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顯麗
剛跨入高中階段時,學生們都信心十足、求知欲旺盛,都有把高中課程學好的愿望。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普遍感覺高中課程并不像初中那樣簡單易學,特別是物理學科,更顯得枯燥、乏味、抽象。在做習題或實驗時,他們常常感到茫然不知從何下手,很多學生的成績較之初中時期出現(xiàn)了嚴重的滑坡現(xiàn)象。那么如何讓學生從初中較好地過渡到高中的學習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我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平緩地引他們上一個新的高度。
1.高一學生學習物理的幾個臺階
臺階之一:從思維方法上,要求高一學生從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完成認識能力的一次大飛躍;從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高一第一章就要進行受力分析(教材沒有這專門一節(jié)、也不太可能專門安排這一節(jié))、對較抽象的彈力、摩擦力由定性分析轉入全面的定量研究,要分清施力物體、受力物體、力的相互作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第三章才學)、平衡力(第一章不討論物體平衡,但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時一定要涉及物體平衡條件)等容易混淆或很難理解的概念,靜力學是力學難中之王。
臺階之二:從數(shù)學要求上,對高一學生的數(shù)學提出了極高的不切合實際的要求,如第一章在學習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時,就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知識的超前要求(矢量的運算甚至正弦、余弦定理等),直線運動章節(jié)中不但要利用數(shù)學圖象分析物理問題而且要綜合運用語文和數(shù)學知識分析及建立數(shù)學方程,學生要善于把數(shù)學知識運用于物理,學會分析、建模及運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結論。這對剛進入高一的新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很難逾越的大臺階。
臺階之三: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變更上,一方面是初中學生的學習時間幾乎全由老師支配,另一方面是進入高中后晚自修時間相對充足,學生能否充分利用時間。同時初中學生學習物理,學生更多地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復現(xiàn)知識,對概念規(guī)律習慣于死記硬背;進入高中后,物理教師往往更注重于對物理問題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學生既要重視學習結果的記憶,更要重視對知識的理解、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方法的總結。而一題多解、思考最佳解題方法、物理模型的構建等又是高中物理學習很難逾越的臺階。
2.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
2.1加強直觀性教學、提高學習物理興趣:
高一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是比較嫩的,所以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實例,通過實物演示的直觀教學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與生活實例聯(lián)系起來,變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更好更快的適應高中
2.2重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和遷移,充分認識初、高中物理知識層次的變化特點和學生
不同時期的思維特點,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
初中物理知識相對簡單、零碎,直觀性較強,如密度、同一直線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發(fā)、沸騰、壓強、浮力、杠桿等,都是生活中常見,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對思維深度的要求比較低。高中物理知識相對比較系統(tǒng)、抽象,前后聯(lián)系緊密;需要用到一些高中的數(shù)學知識,物理模型也比較抽象。如:質點、單擺、理想氣體、電磁場。這些知識和物理模型建立在直觀基礎之上,但經(jīng)過抽象、歸納,難以理解。高中物理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這是造成高中物理難學難教的主要因素。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也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反復訓練、逐步提高。
針對初、高中物理知識層次的變化特點和學生不同時期的思維特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滲透高中物理的有關知識,從而為在高中階段系統(tǒng)地學習這些概念、規(guī)律奠定牢固的基礎,也有利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尤其是高一物理教學中,通過實驗增強物理教學的直觀性,降低學生思維的坡度。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建立在觀察與實驗的基礎上,在實驗與思維的有機結合中不知不覺地降低了抽象思維的臺階,也真正體現(xiàn)了物理教學“以物明理,物理滲透”的思想,從而使學生切實從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
2.3在初、高中階段都要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自學能力,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有效途徑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個教師應盡的職責。 作為學生來說通過學習物理,更為重要的是學到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這是受益終生的;大量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學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會運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實際的物理問題。因此,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學銜接在教授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物理學的主要方法有:猜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整體法、隔離法、物理模型法、等效代替法、數(shù)理結合法、比值定義法、假設法、類比法等等。這些方法往往滲透在整個初、高中物理知識當中,這就要求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教材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都要明確地強調(diào)出來,以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并引導啟發(fā)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應用這種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已經(jīng)接觸過的研究方法要適時進行強化,讓學生嘗試對同一個物理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用同一種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物理問題。即以方法為媒介發(fā)展學生的會聚思維與發(fā)散思維能力。
2.4加強基礎訓練,不盲目提高教學難度,嚴格控制教學容量
經(jīng)常聽高中老師講,教科書中的內(nèi)容、練習都太簡單,達不到高考要求,老師們只好不斷補充知識、補充有一定深度的練習,加大教學容量,深化教學內(nèi)容,來滿足高考要求。這種做法我認為不科學,因為剛進高一學習的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都有一定局限,高一階段教學起點高了,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教學過程中,應增加教學層次,促進知識螺旋式上升,根據(jù)學生的初中知識基礎和平均學習能力來決定教學起點,控制課堂容量。對于知識難點,要想辦法把信息傳遞過程逐步延長。把知識拉成線,拉成條,化整為零,知識消化過程,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要讓知識在不同階段,可能還要反復出現(xiàn),逐步加深。對檢測題的深難度也必須慎重考慮、嚴格控制,以防一開始就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例如:高一牛頓運動定律的教學,應先將單個物體的各種情況講清楚,再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引入一些簡單的連接體問題,在高一不必要對各種連接體問題全部搞清,高一學生無法真正弄清太復雜的連接體問題,只會浪費時間,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所以,初高中物理怎樣銜接,如何給學生搭一個坡度較緩慢的“引橋”讓學生以比較整齊的陣容、較規(guī)范步伐上好“引橋”,平緩地引他們上一個新的高度,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過程,需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共同作出努力。
收稿日期: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