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本文就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發(fā)表了相關見解。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
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絕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吸引學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悅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關鍵是要激發(fā)學生做一個積極的生活者,讓他們能夠體會到用文明健康的方式過更好的生活的樂趣,引導他們明白“其實生活可以更好的”。這樣,學習者自身內部就會產生更持久的興趣。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生活經驗有限,他們渴望提高過更好生活的能力,他們需要對現實生活中的困惑與苦惱加以疏導,他們感受到的、關心的也就是他們的學習興趣所在。品德與社會課就是要從學生們的關切入手,在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興奮點、焦點上展開教學。
2 精心設問引起反思
該設計一個怎么樣的問題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歷的道德反思呢?這就需要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精心設計,既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又有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思考的空間。筆者在教學中這樣問到:“同學們說的這些現象非常有趣,可我不明白了,在家里坐坐,睡睡家中的床,和家人聊聊天……這些很平常的事情為什么有時候會讓我們特別想念呢?”學生總是那么可愛,他們真誠地調動起他們全部的生活智慧來幫助我了:那是因為你離開家沒有你已經睡習慣的床了;可能平時能和爸爸媽媽聊天你不覺得;那是因為你在家生活得很好了,離開家很不習慣……我注意到有的同學正為問題所困惑,當他們聽到同伴的分析,有的豁然開朗狀,有的得到啟發(fā)若有所思狀。看著學生們思考的樣子,聽著學生們的種種“高見”,那種家的親近感與歸屬感真的很強烈,我更高興的是,學生們已嘗試著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自己平常的生活,這樣一種新的感受不正是品德與社會課所追求的對學生體驗的豐富嗎?
3 運用多媒體豐富情感
魯迅先生曾說: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人的情感總是相互的,把教材的內容制作成形象、有趣、動感的畫面,再配上能撥動學生心弦的音樂,能喚醒學生浮躁的靈魂,使其正確體驗情感,并不斷引導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升華,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父母的疼愛》一課內容簡單,如果僅僅依靠教師一張嘴巴的講述,學生對父母愛的認識仍舊停留在原有層面上,不會從多角度、深層次感受到父母的疼愛。為了讓這些視父母的愛為應該的孩子們能夠了解父母的難處,體驗父母的辛苦,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教學伊始,我就播放了孩子們再熟悉不過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孩子們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媽媽,然后,通過講述父母對自己做過的而且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讓學生回憶過去,進入課文情境,接著,我又播放故事《血奶》及歌曲《母親》,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一個高潮,最后,我播放了一個班內孩子母親的留言錄像,這是一個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的母親對兒子說的心里話,當時,這孩子竟然泣不成聲了,其他許多孩子也潸然淚下,整個班級都沉浸在了父母與孩子的濃濃親情當中,孩子們回味著父母的愛,感動著父母的情。
學生的心靈在情感的沖擊下變得異常晶瑩透亮,這樣的教學應貫穿在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始終。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師上課必不可少的教師用書,它通過創(chuàng)造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良好情境,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移情的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而升騰情感,大大提高教學效益。
4 將教學活動生活化
陶行知說“社會即學?!?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課堂、教材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必須拓寬到社會上去,讓學生去接觸社會,學生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如教學《保護環(huán)境》一課,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發(fā)現環(huán)境污染特別嚴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發(fā)著臭味……要改變這些現狀,靠我們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樣才能讓學生所掌握的觀點不是紙上談兵呢?我們學校聯合周邊村干部,開展了“碧水”行動。帶領學生再次實地考察污染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探尋導致污染的各種原因;想想提高環(huán)境整潔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體驗回歸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的理念,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毙碌慕虒W理念指導下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不僅僅是通過課堂中教學行為來體現的,教育的空間是廣闊的,生活中處處有教育,時時有教育,我們只有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綜合運用身邊一切可用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為他們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