在藍色紙上用鉛筆勾畫的,已經勾出了整幅畫的粗線條。后來,一百多篇文章研究了這幅畫的具體細節(jié),漸漸使這幅畫臻于完善。
畢加索在格蘭茲——奧古斯丁斯街他的畫室里辛苦地工作,為他當助手的情人多拉·瑪爾意識到,這位天才的畫家正在創(chuàng)作他的一幅重要作品,便決定拍照,記錄下此畫進展的每個階段。近景是一匹受傷、嘶鳴的馬兒的頭,讓人第一眼就感受到了作品引起的令人震驚的沖擊。另一個形象是一位母親,她緊緊地摟著她那被炸死的兒子。幾乎沒有什么色彩,只有發(fā)藍的灰色突顯著悲劇。
1937年6月,這幅畫在巴黎的西班牙畫展上展出,立刻被視為是20世紀的藝術精品之一。具有象征意義的馬和牛是遭受法西斯折磨的西班牙人民的隱喻,在世界面前,法西斯得到了強烈譴責。如果不算直截了當的宣傳小冊子和簡單化的故事,藝術在政治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從沒有這么清楚地顯現過。
西班牙決定紀念《格爾尼卡》從紐約現代藝術館運到這個國家25周年,同時紀念畢加索被任命為普拉多博物館館長70周年和畢加索誕辰125周年。畢加索逝世前決定,《格爾尼卡》屬于西班牙人民,但是只有當西班牙實現民主的時候,它才能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此之前,它存在紐約現代藝術館。
有一些人把這一點理解為共和國的建立,但是在西班牙,在佛朗哥倒臺后產生的是一個君主制國家。有一些人認為,議會君主制對收回《格爾尼卡》來說已足夠民主了。在紐約現代藝術館和畢加索的遺產繼承人之間經過艱苦的談判之后,《格爾尼卡》終于在1981年回到西班牙,被安放在布恩雷蒂羅大殿里,后來才轉移到索菲亞王后博物館。
普拉多博物館和索菲亞王后博物館準備舉辦巴勃羅·畢加索全部作品展,法國和西班牙各家博物館準備舉行上述周年紀念活動,巴塞羅納、馬拉加和巴黎的博物館準備舉辦各種展覽,展出天才畫家畢加索各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豐富作品。
1936年,畢加索被任命為普拉多博物館館長,但是他沒有走馬上任,只是曾協(xié)助把西班牙一些最杰出的繪畫瑰寶運離法國,并安排人員用卡車把提香的《查理五世》和戈雅的《五月三日的處決》等作品運往巴倫西亞和卡塔盧尼亞。
畢加索大膽打破繪畫的形式,全面革新表現現實的手法,他具有一只不屈不撓的手,他本可以成為一位和委拉斯開茲或凡·戴克一樣重要的偉大學院式畫家,但是他寧愿進行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冒險。
畢加索在巴黎的簡樸生活使他經歷了一個藍色時期,在那個時期,他心情痛苦,情緒消沉,勉強支撐著他的身體。新的愛情的降臨改變了他的生活狀態(tài),開始了他的玫瑰時期。
《阿維尼翁的小姐們》的創(chuàng)作成功帶來了畢加索藝術的大飛躍。此作使他同代的畫家和藝術批評家驚訝萬分。由此便開始了我們看到的事物和作品表現的事物之間的分離。不久后,當他創(chuàng)作《格特魯德·斯坦的肖像》時,人們指責他說,油畫和女作家?guī)缀醪幌瘛.吋铀骰卮鹫f:“沒關系,一定會像的?!?/p>
畢加索的繪畫風格經常變化,這驗證了他說過這句話:“我不去尋找,而總是遇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秘密,誰也不如他揭示得這么清楚:“一幅畫永遠畫不完,只是不再畫它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