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漁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戲劇家,對戲劇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他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在小說中體現(xiàn)他的戲劇思想,使得他的小說具有不同于同時代其他小說的一些特點。本文嘗試分析李漁的兩本擬話本小說《連城璧》和《十二樓》在他的戲劇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一些獨具風格的語言特點。
關鍵詞:李漁 戲劇思想 擬話本小說 語言
一、引言
李漁(1611~168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戲劇家和戲劇理論家。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風箏誤》《奈何天》《比目魚》等十部戲曲和一部雜著《閑情偶寄》,其中《閑情偶寄》中的“詞曲部”和“演習部”,是他戲劇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把戲劇作為綜合藝術來研究的戲劇理論著作。同時,李漁還是一位出色的小說家。在話本小說領域,他在學習前輩的基礎上,敢于出奇制勝,創(chuàng)作出了《連城璧》(即話本小說《無聲戲》的增補本)和《十二樓》兩部小說,成為繼馮夢龍、凌濛初等小說大家之后影響最大的一位小說家。
作為一名戲劇家兼小說家,李漁的戲劇理論和戲劇手法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的戲劇作品中,也影響到了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使其小說呈現(xiàn)出了一些獨特的藝術風格。小說集《連城璧》未增改之前被李漁命名為《無聲戲》,他認為小說就是“無聲的戲劇”,從中可以看出李漁小說的戲劇化傾向。但是,由于李漁在戲劇方面的成就要高于小說,因此前人對于李漁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戲劇和戲劇理論,卻往往忽視了他的小說,即使是研究他的小說,也很少與他的戲劇理論聯(lián)系起來。近年來,研究者們逐漸看到了李漁的戲劇思想對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相關的理論研究也逐漸增多。筆者認為,將這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探討李漁話本小說獨具藝術特色的成因。
李漁的小說共兩部,其中《連城璧》是在《無聲戲》十二篇的基礎上又增補了六篇,共十八篇?!妒恰饭彩?每一篇均以小說中出現(xiàn)的樓閣的名字命名,而每個故事也都圍繞著這些樓閣發(fā)生、展開。本文將結合李漁的戲劇理論,具體分析這兩部小說在其戲劇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獨特語言風格。
二、“貴顯淺”的語言追求
戲劇是一門面向大眾的綜合性藝術,由于觀眾的群體廣泛,且知識水平不一,要使大部分觀眾聽懂、看懂,戲劇的語言就必須做到顯淺通俗。中國戲曲長期以來都提倡語言要雅俗共賞,并且偏重“俗”的一面。具有豐富舞臺演出和編導經驗的李漁對這一點更是有著明確的認識。他說:“……詞曲不然,話則本之街談巷議,事則取其直說明言”[3](P345),又說:“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彼岢鰬蛭囊钊霚\出,即使是有深意也要用顯淺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雅中帶俗,又于俗中見雅”。李漁深解戲劇和小說這兩種姊妹藝術在審美上的共通性,而且在其小說中對于語言的淺顯、通俗也有著明顯的藝術追求。
小說的語言包括作者的敘事語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語言。在李漁的小說中,這兩個方面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淺顯、通俗的風格。試以《連城璧》和《十二樓》中的例子來分析:
(1)骨肉分離,有何好處,倒以“樂”字加之?要曉得“別離”二字,雖不是樂,但從別離之下,又深入一層,想到那別無可別、離不能離的苦處,就覺得天涯海角,勝似同堂,枕冷衾寒,反為清福。第十八層地獄之人,羨慕第十七層的受用,就像三十二天的活佛,想望著三十三天,總是一層道理……若還世人都用了這個法子,把地獄認做天堂,逆旅翻為順境,黃連樹下也好彈琴,陋巷之中盡堪行樂,不但容顏不老須鬢難皤,連那禍患休嘉,也會潛消暗長。(《十二樓·鶴歸樓》)
(2)“……得罪于小江,等他發(fā)作的時節(jié)還好出頭分理,就受些凌辱,也好走去稟官;得罪了邊氏,使她發(fā)起潑來,‘男不與婦敵,莫說被她咒罵不好應聲,就是揮上幾拳、打上幾掌,也只好忍疼受苦,做個‘唾面自干,難道好打她一頓,告她一狀不成?”(《十二樓·奪錦樓》)
(3)“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篙。衙門里錢這等好趁?要進衙門,先要吃一服洗心湯,把良心洗去;還要燒一份告天紙,把天理告辭;然后吃得這碗飯。你動不動要行方便,這‘方便二字是毛坑的別名,別人泄干凈,自家受腌臜。你若有做毛坑的度量,只管去行方便;不然,這兩個字,請收拾起來?!盵5](P32)(《連城璧·卷二》《老星家戲改八字 窮皂隸陡發(fā)萬金》)
李漁在小說中善發(fā)議論,例(1)便是一個典型?!妒恰分械摹耳Q歸樓》是一篇傳授世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小說。作者教導世人在困境中要想一想更加困難時的處境,以此來化解精神上的痛苦,求得最終的解脫。他把這種方法形象地比喻為“第十八層地獄之人,羨慕第十七層的受用”,“三十二天的活佛,想望著三十三”,語言取自日常生活用語,明白易懂,但這種通俗語言的背后傳達出的卻是自己對人生的獨特感悟。
小說在人物語言的設置上也遵循了這種創(chuàng)作原則,盡量做到既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個性特點,又通俗直白。例(2)是《十二樓》中《奪錦樓》里的人物語言。錢小江和妻子邊氏本來就不和睦,為了兩個美貌女兒的婚事更是斗得翻天覆地,不容對方作主。他們兩個都偷偷地瞞著對方央人為女兒說媒,可是那些受錢小江之托的媒人都害怕邊氏的潑悍,擔心受她的凌辱,便說出了上面那一段話,可謂是媒人們內心的真實反映。語言中的“男不與婦敵”是俗語“好男不和女斗”的變化,再加上“唾面自干”的使用,使這段對話更顯得通俗、生動,并且具有一種調侃式的幽默效果。
例(3)是《連城璧》中《老星家戲改八字 窮皂隸陡發(fā)萬金》里衙役勸告蔣成的話。衙役說進衙門做事之前“先要吃一服洗心湯,把良心洗去;還要燒一份告天紙,把天理告辭”,通俗直白的話語從衙役口中說出,更加真實可信,并且符合人物的身份。
三、語言的喜劇風格
李漁小說中的語言不僅具有通俗淺顯的特點,還有一種獨特的喜劇效果。這與他對科諢理論的運用是密不可分的。
科諢,即是插科打諢的簡稱,是我國傳統(tǒng)戲曲中常用的一種喜劇手法??浦富鼊幼?諢指滑稽語言,“科諢”合起來就是指穿插在戲曲中令人發(fā)笑的滑稽的動作和對話[6](P174)。在戲曲創(chuàng)作、演出中,科諢利用滑稽的語言和動作將它們穿插于劇作之中,使作品呈現(xiàn)出詼諧、幽默的風格,這成為了我國古典戲曲構建喜劇性情境、制造喜劇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李漁在他的戲曲創(chuàng)作和演出實踐中對科諢的應用有著獨特的體驗,他在《閑情偶寄·科諢·小序》中是這樣論述科諢的重要性的:“插科打諢,填詞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歡,智愚共賞,則當全在此處留神。文字佳,情節(jié)佳,而科諢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韻士,亦有瞌睡之時……科諢非科諢,乃看戲之人參湯也?!?/p>
他把科諢比作看戲人的參湯,認為能夠調動起看戲人的精神。他還認為科諢要重關系、符合人物的角色,通俗化、有個性,但是也要“戒淫褻”“忌俗惡”,同時強調科諢要“貴自然”,做到“我本無心說笑話,誰知笑話逼人來”,在笑中蘊含一定的理念,能在娛樂的同時也起到教育的作用。
李漁不但在戲劇中以科諢來創(chuàng)造喜劇性情景,而且也將科諢運用到了小說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小說與眾不同的喜劇風格。
(一)俗語、俚語等的運用
李漁常常使用俗言俚語,在小說中插科打諢,創(chuàng)造出富有獨特個性的科諢語言。上面提到李漁的語言追求淺顯通俗的風格,這種效果往往也正是通過運用俗言俚語來達到的。前文所說的“男不與婦敵”“唾面自干”“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篙”就是典型地通過俗語制造喜劇效果的例子。再如《拂云樓》(《十二樓》)中裴七郎的丑妻封氏端陽節(jié)時在眾人面前露盡了丑態(tài),被眾人嘲笑道:
“‘這樣丑婦,在家里坐坐也就罷了,為什么也來游湖,弄出這般笑話!總是男子不是,不肯替婦人藏拙,以致如此??上Р恢彰?若還知道姓名,倒有幾出戲文好做。婦人是‘丑,少不得男子是‘凈,這兩個花面自然是拆不開的。況且有兩位佳人做了旦角,沒有東施嫫母,顯不出西子王嬙,借重這位功臣點綴點綴也好。內中有幾個道:‘有了正旦、小旦,少不得要用正生、小生,拚得費些心機去查訪姓字,兼問他所許之人。我們肯做戲文,不愁她的丈夫不來潤筆。這樁有興的事是落得做的。又有一個道:‘若要查訪,連花面的名字也要查訪出來,好等流芳者流芳,貽臭者貽臭?!?/p>
眾人將封氏比作東施嫫母,將韋小姐和丫環(huán)能紅比作西子王嬙,并且用做戲文的口吻,說道:“婦人是‘丑,少不得男子是‘凈”,作者在這里偷換概念,用戲曲中表示角色的“丑”替換美丑的“丑”,將她們和戲文中的角色對號入座,用通俗的語言調侃、逗笑,達到了理想的喜劇效果。
(二)滑稽性的語言和動作描寫
小說中科諢的使用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上,在動作的描寫。小說中對人物動作的描寫是對戲劇舞臺中通過動作姿態(tài)塑造人物的方法的借鑒。小說常常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等細節(jié)的滑稽描寫塑造喜劇性的人物和喜劇性情境。
《拂云樓》中主人公裴七郎的妻子封氏是個典型的喜劇性人物。她的動作、語言,甚至外貌都顯示出這個角色的調笑功能。她相貌奇丑:“面似退光黑漆,肌生冰裂玄紋。腮邊頰上有奇痕,仿佛湘妃淚印。指露幾條碧玉,牙開兩片烏銀。秋波一轉更銷魂,驚得才郎倒褪!”可她卻絲毫沒有自知之明,偏偏喜歡在眾人面前賣弄。端陽節(jié)全城的男男女女都在西湖上看龍舟賽,忽然遇上了大雨,于是女眷們紛紛急奔到附近的一個寺廟中躲雨,可是封氏在經過眾人面前時卻偏不肯走快:“當不得她賣弄妖嬈,但是人多的去處,就要扭捏扭捏,弄些態(tài)度出來,要使人贊好。任你大雨盆傾,她決不肯疾趨而過。誰想腳下的爛泥與橋邊的石塊都是些冤家對頭,不替她長艷助嬌,偏使人出乖露丑。正在扭捏之際,被石塊撞了腳尖,爛泥糊住高底,一跤跌倒,不覺四體朝天。到這倉惶失措的時節(jié),自然扭捏不來,少不得搶地呼天,倩人扶就,沒有一般丑態(tài)不露在眾人面前,幾乎把上百個少年一齊笑死。”通過對封氏的神態(tài)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一個滑稽可笑的丑角形象。
即使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李漁也幽默地和他們打趣,讓他們偶爾也插科打諢,使之具有傳統(tǒng)戲劇小說中主人公莊重典雅之外的一些特點。同樣以《拂云樓》為例。主人公裴七郎的妻子封氏在眾人面前出乖露丑時,他正好就在眾人之中。他生怕被人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那個“丑婦”的丈夫,就趕緊躲了起來。李漁這樣描寫道:“起先的裴七郎雖然縮了身子,還只短得幾寸,及至到了此時,竟把頭腦手足縮做一團,假裝個原壤夷俟玩世不恭的光景,好掩飾耳目。”可是當聽說有兩個美貌少女出現(xiàn)時,他又按耐不住了:“裴七郎聽見這句話,就漸漸伸出頭來。又怕妻子看見,帶累自家出丑,取出一把扇子,遮住面容,只從扇骨中間露出一雙餓眼,把那兩位佳人細細領略一遍?!?/p>
從作者生動形象的動作描寫和滑稽詼諧的語言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帶有喜劇色彩的主人公形象。
四、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李漁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戲劇思想,使他的小說在語言方面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特點:通俗淺顯,又帶有些許文人的雅趣,同時,帶有喜劇風格的語言,往往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這些藝術特點都是當時的其他小說所不能完全具備的,也是他的小說在當時風靡一時、擁有眾多讀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李漁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對戲劇理論的合理借鑒,對戲曲藝術手法的恰當運用,使他的小說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點,在同時代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李漁不僅在中國戲劇史上有著輝煌的成就,同時在小說史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也許正是得益于這種合理的借鑒。有研究者認為李漁的成就僅次于馮夢龍和凌濛初,而他的《連城璧》和《十二樓》是繼“三言”“二拍”之后最值得重視和研究的短篇話本小說作品[1](P408),就小說的語言特色而言,這句話是有其合理之處的。
參考文獻:
[1]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2]徐振貴.中國古代戲劇統(tǒng)論[M].濟南:山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李漁著,沈勇譯注.閑情偶寄[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4][8]李漁著,路遠南校點.無聲戲·十二樓[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6.
[5]李漁.連城璧[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
[6]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戲曲·曲藝》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7]李漁著,沈勇譯注.閑情偶寄[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王楠楠 南寧 廣西大學文學院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