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莉 李麗華
摘要:商務合同是規(guī)定合同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對合同文本翻譯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從語用學的角度對商務合同翻譯策略進行了研究,以此盡可能地避免因語用失誤而導致的各類問題。
關鍵詞:商務合同翻譯;語用學;策略;語用失誤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0023502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世貿組織的加入,國際間的商務往來日益頻繁和廣泛, 商務合同在國際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此外由于貿易有關方涉及不同的國家,起草與翻譯國際商務合同就成為商務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具有法律約束力,其行文十分嚴謹,用詞力求準確、規(guī)范,以避免產生任何歧義或誤解。翻譯者不僅必須具備良好的中文以及英文語言功底,同時還必須掌握國際商務合同的語言特征,在翻譯時無論是在用詞還是使用句子方面都應全方位的考慮,盡可能地避免語用失誤。
1商務合同與語用失誤
國際商務合同翻譯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其固有的語言風格,其所承載的信息就是語言文字表面所傳遞的信息,不能有任何的引申含義。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語用失誤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通過聽到的話來理解其含義),這是英國著名的語用學家Thomas Jenny給語用失誤下的定義。我國的語用學研究者對語用失誤的解釋是:語用失誤現(xiàn)象是會話人(或語用人)因缺乏準確理解或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而造成表述或理解失誤。語用失誤又分為語用語言失誤(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al-pragmatic failure)。語用語言失誤是因為語用者缺乏正確理解或恰當使用會話雙方當時共用的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來表達用意的能力而產生的失誤。當說話人在某一表述中使用的語用方式系統(tǒng)性地不同于將語言作為母語使用的說話人在這一表述中經常使用的語用方式時,就會產生失誤。因此,從事商務合同翻譯的工作者在翻譯國際商務合同時,尤其要注意選詞專業(yè)、正式、準確,使譯文結構嚴謹、邏輯嚴密、言簡意賅,與合同使用者間的語言保持一致,避免任何歧義及誤解。
2準確選詞避免語用失誤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其詞匯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同一個詞或者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截然不同的含義。例如:instrument of payment(支付工具), instrument of pledge (抵押契據(jù)),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批準證書), instrument of credit control(信用管制手段), instrument of acquisition(購置憑證),譯者在翻譯時則應該依據(jù)相關專業(yè)知識以及上下文推理出其準確含義;同時,有些詞在普通英語和商務合同英語中使用的不同則更應該加以注意,不能盲目參照詞典中的解釋,以免導致語用失誤,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例如“collection”、“confirm”、“accept”、“tolerance”和“more or less”在普通英語中通常被譯為“收集”、“確認”、“接受”、“承受”和“大約”,而在合同中,這些詞則是商務術語,分別是“托收”、“保兌”、“承兌”、“公差”和“溢短裝”的意思。下面再看例句:
原文:(合同)條件中的標題和旁注不應視為條件的一部分,在合同條件或合同本身的理解或解釋中也不應加以考慮。
譯文1:The headings and marginal notes in these conditions must not be believed part of conditions or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r explanation of these conditions or of the Contract itself.
譯文2:The headings and marginal notes in these conditions shall/may not be deemed part thereof or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r construction of these conditions or of the Contract itself.
析:譯文1在普通讀者看來幾乎沒有什么錯誤,但是放在合同文本中則有幾處還需進一步的商榷。這里的誤譯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認真研讀目標性文本,對合同術語的含義未能準確把握且缺少翻譯實踐造成的。其一:“must”的誤用?!癿ust”在合同中用于強制性義務(必須做什么),而“may(shall)”則用于禁止性義務(不得做什么)。從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合同其中一方并沒有強制另一方做什么,而只是對某些方面進行了限制而已,因此應將“must”改為“may/shall”,從而體現(xiàn)合同條款內含法律的威嚴性和約束性;其二:“believe”的誤用。雖然“deem”與“believe”在意思方面沒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然而若將其放入專業(yè)性文本中,其用法則不盡相同?!癲eem”常用語被動語態(tài),在合同中是“認為”或者“視為”的專用語,而 “believe”則沒有此用法;其三:“explanation”的誤用?!癳xplanation”與“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在普通英語中作“建筑”講,在合同文本中則為專業(yè)術語,作“解釋”講) 同義,然而在合同文本中“construction”比“explanation”正式,為了保證合同文本的嚴謹性,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選用construction則更為妥當。其四:Thereof(其)這類古體詞語的使用除了能體現(xiàn)其莊重嚴肅之外,還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意義更加清楚、簡明。
3使用專業(yè)術語避免語用失誤
專業(yè)術語是商務英語形成一種相對獨立體裁的保障,是商業(yè)貿易及談判的各個專業(yè)環(huán)節(jié)的保障,是保證原文交際者的思想和意圖能夠得到準確傳達的基礎,因此,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必須深刻理解原文術語的含義,并把它們規(guī)范準確地再現(xiàn)在譯文中,以使雙方迅速達成共識。例如:“依據(jù)合同相關規(guī)定”一般說“pursuant to provisions contained herein”或“as provided herein”等,而不說“according to relevant terms in the Contract”。
原文:Without prejudice to any rights which exist under the applicable laws or under the Subcontract, the Contractor shall be entitled to withhold or defer payment of all or part of any sums otherwise due by the Contractor to the Subcontractor.
錯誤譯文:承包商依據(jù)適當?shù)姆苫蚍职贤趯碛械娜魏螜嗬粠С梢姷臈l件下,應該有權扣留或暫緩支付在不同情況下應由承包商支付給分包商的任何全部或部分金額。
分析: “prejudice”一詞本身具有“成見、偏見、歧視、損害”,等意,而“without prejudice to”則有“不使(合法權利等)受損害”之意,這一短語在合同中經常出現(xiàn)。如: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generality of Article 4.1,…(在不違背第4.1條一般原則的情況下,…)、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Contractor's entitlement to interest under Sub-Clause 60.10 and to terminate under Sub-Clause 69.1,…(在不影響承包商按第60.10款享有利息的權利和第69.1款有關終止合同權力的情況下),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Contractor's right to suspend/terminate this Agreement,…(在不影響承包商暫停、終止本協(xié)議的權力的情況下,…)等,都是商務合同中經常使用的詞句。熟練掌握這些詞句后,這段文字就不難翻譯了。
正確譯文:在不影響按適用法律或分包合同享有任何權利的情況下,承包商有權扣留或暫緩支付承包商應付給分包商的全部或部分到期金額(李全申,1998)。
同時,為了準確描述商務活動中交易雙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商務合同中除大量使用商務類專業(yè)術語外,也使用了較多的法律類專業(yè)術語。商務合同中這類法律專業(yè)術語不以大眾是否理解或接受為轉移,它是商務合同語言準確表達的保障,是其獨有的現(xiàn)象。對于初涉商務合同翻譯的人而言,在翻譯時除切忌望文生義外,還需準確的記憶并使用此類詞匯。
4準確使用介詞“和/或”連詞避免語用失誤
眾所周知,合同中要明確規(guī)定雙方的責任。而合同雙方常常使用介詞“或/和”連詞來對時間進行限定,因此英譯與時間有關的文字時,則應非常嚴格慎重地處理,一點看似細小的錯誤將可能給公司或企業(yè)打來巨大的財產損失或者法律投訴等問題。
本合同簽字之日一個月內,即不遲于12月15日,你方須將貨物裝船。
譯文1: Your party shall ship the goods within one month since the date when this Contract is signed, namely, by December 15.
譯文2:Your party shall ship the goods within one month since the date when this Contract is signed, namely, on December 15.
分析:在仔細研讀了這兩個譯文之后,我們不難看出,這兩個譯文只有一處不同,即by與on的使用。在英譯合同時,為了避免產生歧義,被對方鉆了空子,常常使用一些有限定作用的結構來界定細目所指定的確切范圍。因此,當英譯終止時間時,比如“在某月某日之前”,如果包括所寫日期時,就用介詞by;如果不包括所寫日期,即指到所寫日期的前一天為止,就要用介詞before。 譯文一選用介詞by,說明12月15日包括在內;而譯文二選用介詞before,則說明裝船日期應在12月15日之前,不包括12月15日。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根據(jù)上下文,弄清楚合同書寫者的真正意思,然后再翻譯,以免因語用失誤引起法律糾紛。
5結語
商務合同是商務活動當事人權利與義務的體現(xiàn),它對雙方均具有約束力。根據(jù)以上對幾個譯文的翻譯,我們可以認定,雖然商務合同語言具有獨特性,但是其使用仍遵從一般的語用原則,只是更側重于“嚴謹”、“準確”,即語用原則中的“質準則”和“量準則”,這樣便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譯者應熟練掌握其語言特點其使用,從而盡可能地避免因語用不當導致一方不應有的損失或者時間上的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