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軍
[摘要]目的:探討甲狀腺癌的螺旋CT表現及其診斷價值。方法:對手術和病理證實的40例甲狀腺癌患者的CT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甲狀腺癌CT平掃表現為等、低密度或混雜密度,邊緣不清,增強掃描多數病灶呈不均勻性強化,并向鄰近組織侵犯,11例頸部見腫大淋巴結,12例見砂礫樣鈣化。結論:螺旋CT在甲狀腺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甲狀腺癌;體層攝影;x線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3(a)-057-01
甲狀腺癌是常見的內分泌系統(tǒng)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對于甲狀腺結節(jié)良惡性的定性,影像學檢查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目前甲狀腺癌術前診斷的誤診率高。本文對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40例經手術證實的甲狀腺癌術前CT檢查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甲狀腺癌的CT表現及診斷價值。
1材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40例甲狀腺癌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齡48-75歲,平均57.3歲。所有病灶均經手術病理或活檢證實。
1.2 CT檢查方法
應用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層螺旋CT機,所有病例均經常規(guī)平掃及雙期增強掃描,1mm重建,造影劑為優(yōu)維顯(300)100~150 ml,使用高壓注射器,速度3~4ml/s。注射后30s行動脈期掃描,60s開始門脈期掃描。
2結果
2.1病理分型
40例甲狀腺癌,其中乳頭狀癌18例,濾泡狀癌8例,髓樣癌4例,未分化癌4例,混合型癌6例,腫瘤累及一葉者30例,累及一葉及峽部者8例,累及雙葉者2例。
2.2CT表現
病灶直徑0.5~7.5 cm不等。甲狀腺形態(tài)飽滿,體積增大,密度不均勻。26例呈混雜密度,6例主體呈略高或等密度。內見不規(guī)則低密度區(qū),8例呈低密度,13例病灶內出現鈣化,其中砂礫樣鈣化12例,斑塊樣鈣化1例。所有病灶邊緣均不規(guī)則,多數周圍脂肪間隙消失,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5例腫塊突人氣管后間隙。11例發(fā)現頸部淋巴結轉移;增強掃描,30例呈環(huán)形強化或不均勻強化,2例均勻強化,8例強化不明顯。
3討論
3.1甲狀腺癌的CT診斷
正常甲狀腺生理狀態(tài)下,碘含量較高,因而呈明顯高密度,易與周圍結構鑒別。甲狀腺血運豐富,注射造影劑后有明顯強化。各種甲狀腺病變均勻可造成局部或整個甲狀腺的低密度,這就是CT檢查顯示甲狀腺病變的病理基礎。甲狀腺癌CT平掃大多數為不均勻低密度腫塊,呈不規(guī)則狀、分葉狀。邊緣不清,與周圍甲狀腺組織界限不清。部分病例可見砂礫樣鈣化?;蚰易儔乃馈T鰪姃呙枘易儏^(qū)周圍可呈環(huán)形強化,邊緣不清。病變可向鄰近組織侵犯,氣管受壓移位,并局部淋巴結轉移或其他器官轉移。
3.2甲狀腺腫瘤的良惡性鑒別診斷
所有甲狀腺腫瘤的密度均低于正常甲狀腺組織。增強掃描雖有不同程度強化,但其密度仍低于正常甲狀腺組織。①腫瘤形態(tài):一般腺瘤體積較小,有完整包膜,多為圓形。邊界清楚。癌腫體積較大,形態(tài)不規(guī)則或分葉狀,多數與周同組織分界不清。②腫瘤密度:增強掃描腺瘤較小的呈均勻強化,但低于正常甲狀腺組織,腺瘤囊變可出現結節(jié)狀強化或周邊強化環(huán)。腺癌多呈不均勻性強化,病灶內可出現不規(guī)則壞死區(qū)。③生長方式:良性腫瘤以膨脹性生長為主,對氣管影響是一種推壓性改變,而惡性腫瘤以浸潤生長為主,腫瘤浸潤氣管壁造成管壁毛糙,由于氣管后間隙組織較疏松,腫瘤容易向內匍匐生長。甲狀腺腫瘤周圍器官的浸潤是甲狀腺癌的肯定征象。④頸部淋巴結:有無頸部淋巴結腫大,是甲狀腺病變良惡性鑒別診斷的重要指標之一。⑤甲狀腺良惡性病變均可見到鈣化,但本組病例中甲狀腺癌12例出現砂礫樣鈣化,發(fā)現細砂礫樣鈣化有助于惡性病變的診斷。
3.3螺旋CT對甲狀腺癌的診斷優(yōu)勢
包括:①螺旋CT薄層重建圖像可以發(fā)現直徑<1cm病灶,提高小病灶的檢出率,可以發(fā)現細小的鈣化灶。②螺旋CT強大的三維后處理技術有助于觀察病灶與周圍正常結構的相關關系,有助于觀察病灶的周圍正常結構推移或侵犯。③頸部血管CTA可以顯示甲狀腺動脈情況,如有血管侵犯則可以提示惡性。多層螺旋CT的出現對甲狀腺癌診斷有較大幫助,采取多種后處理技術,密切結合臨床可提高甲狀腺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