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艷
[關鍵詞] 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a)-131-02
隨著人們對腹股溝疝修補術解剖及術后復發(fā)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醫(yī)用高分子材料的開發(fā)和應用,疝修補術是近年來廣泛開展的一種較為先進的疝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一種新方法,因其操作簡便、分離解剖少、損傷輕、疝充填物設計合理、無張力縫合、恢復快、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而日益被重視,我院2003年10月~2007年7月對98例腹股溝疝患者施行了疝無張力修補術,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98例,男89例,女9例。年齡19~82歲,平均61歲,腹股溝斜疝85例,直疝11例。切口疝2例,79例患者年齡超過50歲,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手術前所有的伴隨疾病都控制良好。疝修補術材料選用由美國外科公司(USSC)生產(chǎn)的泰科曼(tyco)疝修補片和修補塞用于無張力疝修補,包括一個雛形的疝填充物和一個已成型適合于加強腹股溝后壁的補片。填充物與補片均系由聚丙烯單絲編織的可吸收材料與組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有一定的抗感染力[1],并在組織內(nèi)源纖維蛋白凝膠的作用下短時間內(nèi)可與組織黏合固定[2]。
2 手術特點
腹股溝疝的主要病因是腹壁強度降低及腹內(nèi)壓力增高[3]。傳統(tǒng)的疝修補術無論是疝囊高位結(jié)扎,還是加強或修補腹股溝管管壁都是將聯(lián)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用粗絲線強行縫合,以達閉合內(nèi)環(huán)及加強腹股溝管壁的目的,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生理解剖結(jié)構(gòu),引起局部組織的張力過大,因此增加了患者術后手術部位疼痛及牽扯感[4]。而無張力疝修補術則是在無張力的情況下進行縫合修補,摒棄了傳統(tǒng)的疝修補術的缺點。
3 結(jié)果
全組患者均痊愈,平均住院9 d,最早5 d出院,術后6 h可起床、進食,未發(fā)生尿潴留,10例有輕微切口疼,持續(xù)1 d,未用任何止痛劑緩解,約占本組手術患者的10.2%(10/98)。術后3 d左右有低熱,一般在38℃以下,3例切口輕度紅腫,但血白細胞均不高,未使用抗生素,予傷口換藥后痊愈。未發(fā)生他它并發(fā)癥,術后7 d拆線。
4 護理措施
4.1 術前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是一種新的手術方法,是在人體腹部缺損部位植入外源性補片,用以修補這種先天或后天的缺損?;颊邔@種方法的效果不甚了解,認為異物在體內(nèi)會有疼痛、異物感或并發(fā)癥等。往往產(chǎn)生緊張、疑慮和不信任的心理,由于我們的患者人群的特殊性,均為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在術前對手術過程的知曉率要求較高,我們運用了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紹手術的方式,患者對疝片是異物,在體內(nèi)是否會引起感染等問題產(chǎn)生疑問,讓患者了解新材料在體內(nèi)的情況及新材料的特性等,還邀請恢復期患者交談手術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減輕或消除患者的懷疑和恐懼心理,以良好的心境接受手術治療。
4.2 術后護理
4.2.1 術后舒適度的改善舒適度的改善是手術后護理追求的目標之一,腹股溝疝手術患者活動受限傷口疼痛、術后尿潴留、自理缺陷等是影響舒適度的主要原因[5-7]。
4.2.1.1 術后活動無張力疝修補術是應用特殊高分子新材料補片縫合腹股溝管壁替代傳統(tǒng)張力縫合,手術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無張力手術方法簡單,創(chuàng)傷小,按硬膜外麻醉進行術后護理,術后臥床6 h后血壓平穩(wěn),無特殊情況可下床活動,且活動度不受限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增強了自理能力,且避免了因臥床時間長可能引發(fā)的并發(fā)癥。
4.2.1.2 術后疼痛無張力疝修補術為人工植入充填物及補片,無張力大大減輕了患者術后傷口疼痛和牽扯感,98例患者均未用止痛劑。
4.2.1.3 術后飲食無特殊情況術后6 h患者即可進食正常飲食,須忌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4.2.2 術后切口的觀察密切觀察有無切口出血感染。術后切口常規(guī)用沙袋壓迫4~6 h,預防切口出血。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固定,防止切口感染。
4.2.3 術后排尿的觀察手術后以麻醉或手術刺激,使膀胱一時性收縮功能喪失可能引起排尿困難,應密切觀察患者術后排尿情況,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4.3 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出院后2周內(nèi)保持傷口干燥清潔,3周后即可恢復輕體力勞動及適度的有氧運動,一般3個月內(nèi)不宜參加重體力勞動或過量運動,多食含粗纖維的蔬菜,保持大便通暢。積極治療可增加腹壓的疾病如慢性咳嗽等,以防復發(fā)。
4.4 術后隨訪
電話隨訪1年無術后疝復發(fā)。
5 體會
傳統(tǒng)疝修補術后患者活動受限,切口疼痛,自理缺陷是影響舒適度的主要原因,而無張力疝修補術方法簡單,創(chuàng)傷小,術后6 h即可下床活動,活動不受限制,臥床時間縮短。傳統(tǒng)疝修補是一種張力縫合,術后愈合慢,疼痛明顯,恢復及臥床時間長,局部組織有緊張感,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一種更符合解剖和生理的手術方式,應用補片完全無張力狀態(tài)下自然修補,具有傳統(tǒng)手術方法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明顯地減輕了局部疼痛及不適,避免了疝復發(fā),有效提高了手術成功率。
[參考文獻]
[1]馬頌章,李燕青.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J].臨床外科雜志,1998,6(4):234.
[2]鄭光淵,王凱誠.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在老年腹股溝疝的應用[J].腹部外科雜志,1999,12(6):243-244.
[3]劉建祥.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20例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1):151-152.
[4]華蕾,韓峰.聚丙烯網(wǎng)塞及補片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21):2.
[5]王明芝,張文娟.無張力治療腹股溝疝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1,16(1):34.
[6]葉建國,劉世徳.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54例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7,45(17):18-19.
[7]張曉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體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2):154.
(收稿日期: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