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桂
摘要德育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這給高校德育帶來契機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迎接這些挑戰(zhàn),我們分析了德育工作的現狀及其原因,針對新時期大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德育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些許建議。
關鍵詞新形勢高校德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所謂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政治經濟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系統影響的過程。(1)德育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所有各個方面和特征的和諧,店鋪是由某種主導的首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就是德育?!?2)進入21世紀以來,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臨著重大挑戰(zhàn)。我們一線工作者針對新時期大學生的不同特點,“與時俱進”地開辟了一系列德育新渠道。但形勢的變化與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情況給我們德育提出了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加以思考和解決。
1 德育工作的現狀及其原因
長期以來,德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績也取得了一些,卻總是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常常有人慨嘆當代大學生素質低下,高文化卻低道德,做事水準低,做人品位也低;德育工作隊伍越來越不穩(wěn)定,鄙薄德育工作的現象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德育工作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陳舊,背負“不受重視、沒有社會地位、收入較低”的包袱,工作狀況不能令人滿意。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有待進一步完善的過程中,新時代大學生受社會、家庭及學校多重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使他們身上帶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尤其是市場經濟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容易助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這是當前高校學生德育工作遇到嚴峻挑戰(zhàn)的主要根源。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德育工作者從信念和精神深處基本接受認同了的價值觀念,在市場經濟體制所產生的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在浮躁氣氛囂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正經歷著深刻的洗禮。加上學校教育工作體制尚存在不適應新的特征要求的地方,從而造成政治理論教師隊伍和學生工作隊伍的工作質量不高的局面?;诖?我們需對德育工作之對策做一仔細思考。
2 對德育工作之對策的思考
為了貫徹落實好中央十六號文件精神,培養(yǎng)更多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切實把德育工作落實到位,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著力:
2.1 思路決定出路,改善德育工作應從改觀德育觀念開始
2.1.1 從領導重視入手,真正把德育列入我校培養(yǎng)學生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校德育的內容和功能要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深化。這個深化要求大學德育的內容和功能要作出調整,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人才素質的綜合要求來改革、補充和完善,就要在政治方向、理想追求、現代意識、自我意識、法律規(guī)范、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人際交往、經受挫折、求職擇業(yè)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和指導。這對學校辦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話說得好:火車要想跑得快,全憑車頭帶。為此,學校領導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根據學校實際,既要研究計劃和要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又要總結工作經驗,提出新的工作部署和工作方向。因此,要求學校在研究、部署或檢查學校其他工作時,也應把德育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工作計劃,提出具體要求。
雖然學校都已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校德育工作的統一規(guī)劃、協調和指導。基層學院、系也成立相應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單位德育工作的落實和具體實施。但各基層單位行政一把手對德育工作負總責的觀念還沒有完全確立,拿出一定時間和精力參與系統研究德育工作的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同時還缺乏一套相對獨立的考核測評體系,這種測評體系不只是指對學生工作的綜合評優(yōu),也是指對開展德育工作本身成效的測評。有針對性的活動或思想教育做了不少,但如何量化德育成效,使它得到客觀體現卻始終是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的一個難題。學校要千方百計地鼓勵廣大德育工作者圍繞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圍繞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開動腦筋,不斷創(chuàng)新,拓展德育內容,優(yōu)化方式方法。另外,要把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更深、更活、更實,使德育工作融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娛樂性于—體,增強德育過程的吸引力,唯有如此,德育工作的效果才能提高。
2.1.2 建立全員德育意識,形成齊抓共管的德育格局
德育工作的落實到位需要全方位德育格局的建立。德育格局的建立離不開齊抓共管。齊抓共管,是指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從德育思想到領導體制,都要堅持整體優(yōu)化、全員育人的原則,發(fā)揮各方面的積極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整體合力,分工協作,各盡其職,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教育的落實,并不是學校某個部門或某些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部門、所有工作人員的共同任務。學校的不同部門,雖然具體工作任務不同,德育功能及途徑也不相同,但育人是共同的職責。在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更應該拓寬德育途徑,協調各方力量,采取多種方法去實現共同目標。既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有關部門在德育工作中的職能作用,又要充分發(fā)揮人文哲學專業(yè)的主渠道作用;既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工作系統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充分發(fā)揮共青團、學生會和學生社團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的自發(fā)性作用。只有各部門都樹立起強烈的育人意識,齊抓共管,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圍,才能保證學生沿著堅定的政治方向健康成長,成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2 通過“管”人來做事,加強德育工作者隊伍建設
2.2.1 積極構建充足的德育專職干部隊伍
建立一支素質高、業(yè)務精、事業(yè)心強、有奉獻精神的德育專職干部隊伍,是落實德育工作的重要條件,也是中共中央十六號文件精神的要義所在。目前,我校德育干部隊伍總的來講是好的,忠于職守,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還必須看到,目前德育工作隊伍存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嚴重不足。首先,是數量上的不足。面對高校日益擴招和學生工作日趨復雜困難的新情況,出現了德育工作隊伍“頭大尾小”的問題。“頭大”則是指德育工作隊伍應付學校多部門布置的工作事務,具體表現為學院副書記被動地管了不該管的事,耗費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無暇去思考學生工作本身的問題,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這都是“凡是學生的事都是副書記的事”的認識誤區(qū)所造成的?!拔残 眲t是指面對學校眾多的部門和日益增多的學生,基層學院從事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員更是少之又少,無非就是黨總支副書記、團總支書記、輔導員。團總支書記又兼輔導員,一個輔導員帶三、四百學生,兼職輔導員在80%以上,工作量之大、工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工作質量的好壞顯而易見。其次是質量上的不足,表現為應屆畢業(yè)生和年老體弱者擔任輔導員。盡管學校近年選拔了個別研究生作專職輔導員,應該說是一個可喜的跨越,但也存在著入口能力不強、迫于就業(yè)壓力暫時委身于輔導員工作的問題。我們要緊緊抓住興趣愛好和素質能力的和諧統一,在本科生中開展預留保留資格免試研究生擔任輔導員的選拔工作,做兩年專職輔導員,而后修讀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專業(yè)的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繼續(xù)從事輔導員工作。學校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外出進修學習,在職稱評定、晉級及其他福利待遇方面,應該給德育工作者一定的政策傾斜,以保證隊伍的穩(wěn)定和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2.2.2 著力抓好教師隊伍的作風建設,充分發(fā)揮表率作用
教師被尊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及科學的世界現、人生觀和價值觀。唐代韓愈在(師說)中就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一言就道出了教師的職責所在。實踐證明,一個學校的校風和學風,往往決定于教師的作風和教風,學生的精神面貌也往往同教師的精神面貌有直接關系。尤其是政治理論課教師,他們是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直接教育者。為此,必須把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建設作為落實德育的一項重要措施。學校要在教師的政治學習、社會實踐、理論培訓和業(yè)務提高及科研等方面給予妥善安排和大力支持,并幫助解決落實。從而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使教師隊伍整體上呈現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生活上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風貌,既已為人師表,就要充分發(fā)揮其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和為人處世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現和世界觀,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質量。
2.3 德育效果由學生說了算,德育過程最終應圍繞學生完善
2.3.1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鼓勵和引導學生投身社會實踐
《高等教育法》規(guī)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這是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最突出的要求?!耙磺械滦卸紤斉嘀苍谇嗄晟砩?不能有例外。因為在道德上面,沒有一件事能夠省略而不留下一道罅隙的?!备鶕罱鼛啄甑漠厴I(yè)生就業(yè)狀況和用人單位反饋意見來看,學生的學習奮斗目標比較明確,多數學生擠身于考研就是實例。這些學生對集體活動不熱心參與,對社會公益性實踐活動認為事不關己,對專業(yè)基本技能不重視。造成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實際動手能力不強;組織管理能力比較弱;社會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較缺乏等。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圈子太小,脫離社會實踐,脫離了勞動鍛煉。為此,學校應加大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為學生搭建更加廣闊的舞臺,為學生盡量提供更多的自我鍛煉和自我培養(yǎng)的機會。多渠道開展實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文化創(chuàng)新等為內容的活動,一方面是對所學文化知識的應用和檢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讓同學們的心靈和意志受到來自復雜社會的洗禮,從而使自己的思想認識、思想觀念日趨完善,達到德育工作社會化的目的。
2.3.2 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管理、服務并重
由于思想道德本身是無形的意識形態(tài),加上各個同學的道德基礎又各有不同,所以難以對同學的德育目標有統一的模式,只能靠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們自身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在此,我們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制定我們的德育工作方案。同時在德育過程中,僅僅靠思想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優(yōu)質服務。這樣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質本身才會有實實在在的“抓手”。在德育過程中,我們要把德育目標細化分解,建立完整協調的制度體系,最好要細化到三級指標,據指標體系來完善各個細節(jié)。尤其在獎勵和懲處上加強制度建設,促使社會主義主旋律在學生心中“占領高地”,發(fā)揮制度的約束和導向作用,從而使德育工作更加系統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如果說管理是“以理服人”的話,那么服務就是“以情動人”,一剛一柔,彰顯智慧。只此,我們的制度才會兼具“權威性”和“溫情性”,最終為達致良好的德育效果而“添磚加瓦”。
德育效果的保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它需要全體德育工作者“朝朝夕夕”地“耕耘”。德育效果的保證亦不是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在德育過程的各個細節(jié)都進行完善。德育效果的保證更不是德育工作者一方的事情,只有德育雙主體的良好互動,它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