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晶
(二)肖生造型的紅山文化玉器
肖生類造型的玉器基本上是模仿動物本體的形態(tài),以簡潔的雕琢工藝,生動形象地反映動物的基本特征,常見的主要有人、鷹、鳥、鶚、鱉、龜、蟬等。
1玉人
目前僅在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上一例紅山文化玉人。玉人以黃色岫巖老玉籽料琢成,剖面近三角形。高18.5厘米,頭部方圓,五官清楚,雙臂曲肘,雙手立于胸前,雙腿并足而立,呈站立祈禱狀,臍下部位凸鼓,在頸的兩側(cè)及后面對鉆三通孔,可穿繩系掛。
類似的玉人在安徽凌家灘遺址中出土多件,學(xué)者們一致認為這是古代巫師作法時的形象。紅山文化玉人注重磨工,通體光滑,刻紋隱現(xiàn),與凌家灘玉人清晰利落的風(fēng)格大不相同。
2鷹
在牛河梁第十六地點4號墓出土的玉鷹,也有學(xué)者稱之為玉風(fēng),長達19.5厘米,黃綠色玉,表面有裂紋、開片,邊緣有白色沁蝕斑,為岫巖老玉山料琢成。片狀,鷹呈臥姿,曲頸回首,圓眼鉤喙,高冠疣鼻,翅羽上揚,尾羽下垂,羽毛以陰線刻劃,頸、背之間鏤空,背面有四對橫向牛鼻式穿孔。
3鳥
在遼西和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鳥數(shù)量較多,高在2至6.5厘米之間,可分為標準型鳥和異型鳥兩類。
標準型鳥一般為較厚的片狀雕,近似圓雕,以腹部為正面,以脊部為背面,背面鉆橫向或縱向的牛鼻式穿孔。鳥作站立狀,雙翅向下直垂。正面雕出頭、腹、尾和雙翅的輪廓,頭較小,呈三角形,翅膀上有的光素?zé)o紋,有的雕出幾道豎陰刻線,也有的琢磨出較淺的陽線,如巴林右旗那斯臺出土者。
目前所見的兩件異型鳥都是琢對鉆孔。一件出土于牛河梁第二地點四號冢,形式極其簡化,在一圓角梯形玉片的中央以一道陰刻線劃分出兩翅,上緣中部鉆一小孔;另一件出土于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形如玉塊,表現(xiàn)的是處于胚胎階段的鳥,在頸肩處對鉆一小孔。
4(號鳥)
鶚,即俗稱的貓頭鷹,是鳥的一種,高在2.5至4厘米之間。與標準型鳥的主要區(qū)別是頭部較大,頭頂凸起一對上豎的雙耳,有的作斂翅靜止狀,有的作展翅飛翔狀,翅膀及尾部都清楚地陰刻羽毛痕跡。從厚度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近似圓雕的厚片狀,以腹部為正面,背部鉆有牛鼻式穿孔;另一種是薄片狀,上下對鉆一個小孔。
5鱉與龜
常常有人將鱉與龜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還是可以區(qū)分開來的:鱉的背殼光素?zé)o紋,龜?shù)谋巢靠逃旋敿准y路,這兩種玉雕主要出土于遼西地區(qū)。紅山文化的玉鱉頭部或伸或縮,四足匍伏,有的帶穿孔,有的無穿孔,這與其使用功能有關(guān):帶穿孔的應(yīng)是縫綴于衣物之上,而無穿孔的則是握于手中。在阜新胡頭溝遺址1號墓中出土了兩件玉鱉均有穿孔,其中一件比較短胖,在頸下鉆一對牛鼻式穿孔;另一件比較瘦長,在腹部挖一橋式穿孔。牛河梁第五地點1號墓墓主雙手各握一鱉,均無穿孔。
龜?shù)捏w形與鱉相似,只是在背部刻有龜甲紋路,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出土的玉龜為圓雕,形象逼真,制作精制,腹部的貫通孔做法別具一格。
6蟬或蠶
這類玉器一般稱之為“蟬”,也有人稱之為“蠶”。在興隆洼文化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蟬繼承興隆洼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形制為稍扁的長柱體,頭端平齊,雙眼在頭頂,身體以數(shù)道陽紋表示腹節(jié),尾部尖弧,在那斯臺出土的兩件玉蟬,一件在頸部有一橫向貫通孔,另一件除了橫穿孔,還在首尾之間鉆一縱向貫通孔。
7魚
阜新胡頭溝遺址3號墓出土一對綠松石魚,呈剪影式魚形,簡潔利落,頭部鉆一小孔,表示眼睛,同時可以穿繩佩掛。
(三)抽象造型的紅山文化玉器
抽象造型類玉器的器體不規(guī)則,而且有些神秘怪異,可能是由動物或其他想象中的形象經(jīng)過抽象變形而產(chǎn)生的器型,主要有勾云形器、帶齒獸面形器、C形豬龍、塊形豬龍、丫形豬龍、豬龍首牌飾等。
1玉勾云形器
玉勾云形器構(gòu)思獨特,造型大方,制作精細,充分體現(xiàn)了紅山文化玉器渾厚粗獷的風(fēng)格特征,一般出土于尸體的胸部或頭部,是紅山文化的重要禮器。玉勾云形器最基本的形制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央鏤空一彎勾形,四角向外翻卷成彎勾,沿著中央卷勾和四周彎勾彎轉(zhuǎn)的走勢,磨出寬緩的淺凹槽紋。通過出土資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玉勾云形器可分為邊緣無凸齒和有凸齒二種,這可能是因人群或地域的不同而引起的差異。
無凸齒勾云形器一般器體較火,長度在10至24厘米之間,呈長方形,長度明顯大于寬度,上下邊均為稍有弧度的直邊,沒有凸齒,主要出土于西拉木倫河以南的牛河梁遺址等地區(qū)。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出土了一件小勾云形器,只有長8.8、寬4.3厘米,造型簡單,中央為一大圓孔,沒有彎勾,做工樸素,器表為磨平處理;而在疊壓于21號墓之上的14號墓出土的勾云形器,長15.8、寬6.9厘米,為典型的長型勾云形玉器,這兩座墓中出土的勾云形器形制的差別,可能反映了該器型早晚之間的差別,即從小型向大型、從簡單向復(fù)雜發(fā)展的趨勢。
有凸齒勾云形器長寬比例相差幅度較小,且在上下長邊的邊緣雕有三至五個稀疏的凸齒,這種類型的勾云形器出土于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qū)的那斯臺遺址。另外赤峰市文物店和遼寧省文物總店各有一件早年人藏的征集品。
2玉勾刀形器
玉勾刀形器的前部實際上是玉勾云形器的四角彎勾之獨立化,在彎勾部分的表面也琢磨出與玉勾云形器相同的淺凹溝紋,大多數(shù)邊緣逐漸磨薄呈刃狀,后部為一器柄形狀,使這種玉器看起來似一把彎刀。
3帶齒獸面形器
帶齒獸面形器的傳世品在國內(nèi)外博物館和收藏家手中有多件,而最為精美的是出土于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7號墓的一件。此器長達28.6、寬9.5厘米,器體為橫視的扁平長條形,雕動物面部形象,被上下壓縮成扁狀,而左右橫向夸張拉長,中心部位鏤空圓孔式雙眼和彎弧形雙眉,底邊雕刻成一排尖利的牙齒,表面隨器形及鏤空的紋路走勢琢磨相應(yīng)的淺凹槽。它的圓眼似鳥類,而尖牙似獸類,有人認為其兩側(cè)鏤空的附飾是側(cè)視的龍首,這些特征說明它不是寫實性的肖生造型玉器,而是通過想象和夸張,將幾類動物的特征集于一身,是抽象變形的動物面紋。而它表面琢磨出的旋轉(zhuǎn)式的淺凹槽,無疑是吸納了玉勾云形器的造型特點。
在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9號墓出土的一件小型帶齒獸面形器,長6.2、寬2.4厘米,只雕出雙眼和成對的牙齒,表而未雕,淺凹楷紋,可視為簡化型。
4玉豬龍
紅山文化玉龍的頭部似豬首,因此被稱為“豬龍”。依其造型的不同,可分為C形豬龍、塊形豬龍、丫形豬龍等。
C形豬龍,身體碩大,蜷曲如C形,頭部大致與身體等寬,陰刻梭形大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齊,有兩個(木呈)鉆留下的痕跡表示鼻孔,額上及頜下有陰刻的網(wǎng)格紋,頸脊部有飄逸的長鬣,背部中央有一小孔,可供穿繩系掛。目前發(fā)現(xiàn)的兩件出土品都是出于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分別出土于三星他拉和黃谷屯。在喀左東山嘴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璜形器,兩端的龍首形象與C形豬龍頭部特征相同,只是因器小而略有簡化。
形豬龍,頭部較大,軀體蜷曲如塊形,首尾間的缺口或連或斷,中央為大圓孔,背部有一小孔。豬首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口,吻部前伸,面部以陰刻線表示眼圈、皺紋和獠牙。面部器官的表現(xiàn)方式有幾種:一種是以細陰刻線刻劃,如河北圍場下伙房村出土者;二種是以較粗的陰刻線刻劃,如牛古吐鄉(xiāng)大五家村西和巴林左旗尖山子出土者;更多的是第三種,即在以線條雕刻出五官輪廓以后,更進一步碾磨成淺緩的線條凸門相間的效果,如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者。
在紅山文化分布區(qū)的周邊地區(qū),如吉林農(nóng)安左家山、河北陽原姜家梁,還出土了一些玉質(zhì)、做工都很粗糙的塊形豬龍。從出土資料看,在紅山文化的中心區(qū)域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塊形豬龍,不論做工還是玉質(zhì),部較周邊地區(qū)出土者精致,這可能與使用者的身份等級有關(guān)。
丫形豬龍為細長的扁條形,頭上兩只上豎的大耳如“丫”字,而部陰刻大眼闊嘴,是玉豬龍頭部的平而表現(xiàn)形式,長柄形器身琢磨出十幾道凸凹相間的橫弦紋,末端琢磨較粗糙,似為插榫,上面有一小孔。
在牛河粱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出土的玉獸面,與丫形玉豬龍上部相似,也是玉豬龍的一種平而表現(xiàn)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