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成柳
摘要追求時尚文化并非我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現象,而時尚正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體現著大眾的趣味,因此流行時尚蘊藏著巨大的商業(yè)潛力和消費市場。設計師對時尚和大眾趣味的正確把握利于設計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文就時尚在陶瓷產品中的體現及對陶瓷產品設計的影響進行了簡要的歸納和闡述,說明現代陶瓷產品的時尚特點及設計方向。
關鍵詞陶瓷產品設計,時尚性
1引 言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只要稍加留意身邊空前豐富的各式產品,就不難發(fā)現,在它們的廣告宣傳詞中都無一例外地使用了同一個詞——“時尚設計”,時尚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倍受人們的青睞。在網絡或者電視中,有關時尚的話題也非常熱門。由這些現象,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人們在基本的生活條件得到滿足后,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正在逐步提升,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商品來說,除實用功能之外,對其精神功能有著更高的要求。作為產品設計師,則應對消費者的這一“時尚需求”給予更大的關注。
在傳統的陶瓷產品設計發(fā)展的各歷史階段中,陶瓷產品設計方式所憑借的是直覺設計和經驗設計,往往以孤立和片面的思維看待設計對象。在當今復雜的設計對象及制約因素面前,這一傳統的設計方式受到了挑戰(zhàn),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陶瓷產品設計發(fā)展的需要。信息化社會的設計環(huán)境與傳統社會已有很大的不同,制約陶瓷產品設計的因素較傳統大為復雜。除傳統的實用因素、技術因素、審美和象征因素外,還應包括現代社會所要求涉及的市場因素、人文和環(huán)境因素等,并要求對傳統的設計因素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重新進行定位和作更為深刻的表達。如生產與需求的關系已由單一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轉變?yōu)閺碗s的多樣化生產、個性化消費等。因此,設計師若仍以傳統的直覺和經驗方法進行陶瓷產品的設計,對設計對象和設計目標就難以做出快速、全面和準確的把握,容易造成設計上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在陶瓷產品設計陳舊、單一、觀念滯后的情況下,關注時尚與陶瓷產品設計對改變陶瓷產品設計的現狀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2 時尚與設計
所謂“時尚”,英文為fashion,經常被掛在現代人的嘴邊,頻繁出現在報刊媒體上。有關時尚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對“時尚”的解釋為“當時的風尚”。而對“風尚”的解釋為,“在一定時期中,社會上普遍流行的風氣和習慣”。由此我們可以推出歷史上不同的時期都有其各自的時尚文化,而各自的時尚文化又引領了不同的設計。
時尚在于探索、追求和創(chuàng)新,時尚總是呈現著最新的風格。而現在所謂的“時尚設計”指的是對一個整體的流行趨勢的把握:不光只是單純的衣服、鞋子、造型、攝影手法等,還包括流行產業(yè)、生活態(tài)度等整體的“概念”。于是,時下的“時尚”已經被定義為流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時尚對流行文化的影響。而正是這些觀念影響引導著大眾的日常消費,并用新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面對現代人對于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和追逐時尚的心態(tài),設計師應該將追求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作為時尚設計的目的。
時尚引領設計,設計創(chuàng)造時尚。從手工藝運動到功能主義,從實用功能到審美追求,設計緊跟時代潮流。人的需求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產品形態(tài)的發(fā)展也是沒有止境的,因此審美創(chuàng)造也沒有其極致和終點。人們不斷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和生活觀念,在更廣泛的領域里謀求生理和心理的滿足和刺激。大眾對潮流文化的熱衷,促進了新設計。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又引導了新需求,創(chuàng)造了新一輪的時尚。大眾對時尚的追捧正是設計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求變的動力所在,使設計成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流行文化。時尚——設計——新時尚,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日用陶瓷設計更應關注時尚的訊息,引領時尚的潮流。
3時尚對現代陶瓷產品設計的影響
時尚作為大眾的寵兒,建立在“新穎獨特”的價值需求上,這是大眾追求時尚的永恒消費動因。時尚的高頻率、快節(jié)奏的變向,要求現代陶瓷產品設計不斷創(chuàng)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各個方面體現出時尚的設計觀念和設計語言。
3.1 個性與獨創(chuàng)
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觀念的更新,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方式逐步取代了大眾的消費模式。
陶瓷產品不僅是實用品,而且是藝術品。近年來,由于日用陶瓷的使用功能日趨完美和大眾追求個性的生活理念,使人們在購買日用陶瓷產品時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設計新穎和有個性的產品上。藝術品日用化,日用品藝術化、個性化,已成為陶瓷產品發(fā)展的大趨勢。陶瓷產品能否迎合市場熱點,符合市場需求的個性化發(fā)展趨勢,已成為我國陶瓷經濟發(fā)展的關鍵。
獨創(chuàng)性原則實質上是突出個性化特征的原則。鮮明的個性,是設計的創(chuàng)意靈魂。試想,一套日用瓷多是單一化與概念化的大同小異,可想而知,它的記憶度有多少?更談不上出奇制勝。因此,要敢于思考,敢于別出心裁,敢于獨樹一幟,在產品設計中力求共性中突出個性,多一點獨創(chuàng)性、少一點一般性,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種個性化與獨創(chuàng)性表現在很多方面,產品外觀上的獨特、使用上的特殊、功能上的非一般等,其中任何一樣都能夠使一件產品稱為個性與獨創(chuàng)。
如今很多年輕人在消費購物上,崇尚“一見傾心”的思維,即很容易被消費品獨特的外觀樣式所吸引,對于新產品充滿好奇并樂于接受和嘗試新產品,而對于產品的實用性、質量及價格逐漸弱化。這就要求廠商在產品外觀設計這一方面必須下足功夫。設計師應充分發(fā) 揮主觀意識,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出個性鮮明、新穎奇特、極具時代感的作品。如圖1所示的茶具,這套茶具的外觀獨特,形式有特別之感。首先,它基本上不屬大生產的產品,有賴手工操作的靈活自由性方可成形,因此成本很高。圓臺型的壺體和杯體與三角和長方的塊狀結構斜向接插,托碟則是平置的方塊。就器形上的壺嘴出口而言,水流暢快與否還是一個問題,直接用杯子喝水也不能飲用干凈,看來杯中勺的作用可能除了攪拌外,還有舀干凈杯中茶水的功用,因此就實用性來看的確有所欠缺。將可塑性材料構成這獨特的形態(tài),再上釉燒制成形,也非易事。但是無論如何,設計者敢于探索和實踐的勇氣實屬難能可貴。而對于年輕購物者來說,此類設計很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并激發(fā)其購物欲望,先不論價格與實用性,光想到這么一套別具一格的茶具擺在房中所能達到的吸引人眼球的效果就有沖動將其占為己有。
3.2 情感與趣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審美層次在不斷提高,對精神生活追求已愈強烈,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加注重產品本身所帶來的精神層面上的享受,使用功能已不是設計唯一、首要的追求。對需求而言,審美、閑暇、娛樂等高情感化的時尚追求就成為了經濟新的增長點。人性的自然規(guī)律將人的需求從“生存權”向“享樂權”升華。因此,以人為中心、研究人的復雜感知,適應人的不斷擴張、不斷改變的需求成為首要研究的目標。
現代產品設計更接近藝術品,成為一種靈活多變的“感性組合”。尤其是對于現今的人們來說,日常生活中的產品不僅僅是工具,更是生活的伴侶?!扒楦谢?、情趣性”為主題的日用陶瓷設計,逐漸成為一種潮流。
近來非常風行的韓國創(chuàng)意產品就充滿了生動趣味。另類超前的設計風格、意想不到的絕佳創(chuàng)意、憨厚可愛的外型,無論擺放在室內的任何一個位置都能形成一道極有情趣的風景,從而贏得人們的喜愛(見圖2的鑰匙扣、圖3的鼠標夾)。在陶瓷產品的設計上,我們也可參照借鑒這些元素來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使陶瓷產品的領域進一步擴大。
在陶瓷產品中也有一些設計充斥著生動的想象力與豐富的情感內涵,它不僅僅是一套用具,在使用時更加入了人的參與從而使之富有情趣,使整套設計看起來趣味橫生。如圖4所示,這是一位芬蘭女設計師為阿拉比亞公司所做的設計。通過飲料罐、杯生動而滑稽的形象,成功地達到了設計者初始的設想,即將親切、融洽和幽默導入到陶瓷設計中。這組器物就像一群相互傾訴和對話的鳥兒,它們中有長者的嘮叨,也有晚輩的聆聽,還有不盡一致的矛盾和沖突,生動有趣的形象的確可以成為桌上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組器物既可成為日常用具,也能充當特殊場合中的特別用具,無論作何用途,其富含的人情與情趣都將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除外觀的情趣性之外,還包括產品本身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涵。圖5所示為一套十二星座禮品瓷,以十二星座符號作為設計靈感來源,根據十二個不同符號完成。各器具的外觀樣式與各符號的形式相結合,使二者完美融合。各器具所用色也是其相對應星座的“性格色”,以此增強其趣味性與吸引力。該套禮品瓷造型簡潔獨特,色彩亮麗明快,加上其本身的“星座效應”,使整套禮品具有強烈的時尚氣息?!靶亲幕睆膰鈧魅耄芸煸趪鴥缺荒贻p人接受并為之著迷,是中外文化融合的體現。
3.3 傳統與現代
傳統文化是在歷史進程中積累流傳下去,并在流傳中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文化積淀。人們今天的創(chuàng)造活動,明天就會積淀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形成新的文化遺產的同時,又以自己的歷史存在影響著未來的文明。像石器文化孕育了青銅文化,進而又催生出鐵器文化一樣。這種互為因果的漸進傳承,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客觀存在。
作為陶瓷這項古老的工藝來說,它本身就是一種很傳統的門類。在陶瓷設計中,傳統的元素在裝飾、器形上都被廣泛運用,它們中的很多工藝與款式直到現在,在近百年的時間里都一直堪稱經典。然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再一味地延用傳統而沒有改進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很快將被高速更新的市場所淘汰。因此在陶瓷產品設計中要把傳統與現代做到完美結合,既要保留傳統的文化底蘊,又不能陳舊老土落后于時代。
對傳統簡單的“復制”并不難,但尊重傳統并不意味著墨守陳規(guī),更不是盲目模仿。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聯系過去和現在的一種人文因素,在設計中我們需要考慮的還有未來的趨向。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不是單純的組合或相加,而是一種化合作用,應把傳統的符號、形制和材料系統地綜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的設計方法應用于陶瓷設計之中,產出新的東西,這才是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把起點放在傳統與現代的時空坐標上,建構現代與傳統的結合點,其實探究傳統與現代并不是為了區(qū)別新與舊、是與非,我們珍視歷史遺產是為了探索明天,創(chuàng)造未來。
在信息時代,世界各國的文化不斷地在傳承著、同化著,高科技在產品上的應用也使產品形式在發(fā)展中趨于統一的態(tài)勢,但是一個民族由于自然條件、文化習俗、技術條件的不同,在產品中總會出現一些特有的符號和組合方式,這就形成了在傳統的繼承上,可采用多種方式,即符號的借鑒、形制的延續(xù)和材料的運用。這些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在于如何取舍、如何綜合運用。通過對現有實例的研究,我們領悟到,只有在產品中把傳統的各要素作為一種系統的方法在現代設計中綜合地加以運用,并把握好尺度,才會使我們的設計既有傳統意識又富有時代精神,更具有創(chuàng)新的品質。
對于追求時尚的人們來說,除了個性與情趣以外,傳統雅致的產品同樣具有很大吸引力。這種吸引是精神上的陶冶,是對文化內涵的一種追求。它不是嚴肅古板抑或繁雜華麗,而是一種大方雅致又帶著古典的韻味。如圖6所示的瓷碗,簡單大方的器形,并點綴以中國傳統的“梅蘭竹菊”中的“菊”圖案,花面簡潔到位,使整套設計看來清新雅致。
早期英國飲茶之風盛行于宮廷貴族之中,因此英式陶瓷器皿的設計總體帶有明顯的英國貴族式的氣質特征,精巧別致、華麗優(yōu)雅。英式傳統器具的裝飾特色在于鑲金邊的杯沿及美麗的花卉水果圖案。英國器具的美,是一種難以抹殺的外在的美,不單單是華麗、漂亮,而是一種協調感極佳的美。英式器具的裝飾真實自然,一點也不矯情做作,甚至還流露出一股高貴優(yōu)雅的英式貴族氣質。圖7所示的現代陶瓷器具與英國傳統皇室風格相融合得莊重高貴。
另外,不少設計中都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或者民間傳統元素,將其巧妙地運用裝飾起來,不僅看起來賞心悅目,使用時更覺意蘊豐厚。
圖8所示為一套功夫茶具,設計總體以徽文化為背景,以宏村南湖一隅作為設計的靈感源泉。壺體以倒置的蓮蓬為實際元素,茶葉罐、公道杯和茶盞以壺體為原形提煉得來;茶水盂設計為南湖堤橋的一處風光,表面露水孔上加入蓮蓬浮雕裝飾,仿佛八月荷花退卻后的南湖,放置茶具的平面與入水孔以小橋分隔開,廢棄水和洗茶水可通過橋洞流入水盂,增添了茶具小橋流水的詩情畫意。該套設計迎合了現代人追求品位、標榜個性的消費理念,造型古典雅致又充滿意境,充分體現了功夫茶從容淡定的文化內涵。
圖9為一組陶瓷燈具,分別將中國徽州古建筑元素里的“門”、“椅”、“窗”和徽州名勝融入其中,具有獨特的民族、古典風情?!堕T》:陶瓷燈罩上繪有水墨風格的古徽州人家廳堂場景,配合木質“門”型框架,似推開門后呈現的一座悠遠的徽州古代民居?!兑巍罚耗举|框架以“美人靠”為“形”,燈罩上的圖案取自臨澗居一處 “花好月圓”的意趣,有坐賞風月飛花的意境?!洞啊罚捍巴庖煌麩o際的油菜花,遠處若隱若現的“月沼”一處的粉墻黛瓦,穿過一扇古窗,視線就游走在這濛濛的雨霧之中……
一套器具能給人如此美的意境與可細細品味的內涵,其吸引力的確無法抵擋。
4 結 束 語
設計師是大眾表達獨特個性、追求新奇、渴望超越等潛意識需求的發(fā)覺者,是時尚流行的創(chuàng)造者。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市場要求一切商品都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日用陶瓷設計要跟上時代就必須更新設計觀念,把握時尚的價值體系。
然而在此過程中還應該要注意到的是,過度追逐流行時尚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還可能導致產品設計走入誤區(qū),最終走到設計的反面。因此,設計師必須明確何時應該順應流行,何時應該造就時尚,何時應該逆流而行。
在設計中尤其要避免僅僅外觀獨特卻生產成本高、實用性很低的產品。要掌握時尚與設計、設計與生產、生產與市場的平衡點。
每個設計師都應該學會充分利用各種現代信息資源,靈活利用網絡快捷的通訊功能,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和材料,并把握好追求時尚的尺度,關注時尚的流行趨勢和消費市場的動態(tài),及時更新自己的設計觀念,做到讓設計有的放矢,通過對時尚動向以及對市場各方面的反饋信息進行組合重構,預支消費者的想象力,從而促進日用陶瓷設計的革新和發(fā)展,推動社會前行。
參考文獻
1 金曉磊.論時尚與現代日用陶瓷設計[J].景德鎮(zhèn)陶瓷,2004,14(1)
2 蔡付斌、王毅成.陶瓷產品個性化發(fā)展途徑分析[J].中國陶瓷工業(yè),2004,11(3)
3 李正安.陶瓷設計[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4 中國陶瓷信息資源網(http://www.ccis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