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宏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人的生命狀態(tài)。與田樹萇先生談書論道,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韻味。
田樹萇先生字楚材,別署碩昌,室稱四寧軒。1944年12月生于山西省祁縣,現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樹萇先生于書法研習已有四十余年,擅諸體,以行草、隸、魏見長,從二王到顏魯公、楊風子,到蘇、黃、米、蔡及傅山諸家,都作過壘方位的研究。近年來他又潛心研究繪畫藝術,在繪畫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造詣,書畫作品大氣磅礴,獨樹一幟。
與田先生談論書畫藝術,他的許多獨特見解都給我以啟迪和聯(lián)想。他認為,書法如同中國其他任何藝術一樣,不追求對客觀物象的如實反映,而著重于通過所表現的客觀物象,來觀照作者的審美內蘊。書法是借助于文字這一物質材料來表現書家的精神。社會在發(fā)展,人們的精神、思想也隨之在變,書法也必然隨時代變化而進行變革。固守成法,藝術必然僵化;不斷變革,則藝術青春常駐。所以他的書法道路,是首先以一家立骨,扎實基礎,做夠“笨”功夫,然后“博涉多優(yōu)”,按照自己的爪_性精神,按照自己對書法本體的理解,從古代書法經典中挖掘、整合資源,作長時間的積累。他對那些數十年中重復一種美學、一種思想、一種手法者,看作“無疑是對自己藝術的慢性自殺”。他認為“每件作品都應是一次新的創(chuàng)造”,書法藝術的過早形成固定面目,證明作者的藝術生命在衰竭,只有不斷磨練,不斷升華,具有不斷進步的欲望,才能有不斷的提高。當代流行書風中少有“大草”,源于作者們對空間形式感興趣較濃,但對時間性卻關注不夠。元代趙孟鈷講:“結字因時而易?!边@句話的含義就是結體在不同的書寫時態(tài)要有不同的變化,應隨著章法和空間構成以及情緒的變化而變化,既要毫不做作,又要極盡夸張之能事。田先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既采用帖學以線條流動來造勢和構成的方法,又借用了碑學以字形變化造勢的特點,使章法和結體渾然天成,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先生無論是作書還是作畫,都極為投入和大氣,尤其酒后,無論六尺長卷還是冊頁小品,提筆濡墨,一氣呵成,神采自出。他說,借酒意乘興揮毫,這種特別放松的狀態(tài)最適合寫行草、大草。一次他應邀至朋友家中作客,座中有兩三位酒量可觀者,觥籌交錯間,酒已至七八分,主人紙墨伺候,客人慫恿作書。酒興喚得書興,手持筆穎,墨注楮生,筆隨意走,心似御風飄然,書畢,神形俱佳,眾人稱嘆。即使平時作書,他也要將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創(chuàng)作最佳狀態(tài),興來揮手,可一連數小時,佳作往往在如此近于癲狂狀態(tài)中出現。
一位先哲曾有言:變革的時代每每把不拘于傳統(tǒng)者推至歷史的前臺。當代中國書法界亦然,不拘于傳統(tǒng)而思變革者,往往成為書壇所注目的人物。當然,這個“不拘于”并非如一部分毫無傳統(tǒng)功底而一味求奇求怪者那樣,很快地“自生”又很快地“自滅”;而是指那些一直在深入傳統(tǒng)、又不一味拘于傳統(tǒng)而能超越傳統(tǒng)者。田樹萇便是屬于后者而成為當代書家中為數并不是很多的成功者之一。他以其大氣、厚重、豪邁的具有強烈震撼力的書風而成為當代書壇備受矚目的“前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