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帥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些內容在課本中的介紹相對簡單,但卻有不少實際應用,同學們對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感到十分困惑?;诖?筆者挑選了若干問題做一下簡單分析。
一、克隆羊和轉基因羊
在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五章的課后材料介紹中,較詳細地介紹了克隆羊多利的產生過程,高中生物選修本第三章《基因工程》中簡單介紹了轉基因動物,但多數同學對于兩者的區(qū)別仍然搞不清楚。其實,克隆羊的產生是應用了未受精的卵細胞和乳腺上皮細胞(體細胞)。它突破了有性繁殖的框架,屬于無性生殖。而轉基因羊的形成,應用的是受精胚胎,是在受精卵中導入了特定的外源基因,然后把外源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給后代,它屬于有性生殖范疇。可見,克隆羊是“復制”生物體,而轉基因羊并非“復制”自身,而是產生人類所需的一些新的特殊性狀,或是增強本身的抗逆性,或是得到激素等特殊產品。從經濟實用角度上講,轉基因羊的價值要大得多。我們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克隆羊多利的性狀與哪只羊最相似?“超級鼠”的性狀能夠遺傳嗎?
二、拉馬克的進化論學說
在高中生物課本中,較詳細地介紹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但在一些習題中會經常涉及到拉馬克的一些進化論觀點。為加深對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我們有必要了解拉馬克進化論的主要觀點:用進廢退學說和獲得性遺傳。其理論核心內容是環(huán)境的變化是物種發(fā)展變化的主要原因。拉馬克認為“某生物為了適應某種環(huán)境而形成了什么結構”、“害蟲因接觸并抵抗農藥而產生了抗藥性”、“生活在黑暗中的蚯蚓,由于眼睛長期不用而導致退化”。拉馬克的理論沒有認清內因與外因的關系,過分強調生物的“主觀意愿”和進化的完整性。而環(huán)境作為外因,它可以對生物進行選擇,但是它不能決定生物是否能夠產生適應環(huán)境的變異。因此,環(huán)境的改變并不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讓學生繼續(xù)思考:拉馬克的觀點有何可取之處?
三、光與藻類的分布問題
實例:海洋里隨著深度的增加,幾種藻類的分布有何特點?這在高中生物課本中未加介紹,要解決此類問題,就必須結合物理光學內容。首先,不同光質的光對水的穿透能力不同,在可見光的連續(xù)光譜中,其波長大小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其頻率則是由小到大,其穿透能力亦由小到大。也就是說,在紅光、黃光、綠光三者中,綠光穿透力最大,紅光最弱,紅光在海水幾米的深處就被吸收掉。藍紫光的透射深度從理論上講是最深,但實際并非如此,原因是大部分藍紫光被海水反射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海面是藍色的。其次,一定要搞清決定藻類所呈顏色的因素。藻類的顏色是其在自然光照下所呈現的顏色,它主要決定于對光的選擇性吸收和反射上。通常,綠藻含葉綠素較多,亦含葉黃素和胡蘿卜素,綠藻對綠光只能進行少量吸收,并以漫反射形式反射出去,故呈綠色,但它對紅光和藍紫光吸收較多。因此,綠藻生活在各種光均能到達的淺水中,這是一種適應。褐藻除含有葉綠素外,還含有類胡蘿卜素,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因此,它可以生活在稍深一點的海水中。大多數紅藻雖含葉綠素、藻藍素等,但一般藻紅素的含量占優(yōu)勢,它對紅光只能少量吸收,使藻體呈現紅色。它生活于紅光難以到達,而黃、綠、藍光能到達的較深海水中,這也是一種適應。綜上所述,應該是海水表層多為綠藻分布,其次稍深處應為褐藻分布,較深的海水中紅藻分布較多。以此為基礎,我們還可以讓學生繼續(xù)思考:為何深海中有動物存在,卻很難發(fā)現植物?
筆者建議,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盡量拓展知識面,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使他們在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