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是什么?一直以來,方家們各抒己見:或曰語言文字訓練,或曰文本的朗讀教學,或曰不求甚解的閱讀之法,或曰對話,或曰自主創(chuàng)新。大學教材講得更是繁雜而玄幻,宏觀方面從哲學解釋學、心理學、語言學、教育學、社會學和歷史意義上闡釋,微觀方面又從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的統一、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統一、言語操作技能與言語心智技能的統一以及審美實踐等層面闡述,弄得人不知所云,一頭霧水,想明白都不行。《江蘇教育》雜志早在1992年就曾發(fā)表過一篇探討閱讀教學本質的專論,把“創(chuàng)造性”看作是閱讀教學的本質。其后不久,就有昆山的一位教師撰文加以反對、批駁,認為把創(chuàng)造性作為閱讀教學的本質有三方面不足:(1)把閱讀的本質理解為創(chuàng)造是不切合閱讀教學的實際的,有以偏概全之嫌;(2)把創(chuàng)造性閱讀與吸收性閱讀對立起來,忽視了兩者之間“量”的聯系;(3)閱讀教學創(chuàng)造性本質論的提出有判斷性錯誤。在此基礎上,昆山的這位教師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理解”才是閱讀教學的本質。應該說,后者的觀點是很有見地的,它確實更切合閱讀教學的實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課程標準的推新,語言閱讀教學的內容、形式和要求都迥異乎先前的閱讀教學,僅僅因為“‘理解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它貫穿于所有閱讀能力之中,成為閱讀能力各個方面之間的‘內在聯系的‘事物”,就斷定“理解”就是閱讀教學的本質,顯得有些單薄片面,不太合于時宜,不能準確全面地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而固有的規(guī)律。
二
那么,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
在討論語文閱讀教學之前,有必要先探討一下什么叫“本質”。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本質”詞條釋為:“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fā)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掌握本質。”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本質”就是事物的“根本屬性”,應該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質,它對事物的性質、面貌和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另外,它是“隱性”而非“顯性”的。簡言之,“本質”就是隱性的規(guī)律,是根本性質。
再看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就容易理解了,它應該是指語文閱讀教學中隱性的閱讀規(guī)律,對閱讀教學起著決定作用的根本性質。所以,朗讀教學、寫字訓練以及各種各樣的閱讀方法都只能是閱讀教學這個事物的顯性手段,而不能稱之為閱讀教學的本質。閱讀教學的本質應該是一種能夠對文本閱讀起決定作用的規(guī)律,是閱讀教學這個事物的內在聯系。
而作為閱讀教學內容或者說閱讀對象——文本,其本身往往具有語言和意義、情感的綜合性,它對閱讀教學也就具有了解讀的隱藏性和閱讀難度。所以,只有通過仔細品味語言,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或情感思路,發(fā)現文本的架構、修辭、意義、情感以及審美內涵等,才是閱讀教學的本質。
三
為什么說品味語言、自我發(fā)現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呢?品味語言和朗讀教學不是一回事嗎?自我發(fā)現和理解文本意思不是一個意思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如果要對這個閱讀教學觀加以明確的話,筆者一定要強調的是“發(fā)現”這個詞,只有“發(fā)現”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而前面的品味語言是“自我發(fā)現”的必要前提和手段,沒有對所給文本語言進行品味,就沒有讀者(閱讀教學中的學生)對文本的“自我發(fā)現”;而這個“發(fā)現”既是依據文本客觀的,又是學生經過思考而具有個性化的。
(一)品味語言——自我發(fā)現的必要前提和手段
眾所周知,語言是語文的根本,語文是學習語言的課程。只有學會品味語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進而有所發(fā)現。但是,曾幾何時,語文的閱讀教學出現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尷尬現象:教學時脫離文本、熱衷于課堂表面熱鬧所謂的討論、迫于壓力而致閱讀教學題型化等等,于是引發(fā)人們討論:語文何時才能姓“語”?閱讀教學怎么才能體現出語文的特性?
人們逐漸認識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多地關注語言的品味,才能真正讓語文的閱讀教學踏上“回家”之路。
品味語言的方式多樣,比如可以通過識字寫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夯實學生的字詞基礎;通過文本提供的多種語言形式,如修辭技巧等的分析、體會,學習語言的妙用,一方面可以通過語言形式的揣摩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所表達的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語言形式中掌握語言規(guī)律和方法,習得寫作的技巧;通過適當的文體變換拓展,有助于情感的積淀、表達、傳遞、升華。
下面是一個組織學生品味文本語言的教學片斷:
一老師在執(zhí)教四年級《長城》一課時,對于比喻句“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重錘敲打,通過觀察圖畫、舉出事例、比較等多種方法體會“長城”與“長龍”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比喻句的用法有了形象生動的感知。
當然,品味語言的方式和方法沒有現成的范式,需要教師精心備課時發(fā)現、課堂上隨機生成,激情呈現。
(二)自我發(fā)現——閱讀教學的本質
在充分品味語言的基礎上,就會慢慢理解文本,就會漸漸對閱讀材料有自己獨特的發(fā)現。當然,發(fā)現包括對閱讀材料的標題、字詞句段、結構、理路、意義、情感等的發(fā)現,也就同時產生心情的愉悅,對閱讀、對語文產生興趣。
先看李鎮(zhèn)西先生的一個課堂實錄片斷:
說到這里,我順勢提出第二個問題:“請問第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來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正要回答這個問題,突然,后排的賈志杰同學舉手了:“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p>
“非常正確!”我忍不住表揚道,隨即又問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頁上是有單元學習重點說明的?!?/p>
“好!”我對全班學生說,“都用的是同一本語文書,可賈志杰就比大家會讀。他知道不但要讀單篇的課文,而且還要讀單元前面的學習重點。好,請同學們打開書第5頁?!?/p>
學生翻開書后,看到單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寫著:“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系中心意思,聯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p>
我又問:“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仍然是沉默。我只好說:“我就有問題,現在問大家——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學生們不約而同一下抬起了頭,用驚訝的眼神看著我,那一雙雙眼睛仿佛在說:咦?我為什么沒發(fā)現這個問題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fā)現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我強調道。
這是一堂被于漪先生稱之為“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的課,他在隨后的課堂上還對學生強調“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崩铈?zhèn)西先生在組織語文閱讀教學時,就特別注意啟發(fā)學生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品味來實現對文本自我發(fā)現。
不僅是高中的語文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品味語言來實現對閱讀文本的自我發(fā)現,只要你有膽識有獨特的思維對教材深刻地把握,其他年級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同樣可以有精彩的呈現和學生個性的自我發(fā)現。
且看下面識字班閱讀教學的案例,看老師是如何巧妙組織教學的:
師: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一個生字,(課件出示“顆”)仔細觀察,你們怎么記這個字?
生:“顆”字左邊一個“果”,后邊一個“頁”,合起來就是“顆”。
師:“顆”有一個好朋友(出示“棵”),比較一下,它們哪些一樣,哪些不一樣?
生:它們都有一個“果”字,“顆”的偏旁是“頁”,“棵”的偏旁是“木”。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這里有一道練習題,你們能把“顆”“棵”填入其中嗎?
課件出示:
一( )松樹一( )白菜
五( )葡萄一( )小草
兩( )星星四( )花生
(生說出;齊讀)
師:我們來把這兩行重新排列,看看你發(fā)現了什么?
(課件將“一()松樹”與“四( )花生”互聯)
生:我發(fā)現,植物就用“棵”,而顆粒狀、一個個的東西都用“顆”字。
生:看起來是圓的,一粒粒的東西就用“顆”,樹、草等植物就用“棵”。
師:是啊,“葡萄、星星、花生”這些都是圓的。顆粒狀的東西,我們都用“顆”字來表示,看老師寫這個字。(師范寫后,生描紅,練寫)
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識字是重點。該老師不僅注重了生字詞的教學,而且對字詞教學的形式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給字詞教學賦予豐富的內涵,在形式與內容上有機融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教師沒有滿足于讓學生簡單地用“拆字法”記住“顆”的字形,也沒有簡單地告訴“顆”的用法,而是采取填空比較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己找出“棵”“顆”的用法。這種讓學生自由觀察,自主分析,自我發(fā)現的學習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閱讀教學中的自我發(fā)現本質論要求我們教師,在組織語文閱讀教學時,務必精心準備,充分挖掘閱讀材料的教學切入點,積極啟示并引導學生用發(fā)現的眼光審視文本,及時捕捉文本的秘密,形成學生個性化的獨特自我發(fā)現,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得以酣暢淋漓地發(fā)揮,形成自己的有效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作芳,朱幼菊.閱讀教學:追求語文本質的回歸——以湖北省笫九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為例[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8,(1).
[2]李鎮(zhèn)西.聽李鎮(zhèn)西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王青寅 江蘇省張家港高級中學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