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發(fā),生于1949年10月,河南長垣人。1968年畢業(yè)于鄭州鐵路司機學校,歷任機務段司爐、副司機、司機、鄭州鐵路分局秘書、鄭州機務段黨委副書記、副段長、黨委書記、段長、鄭州鐵路局紀委書記、鄭州鐵路分局副分局長、鄭州鐵路局副局長、局長,現任鄭州鐵路局調研員。1998年開始發(fā)表散文作品,著有散文集《我心永恒》《我的太陽》,其散文作品常在全國報刊雜志發(fā)表,系河南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鐵路作協副主席。
春天的中原大地風和日麗,生機盎然,來自全國各地的鐵路文學愛好者云集鄭州,座談文學創(chuàng)作,閑暇當然要安排時間去看望“母親河”,親身感受那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文人有文人的興趣,文人有文人的愛好。
黃河孕育了鄭州,黃河發(fā)展了鄭州。一百五十多萬年前,萬里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出發(fā),經昆侖出龍門,不知疲倦地一路奔波,穿越中原大地向大海奔去。水是生命之源,黃河孕育了人類文明。鄭州歷史悠久,很早以前就有人群在這里居住和生活,現已發(fā)掘的裴李崗遺址證明了鄭州八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六百年以前鄭州就是商王朝的都城,它被列入我國八大古都之一。1906年4月1日,黃河上第一座鐵路橋在鄭州建成通車,京漢鐵路從鄭州穿過,鄭州開始進入新一輪發(fā)展的青春期,成為中原重鎮(zhèn)。多少年來,鄭州都以黃河為自豪!
鄭州距黃河只有二十幾公里,不大一會兒我們就到了黃河南岸。春風吹綠了巍巍邙山,春風蕩漾著古老的黃河。乘坐氣墊船看黃河是游覽區(qū)開發(fā)的重點項目,在這百花爭艷、百草競秀季節(jié),吸引了眾多游客登船觀光。游覽區(qū)的杜美蘭專門為我們留了一艘大船,這不是一艘普通的船,這是一艘凝聚現代技術的水陸兩棲游船。二十多年前,鄭州鐵路橋工段的杜美蘭,帶領一撥人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因地制宜開發(fā)黃河旅游項目,靠著一艘氣墊船起家,當時一次僅能載客二十余人,如今他們已發(fā)展成擁有七艘大型氣墊船的旅游公司,載客量翻了幾番,經營越來越紅火。這次來自四面八方的鐵路文人,絕大多數還是第一次見到氣墊船,有的過去壓根就沒聽說過還有這種旅游船。我們乘坐的“世紀”號氣墊船,伴隨著“隆隆”的轟鳴聲漸漸起航,離開碼頭駛向黃河主河道。喇叭里傳出了清脆悅耳的聲音,這是導游人員在向我們介紹氣墊船的構造和原理。一般氣墊船安裝有三臺發(fā)動機,其中一臺帶動空氣壓縮機把高壓空氣充入氣囊,船體在高壓空氣的作用下升高六十至八十厘米,其余兩臺發(fā)動機帶動螺旋槳為氣墊船行駛提供動力,這樣氣墊船不僅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陸地上行駛,通常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在江河湖海里正常運行。氣墊船的開發(fā)利用,為黃河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增添了活力,為人們探索黃河文化提供了極大方便。
我們的游船駛入黃河主河道,導游人員滔滔不絕地講述著黃河的故事。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等九個省、自治區(qū),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里,在世界河流家族中排在第五位。黃河分上、中、下游,上游與中游的分界在山西河口鎮(zhèn),中游與下游的分界在鄭州的三皇山桃花峪。黃河分界是天然劃分,分界處有明顯的地理特征。黃河出了桃花峪流入華北大平原,河道明顯變寬,坡度變緩,流速減慢,大量泥沙沉積于河底,使河床逐漸抬高,形成地上河。游船駛到桃花峪,導游人員讓大家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山上高高聳立著一座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碑,置身于藍天白云之中,顯得格外清凈與圣潔。若有興趣走到近處,可以清晰地看到界碑底座標有“中游”、“下游”的方向,以及黃河中下游分界說明。桃花峪,顧名思義那是桃花盛開的地方,想必那里也是像東晉時期田園詩人陶淵明筆下“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樣的美麗景象。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這是一個古老的傳說。自古以來黃河兩岸流傳著許多歷史上有志之士治水的故事,大禹就是其中的一個杰出代表。很早以前有一座大山橫亙在當今的山西河津縣境內,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河水受阻,流水不暢,這一帶經常發(fā)生水澇災害。大禹受命繼承父親的事業(yè),帶領人們前去治理水害。他不負眾望,深入調查研究,確定了“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他身先士卒與民眾一起挖土抬筐,吃苦在前,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經過十三年的艱苦奮戰(zhàn),他們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河水順順當當從中流過,從此這個地方再也沒有發(fā)生過洪澇災害。五十年前我上小學的時候,課文里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他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敬業(yè)精神在我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大禹勇于為民造福的品格,永遠受到華夏兒女的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讓炎黃子孫永遠懷念。當我們的游船在高高聳立的“大禹治水”塑像前駛過之時,大家都為大禹那種鍥而不舍、頑強拼搏的精神肅然起敬。
中原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3年的楚漢之爭發(fā)展到激戰(zhàn)階段時,項羽、劉邦雙方在黃河岸邊的廣武鴻溝兩側立營相持,嚴陣對壘,被看作我國古代戰(zhàn)爭中的經典一幕。不知何時,后人把象棋雙方的對陣比作楚漢之戰(zhàn),把“鴻溝”作為楚河漢界。楚漢戰(zhàn)爭最后的結局是劉邦全殲楚軍大獲全勝,建立了西漢王朝。這場歷時三年多的楚漢之戰(zhàn),戰(zhàn)地之遼闊,規(guī)模之巨大,韜略之豐富,用兵之靈活,都廣為歷代兵家所引述,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導游人員用精彩的語言講述了這一歷史故事,使大家對黃河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滔滔不盡的黃河水流淌著許多古老的傳說,她用博大寬廣的胸懷孕育了人類最古老燦爛的華夏文化。
我們乘氣墊船回到碼頭,然后直接走進炎黃廣場,炎黃二帝的巨大塑像高高矗立在這里。炎帝是傳說中遠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烈山氏、神農氏,其發(fā)明涉及農耕、醫(yī)藥、飼養(yǎng)等方面,功績顯赫,并因火的發(fā)現和使用而得到王的地位,故稱炎帝;黃帝筑城營國,率領其部落養(yǎng)蠶制絲、始作衣裳,伐木構材、筑造宮室,創(chuàng)造文字、制定歷法。炎黃二帝堪稱中華民族智慧與力量的象征,黃帝就出生在鄭州所轄地區(qū),在鄭州修建炎黃塑像和紀念壇有著特殊的意義。炎黃二帝塑像依山而建,山人合一,目視北方,氣勢極其宏偉。我國著名書法家、國畫大師范曾親筆撰寫的《炎黃賦》,鐫刻在炎黃廣場,“莽莽天宇,八萬里云馳飚作;恢恢地輪,五千年治亂興亡。邙碭脊脈,逶迤遠連昆崗;河洛清波,浩蕩奔注?!?。涉彼洪荒,文明肇創(chuàng);萬代千秋蒙庥,厥功在我炎黃……”這絕妙佳句,氣貫長虹,濃縮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表達了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對炎黃二帝的崇敬之情。我們在炎黃紀念壇,瞻望高大雄偉的炎黃二帝塑像,大家都沉浸在濃厚的黃河文化氛圍之中。
來自北方的鐵路作家、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陳久泉和哈爾濱鐵路局文聯副主席陳宇龍,都是第一次走近黃河,來到這里,站在浩蕩的母親河邊更是被她那博大的胸懷所感染,興致勃勃地感受著黃河的歷史。我們一起來到“黃河母親”塑像前,一群天真可愛的少年兒童簇擁著“黃河母親”,靜靜聽老師講述黃河故事,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鄭州黃河游覽區(qū)積淀著古老的黃河文化,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級組織經常來這里開展傳統教育,講述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講述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包S河母親”塑像高有五米,創(chuàng)意構思為一位慈祥的母親懷抱一個嬰兒正在哺乳,象征著黃河是中華民族母親,她以自己的乳汁哺育著中華民族。這是“母親河”的重要標志,凡是到游覽區(qū)的人們都要來這里看望她,表達自己的黃河兒女之情。
在距“黃河母親”塑像不遠的地方,有一條水渠日日夜夜流淌著甘甜的黃河水,那就是鄭州黃河邙山提灌工程。這座修建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的黃河提灌站,每天向鄭州輸送二十多萬立方黃河水,是當代黃河兒女的生命之源。黃河提灌站是鄭州的重點供水工程,人們精心呵護,使之功能不斷完善,三十多年來它從不間斷地把黃河水送到千家萬戶。1980年夏天,中原大地遇到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黃河流經鄭州時成為涓涓細流,黃河提灌工程的澄沙池與主河道被泥沙隔開,水源得不到及時補充,數百萬黃河兒女吃水受到嚴重威脅。政府部門迅速組織鄭州各單位調集精兵強將來這里展開前所未有的大會戰(zhàn),日以繼夜,挖渠引水,把黃河水源源不斷地送到工廠、送到學校、送到家家戶戶……那年我才三十一歲,帶領鄭州機務段的青年突擊隊,參加了這場“黃河保衛(wèi)戰(zhàn)”。當年那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場面至今還歷歷在目。站在“黃河母親”塑像前,望著清凌凌的黃河水,我感慨萬千。黃河,這條偉大的母親河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著中華民族的億萬子孫。
千百年來,黃河造福人類,有時卻又像一匹未被馴服的野馬,常常泛濫成災,吞噬大片良田,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萬里黃河牽動著共和國領袖們的心。1952年10月下旬,毛主席視察黃河下游決口泛濫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10月31日上午,毛主席登上鄭州黃河南岸的小頂山,發(fā)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半個多世紀以來,新中國先后在黃河上修建了三門峽、劉家峽、龍羊峽、青銅峽、李家峽、拉西瓦等水利工程,充分利用黃河的水利資源造福人類。河南小浪底水利工程,是國家治理黃河的重點工程之一,1991年開工建設,2001年竣工全面投入使用,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小浪底具有引水灌溉、水產養(yǎng)殖、蓄水發(fā)電、調水調沙、優(yōu)化環(huán)境等多種功能,它的建成投產不僅為人們送來了大量的電力資源,還保證了黃河下游不發(fā)洪水、不斷流,讓黃河更好地造福人類。在小頂山當年毛主席視察黃河的地方,人們塑造了一尊毛主席的高大銅像,紀念和緬懷他老人家的豐功偉績。
我們站在高高的小頂山遠望前方,萬里黃河雄渾壯美,氣勢磅礴,蜿蜒曲折滔滔東去;經歷百年風雨的京廣鐵路大通道煥發(fā)出新的青春,一列列火車在黃河鐵路大橋上奔馳而過,為古老的黃河增添了許多現代氣息;人們絡繹不絕,來到炎黃廣場尋根拜祖,弘揚炎黃文化,看望偉大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這條歷經歷史滄桑的母親之河,永遠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古老燦爛的華夏文明!
責任編輯牛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