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芝
二胡屬于民族拉弦類演奏樂器,其發(fā)音的特點是由弓子貼著琴筒來回運動,通過琴筒將聲音放大共鳴。我是一名二胡演奏者和兒童二胡教育者。兒童在初學二胡時都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力度的問題。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首先考慮的解決方法是慢弓的練習。因為慢弓是演奏二胡的基礎(chǔ),同時也是解決力度的一種技術(shù)手段。但這種技術(shù)不好掌握,這其中主要是力度的控制問題。慢弓因為“慢”就無從加快速度而達到一定的力度(“音頭”除外)。二胡的運弓講究“一條線走”,俗話說得好,“會拉一條線,不會拉一大片”。這里的“一條線”就是講的運弓的平直,否則就是上下前后搖動“一大片”。許多孩子初學時,由于整個右手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弓子,致使弓子的運弓老是往后拽,這就使得發(fā)出的音很不均勻,動作也不好看。在我初學二胡時,老師教我在握弓與運弓中的七個字,那就是“抬、壓、頂、勾”以及運弓要求的“平、直、勻”。這其中的“抬”就是指食指的第三關(guān)節(jié)把弓子抬起來,“壓”就是大拇指壓住弓子,“頂”是指中指、無名指拉外弦時指背頂住弓桿,“勾”是指拉內(nèi)弦時中指、無名指勾住弓毛,再按照手臂、手腕的左右推、拉,就可以追求“平、直、勻”的音色了。
兒童在初學時,往往對弓子的重心控制不好,這樣很影響力度的發(fā)揮。在這種情況下,我一般要求他們適當調(diào)節(jié)一下弓子的走向。拉弓時略向下傾斜,而推弓時弓子略向上傾斜,這樣運弓時,右手無論拉弓、推弓都能產(chǎn)生一種向下的“重力”,而這種“重力”就加大了右手的弓壓和弓毛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在慢弓的練習中,閔裴芳老師有一首長弓練習曲:
1=D調(diào),一開始四個泛音 |3 3 3 3|23 23 23 23|6 2 2 2 |23 12 21 65|6 6 6 6|,在練習這首練習曲時,就要以全弓的方式,要求弓子的平穩(wěn),演奏出飽滿的聲音。
另外弓子的“分節(jié)頓挫”也是改變弓壓及摩擦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分節(jié)頓挫使弓子運行時保持循環(huán)的“瞬時停頓”的狀態(tài),使弓毛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產(chǎn)生一個個力點,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力度。也可以讓學生在練習九級的曲目《二泉映月》中關(guān)注長音的處理。
《二泉映月》(節(jié)選)
1=G (1 5弦) 4/4
這首曲子里長音廣泛運用了波浪弓的方法,表現(xiàn)阿丙不被命運壓垮的倔強性格。
接下來,再談一談揉弦的力度問題。揉弦又稱“吟”,“揉”是從古弦演奏中引用過來的。一般情況下,二胡的揉弦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借鑒小提琴的揉弦方法“滾揉”;其二是壓揉也稱“顫指法”。前者既改變弦的指力`又改變一定的弦長;后者只改變弦的張力。當然,改變弦的張力的大小以及來回揉弦的方法應(yīng)依所演奏的曲調(diào)風格而決定。
如演奏《漢宮秋月》(節(jié)選)
1=F(6 3弦)2/4
類似這種古典風格的樂曲多半采用顫指法,而一些現(xiàn)代作品則采用幅度較大的“滾揉”和“壓揉”的方法。
如演奏《洪湖人民的心愿》(節(jié)選)
1=A(4 1弦)4/4
又如:《翻身歌》的慢板段
1=D(1 5弦) 2/4
綜上所述,二胡演奏的力度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右手運弓的方式和方法,即弓壓、弓毛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加上運弓的速度。不同的力度要求不同的處理,如演奏“pp”的力度時右手運弓要平穩(wěn),弓桿輕貼琴筒而緩行,而演奏“ff”以及“sf”的力度時右手手指對弓桿及弓壓的支撐力要大,從而產(chǎn)生極大的弓壓與摩擦力等等。另外要處理力度問題也不容忽視合理運用各個弓段以達到所需的力度。
有很多孩子在弓段的處理上完全沒有變化,但是有的音符的長短不一樣,弓段的處理上也不一樣。一般的情況音符長,多半用全弓演奏,音符短則短弓演奏。有的孩子不管音符長與短,全用全弓,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所以我總結(jié)出了一個經(jīng)驗,就是拉弓盡量拉滿,推弓只推一半,這樣運弓,力度容易出來,而且能達到滿意的音響效果。
(作者單位:長沙市歌劇院)
責任編輯: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