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波
[摘要]如何對留學生進行語法教學成了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界爭論的焦點。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最終目的是語言的表達能力的實現(xiàn),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漢語語法、語用規(guī)則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中應把語法教學與語言交際能力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在課堂上應展開生動有趣的語法教學,通過師生互動,設計語境,注重難點,利用漢語系統(tǒng)的有序組合,教師恰到好處地講解語法,活躍課堂氣氛,來實現(xiàn)語法課的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外國留學生;語法教學;漢語語法;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110-02
一、留學生漢語語法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留學生在基礎漢語學習階段是從零開始的,為培養(yǎng)漢語方面的語言技能,必須進行大量的語言練習。這是漢語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和特點。那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留學生的漢語語法教學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語法課的教學從功能上吸收了一些有用的教學模式。就是語言的交際功能性,教學要根據(jù)需要選取真實而實用的語言材料,并把語法視為實現(xiàn)功能的手段來讓學生掌握。教師在時間較短的課堂教學中把語法教學與語言交際能力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交際,是教師語法教學的重要課題研究。
二、漢語語法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心理,把語法教學與交際能力緊密結合起來
教師在了解教學對象所在國家的概況,包括政治、歷史、文化、風俗等,還要了解每個人的學習目的、心理特征及其所掌握的漢語程度等基礎上,并在教學中應始終把語法教學貫穿于語言交際訓練中,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語法后,積極地進行語言交際,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教師對他們既不能強迫學習,又不能放任自流,應該采取積極引導的教學方式。不管學生抱什么目的而來,只要走進我們的課堂,教師就有義務教好他們,讓他們學有所獲。教師要盡量多引導啟發(fā),少批評說教,鼓勵他們多說,還要讓學生都有同等的練習機會。在初級教學階段,教師可以把漢語與學生母語的基本語法對照,在練習中可以請一個學生提問,另外兩個學生分別用肯定式和否定式回答,盡快擺脫學生母語語法對漢語語法的干擾,以期讓學生能盡早開口說話。要求教師要不拘泥于課本,每節(jié)課中教師要把學過的生詞用不同的對話或不同的情節(jié)穿起來,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問答。使語法教學與交際能力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進行語言交際。
(二)增加語法的重現(xiàn)率,教會學生擴展句子的能力
漢語語法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的,每個單元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下一個單元是上一個單元的補充和延續(xù),所以我們在學習新的語法知識時,要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復習,增加語法的重現(xiàn)率,幫助學生積累語法知識。學習語法要圓周式地安排語言材料,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一個語法內容要多次循環(huán),每循環(huán)一次就增加一次難度。并通過會話式的練習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訓練方法對學生掌握好漢語語法、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具有切實可行的作用。在日常的語言交際中我們經(jīng)常使用簡短的語言去進行交際,教師應從最簡單、最簡短的句式人手,引導學生能根據(jù)一個短語擴展成句子成分復雜或不同的句子。如教師給出介詞短語“在教室”讓學生擴展句子,可以擴展出“我在教室——我在教室學習——我在教室學習漢語——我和安東在教室學習漢語——誰在教室學習漢語?”等。
(三)注重師生互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教師要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審視、組織教學。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不能只按教材按部就班地講解,強行牽著學生的思路走,有些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計劃,生怕學生學不到知識,盡可能地多講,強行灌輸教學內容,這就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和趣味性。對外國留學生尤為重要,多數(shù)外國留學生比較看重“自我”,如果他們覺得乏味,就會喪失學習漢語的興趣。所以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在娛樂中學習。學生最不喜歡的就是語法課,但又不能不學,學生學習語法的動力往往是自我強迫性的,所以教師要依據(jù)教學計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語境是關鍵,還應該對每個單元的重點、難點有多少,教學時再把要教的內容靈活地設計在語境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興趣點設置內容進行講解和練習,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境,使學生能在感興趣的語境下積極主動地運用語言練習交際能力,把理論學習和實際練習充分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
(四)根據(jù)漢語的特點教師應注意的幾個教學難點
趨向補語的教學。趨向補語是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難點問題,即對趨向補語的掌握和運用問題。明確地理解并加以運用,需要很好的“引子”。舉個經(jīng)典例子:“一個人走在獨木橋上,當他走到橋中央的時候,抬頭一看,前面過來了一只狼,扭頭往后一看,身后站著一只老虎??墒沁@個人卻過去了。問:他怎么過去了?一一昏過去了?!壁呄蜓a語“過去”有三個意義:單個詞的意思是,離開或經(jīng)過說話人或敘述的對象所在地的另一個地點,用在動詞后的一般用法。如:把球踢過去;用在動詞后,表示失去原來正常的狀態(tài),如:他暈過去了。是利用“過去”的多義雙關的第二種方法。我們還可以引到“過去”的婉辭用法;“死亡”。
語法的靈活運用。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語法結構之間的關系,搞好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活潑、生動、有序的課堂氛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方法要靈活,也就是首先要具有搞活課堂氣氛的意識。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語文教學時就曾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具有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寓教于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p>
關于“了”的用法。一般的對外漢語教材及相關的語法書都把“了”分為動態(tài)助詞“了”(在動詞后)和語氣助詞“了”(在句子后)。但留學生通常都不理解為什么有的句子中“了”在前而有的句子中“了”在后。為什么有時候語氣助詞“了”也是表示動作或行為的完成,如:“我買到蘋果了”和“我買了蘋果”兩句,聯(lián)系語境來說明,比起讓學生簡單地記住用“了”,與“了”的語法規(guī)則要更為有效。留學生在學習“了”的用法時,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目前使用的對外漢語教材與語法書中,通常把句子當作最大的單位,沒有擴展到段落,也就沒有講清用“了”與不用“了”的句子使用的情況。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用,所以語法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設計語境多多練習。
三、總結
漢語語法教學的目的是教給留學生正確的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使用,使留學生能夠在交際過程中正確運用漢語語法,從而達到有效交流的效果。漢語語法就是把文字有秩序地組合起來,就形成了語言的結構。其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定語、補語、狀語都是不同的部分,它們扮演著不同角色,位置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同。通過各種練習。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漢語語法結構,對于一種語法結構的鞏固,教師應有計劃地讓學生在課文中和相應的語境中尋找這類語法結構的句子,以使學生掌握這種語法結構。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句子和語法生動地再現(xiàn)課文的主要內容,多利用漢語系統(tǒng)中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避免千篇一律地照搬課文講解和練習,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講述和討論課文內容。保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生動而有趣的教學內容是關鍵,語法內容要融入在一定的語境中,讓學生在不自覺中學習和運用語法知識,在表達出現(xiàn)困難時想去學習,教師再恰到好處地講解語法知識,從而使?jié)h語語法課變得必要而生動。同時實現(xiàn)語法課的教學目的,提高漢語語法的課堂效果。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