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結論:從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方面綜合分析,腫瘤及腮腺部分切除術是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比較理想的術式。[關鍵詞] 腮腺切除術;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圖分類號] R60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
塔希帕拉提·阿扎克
[摘要] 目的:觀察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臨床特征,探討腮腺切除術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應用價值。方法:對西北民族大學醫(yī)學院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比較3種手術方法的術后情況。結果:3組患者術后療效及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從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方面綜合分析,腫瘤及腮腺部分切除術是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比較理想的術式。
[關鍵詞] 腮腺切除術;腮腺;多形性腺瘤
[中圖分類號] R60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a)-174-01
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稱腮腺混合瘤,為頜面外科常見的良性腫瘤,占所有腮腺良性腫瘤的80%[1],發(fā)病年齡以30~40歲多見?,F(xiàn)將西北民族大學醫(yī)學院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均為1997~2002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均為術后行病理切片和B超、CT或MRI確診。男74例,女46例;年齡16~75歲,平均37歲;病程0.5~20.0年,平均3.2年;部位在右側65例,左側55例;腫瘤體積最大為12 cm×11 cm×10 cm,最小為1.0 cm×0. 8 cm×0. 5 cm;腫瘤位于耳前區(qū)25例,頜后區(qū)33例,耳垂下區(qū)62例。臨床表現(xiàn)多為無痛性腫物,觸診界限清楚、活動,呈球形或橢圓形,質地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或呈結節(jié)狀,術前均無面神經功能障礙,其中4例就診時有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局麻或全麻,采用腮腺耳后頜下區(qū)的“S”形切口,其中腫瘤位于淺葉但緊靠面神經者行瘤體+部分腺體摘除術,共59例;腫瘤體積較小且位于腮腺淺葉淺面或下極者行瘤體+腮腺淺葉切除術,共36例;腫瘤位于深葉者行瘤體+全腮腺切除術,共25例。以上術式均保留面神經,術后都采用加壓包扎,術中冰凍切片檢查確診。部分腺體摘除術指采用保留腮腺導管的局部腺體及腫物切除術;腮腺淺葉切除術指切除腮腺淺葉同時切除位于淺葉的腫瘤;腮腺全切除術指切除腫瘤的同時切除腮腺深葉和淺葉組織。
1.3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比較采用χ2檢驗,α=0.05。
2 結果
所有患者術中見腫瘤表面光滑,大多呈結節(jié)狀,有完整的包膜,部分包膜不完整或無包膜,質中等偏硬,部分腫瘤內有褐色或清亮黏性液體流出。術后均經改善微循環(huán),控制炎癥水腫,神經營養(yǎng)藥治療,臨床痊愈出院。均獲得術后隨訪,隨訪時間5年以上。Frey's 綜合征輕者未做特殊處理,嚴重者局部注射細胞毒素A;耳顳神經綜合征患者,根據(jù)患者的要求未作特殊處理;涎瘺經加壓包扎治愈和小劑量放療治愈;面癱一般都較輕微,大部分未作特殊處理;無皮瓣壞死、傷口感染、耳垂麻木及術后出血等(表1)。
3 討論
由于腮腺多形性腺瘤較易復發(fā),并有惡變傾向,因此被認為是介于良性與惡性之間的臨界瘤,多形性腺瘤的多中心性生長,包膜的不完整以及腫瘤浸潤或穿破包膜生長是造成手術切除后復發(fā)的主要原因。多次復發(fā)可發(fā)生惡變,偶爾可發(fā)生遠處的轉移。目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切除,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是腫瘤位于淺葉行腫瘤及腮腺淺葉切除,位于腮腺深葉的腫瘤須行腫瘤及全腮腺切除[2]。馬紅新等[3]報道,僅單純切除腫瘤瘤體,其復發(fā)率可高達45%,所以單純腫瘤摘除術已棄用,多形性腺瘤的手術原則是從腫瘤包膜外的正常組織處切除。保留面神經腮腺淺葉切除或全腮腺切除術,大大降低了腮腺多形性腺瘤術后復發(fā)率,但絕大多數(shù)報告混合瘤行腮腺淺葉切除術后的復發(fā)率在1%~4%[4],且腮腺全切除術后暫時性和永久性面神經麻痹的發(fā)生率分別是腮腺淺葉切除術的2~3倍和3倍,腮腺全切除術后Frey's綜合征的發(fā)生率是腮腺淺葉切除術的2.7倍,是腮腺部分切除術的4.7倍。因此,多不主張做腮腺全切除術,且這種術式創(chuàng)傷大,因切除大部分或全部腮腺,易損傷面神經,造成面癱及面部凹陷性畸形,同時造成腮腺分泌功能喪失。本組資料中行瘤體+部分腺體摘除術59例;瘤體+腮腺淺葉切除術36例;行瘤體+全腮腺切除術25例。3組患者術后療效及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從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方面綜合分析,腫瘤及腮腺部分切除術是治療腮腺多形性腺瘤比較理想的術式,但在術中必須仔細處理腺體殘端,做好面神經解剖,嚴密縫合,術后加壓包扎,口服抑涎藥物,預防腫瘤復發(fā)和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劉華,李龍江,溫玉明,等.涎腺腫瘤3461例臨床病例分析[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4 , 20 (4) : 477.
[2]朱形好,高磊民,王靖蕭,等.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術治療[J].江臨床醫(yī)學,2002,4(11):836-837.
[3]馬紅新,劉俊福.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術后復發(fā)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2008,9(3):11-13.
[4]Witt RL.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rgin in parotid surgery for pleomorphic adenoma[J]. Laryngoscope, 2002, 112: 2141-2154.
(收稿日期:2009-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