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shù)是把圖文聲像等媒體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控制并顯示以達到交互性的操作的信息技術(shù)。這一技術(shù)在中學各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陀^地說,它的應用,對各課教學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部分科目如理化生甚而把多媒體教室當成了主戰(zhàn)場(除了實驗課)。它的形象、生動、直觀的特色確實助了理科教師的一臂之力。甚可稱如虎添翼。
相較而言,在現(xiàn)今語文課上,并未有當初的轟轟烈烈的熱鬧之景。原因為何?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與語文課程的特點相違
語文課是以文本為依托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課程,文本的特點決定了這一門課程有著極大的文字量,因而就不必非得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播放。除非輔之以圖片作補充注釋,那么有圖片就比沒有好。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觀豐富容量巨大,那就是喧賓奪主,畫蛇添足。筆者就聽過一堂課,是解析課文《故都的秋》,導入展示了紛繁的圖片:北京的老照片,有三分鐘之多,教師一一加以解說。之后是朗讀,先是錄音的示范讀,再要求學生跟讀,自讀,默讀。之后用幻燈片出示幾個問題:(1)圍繞清、靜、悲涼的特點構(gòu)畫出幾幅圖,用三五個字概括;(2)文本內(nèi)容的秩序安排有何特點(景到人)。要求討論解答問題。之后就下課了。之后聽課教師們問授課教師,老照片的作用是什么,有何用意,大家推斷可能的答案應是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更好導入,不料該老師竟然回答不出。很明顯,學生在本課中能夠記住的是北京的舊記憶,老照片,忘記了本課的學習意圖。這是一節(jié)失敗的多媒體語文課。
之后又有一位老師上這一課,他上的更絕:整節(jié)課就是一張幻燈片,就是課文標題幾個字,從頭到尾沒有改換。但他分析文章相當精彩。然而也被人質(zhì)疑為什么要到多媒體室上這堂課。筆者想,他是對語文課中濫用多媒體的一種無言的抗議。
文本的精美不是用畫面就能詮釋得清楚的,它須得用讀者的心去揣摩研讀才可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用華麗胡哨的多媒體課件的界面來吸引學生,其實是在轉(zhuǎn)移學生的注意力。這應是多媒體使用者所始料未及的結(jié)局。
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體時,要凸顯電光效果,就要閉戶,拉緊門窗的簾布,關(guān)了部分燈,以使屏幕效果突出,大家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屏幕上。然而,燈光幽暗,空氣不暢,溫度升高,難免部分差生昏昏欲睡,在春困夏燥的午后,就會有連鎖反應。大家耷拉著眼皮,再生動的課件也難以有實際的效果。
2.與課件的設(shè)計原則相違
(1)課件的設(shè)計是要求服務于人的,是以人為本的。師生雙方都須兼顧。在現(xiàn)今的中國,多媒體在課堂的使用是處在正在發(fā)展的階段,個人所制作的,市場所提供的課件難免有部分失之于粗糙、魚龍混雜,有的只是以設(shè)計者的思維方式制作簡單的課件,這樣的課件無疑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求異思維的發(fā)展,也與素質(zhì)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
(2)課件的設(shè)計要求各媒體使用恰當均衡、搭配得當、層次分明、色調(diào)搭配適中。即要有一定的科學性。在多媒體教學興盛之初,難免呆板,目前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華麗、紛繁、無所不用其極。比如畫面背景復雜、按鈕奇形怪狀、大量的音畫媒體,不這樣使用似乎顯示不出課件的檔次。雖然好看了些,好玩了些,其實是違背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規(guī)律(一定的時間只能接受主要的信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3.與課件的運用原則相違
無疑,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多媒體的使用帶給我們以諸多的優(yōu)點:多感官的刺激、控制方便、交互界面友好、資源廣泛、人性化的設(shè)計。但如果使用不當,則成了懸掛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利斯劍,稍有不慎,就會為其牽引。
多媒體課件(或曰軟件)在使用中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在課堂上老師展示給學生,配以教師的講解。如果課件著實精美,教師講解精彩,二者搭配合理,則能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否則就是喧賓奪主或者死氣沉沉。
筆者聽一位老師上一節(jié)公開課,是運用課件講習古漢語實詞活用的專題的,授課者把所有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的各種活用法都一一打在幻燈片上,估計有三十多張,每張計有5-10個的用法,所以該老師為了能在有限的一節(jié)課上完,對每張幻燈片只能粗略講解,就要轉(zhuǎn)入下一張。課是上完了,學生也聽得很用心。但學生卻感覺無所得。為什么?太快了,學生想要對幻燈片的內(nèi)容做些記錄,老師卻無法顧及,師生都在匆忙地趕。老師上得滿頭大汗,學生記到一半時也放棄了記錄。可以說,這是一堂失敗的公開課,也是一堂失敗的多媒體課。它只借助了多媒體的外殼,用以減少課間的板書罷了。而且,該課的課件只是黑白版面,加入的只是大量的文字,沒有圖片、聲音等其他媒體,帶給學生的只有視覺疲勞。評課者說,與其全部展示,不如抓住其中一二,擇要的重點講解。
許多語文教師把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地開發(fā)為對教學內(nèi)容的展示,把過去寫在備課本上的東西做成了課件展示給學生,以投影提問的方式,把原來教師的聲音,變成現(xiàn)在用視覺去感知的東西。原先的板書換成點擊鼠標或者按回車鍵。這樣的多媒體課件,既浪費了多媒體資源,又把過去本來還有點人文性的東西變成用視聽去感受的對象。我們冷靜下來想想,這樣的多媒體有必要嗎?我們的語文課真的要放在多媒體教室去上嗎?一篇課文的理解、賞析非得要借助多媒體才能上得熱鬧紛繁嗎?
多媒體教學確實有直觀性,圖片、視頻、動畫、音頻等一大堆媒體的使用確實上得熱鬧紛繁,然而卻忽略了語文學習中重要的一點是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傳達信息,這種過分的直觀不僅使學生散失了想象的空間,而且散失了語文通過學生的閱讀,由無聲的文字帶給人的美感和震撼。它遏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多媒體是為了讓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并不是不讓學生想象。而這樣的使用是與多媒體的使用原則相悖的。
有學者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通過現(xiàn)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樣”的包裝之后的“教師意志”的傾瀉,是一種現(xiàn)代化手段的“灌輸”和“填鴨”。[1]
確實如此,就互動性而言,學生取得一個課件或得到一個教學軟件,他們很大的可能是翻閱而已,很少進行思索,他們想,反正答案就在其中,何必浪費腦筋呢??上攵?,在課件教學之下的學生可能會變成懶漢一個。或者在課堂上,如果用課件的演示代替老師的講解,那老師在課堂上要做的便只是不斷地點擊鼠標,用事先設(shè)計的課件流程去取代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軌跡,學生就成了始終仰著脖子的觀眾。[2]
反觀語文常規(guī)教學,教師能用三言兩語把某個復雜的問題講得清楚透徹,并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力量,它是任何現(xiàn)代技術(shù)都不能代替的,其簡便易行又是多媒體很難企及的;又如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講授、背誦、分析等教學方法,雖被抨擊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優(yōu)勢,多媒體不可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因此,夸大多媒體的作用,試圖以多媒體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的做法是不現(xiàn)實的。無論傳播媒體怎樣先進,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們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教學手段。
在轟轟烈烈熱鬧非凡一時的多媒體的語文教學中,近段時間以來,終于有了冷靜的沉思和反省,我們的語文老師成熟了許多,許多老師認識到在運用媒體時,不是考慮怎樣更多地運用媒體,而是應該考慮怎樣才能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詩歌時,當然可以用現(xiàn)成的錄音資料來給學生示范朗讀,但它絕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朗讀;可以用一些圖片來對詩句進行解釋,但不能所有的詩句都用圖片來解釋;可以營造詩歌的意境,但不能取代學生自己用心去體悟,用語言來描述。[3]
正因為語文課有著與其他課程不同的特點,多媒體教學有著自身的原則和特點,所以,語文課才應該有著自己的應用原則,俗話說得好:凡事無絕對。
參考文獻:
[1]薛紅艷.淺析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EB/OL].中國論文下載中心.http://www.studa.net/xueke/080605/15263221.html[08-06-05 15:26:00]
[2]陳曉翠.試論多媒體技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EB/OL].蘭州市外語高中教師博客.http://202.201.93.30/blog/read.php?31
[3]徐福蔭,袁銳鍔.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基礎(ch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范國鼎 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