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指用玉石雕琢成的各種器物,也稱“玉雕”,為中國著名的特種工藝之一。新石器時代晚期即有玉制工具,許多玉器是從玉工具發(fā)展而來的,至殷商時代已大量制作禮儀用具和各種佩飾。玉器在中國的用途非常廣泛,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發(fā)揮過其他藝術品不能取代的作用。從玉器創(chuàng)始至成熟時期,其造型、紋飾及內涵無不與神靈和禮儀有關,甚至對玉料本身亦賦予許多人格化了的“德”的觀念,要求“君子比德于玉”,規(guī)定“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也是其長期發(fā)展、經久不衰的重要動力。
中國古代玉器經過漫長歲月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立的用玉體系和傳統(tǒng)。明代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玉器業(yè)空前發(fā)展,玉器的使用與收藏已相當普遍。清代以后,尤其是乾隆時期,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皇帝的崇尚,加上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了新疆地區(qū)的動亂,新疆玉料得以大量進入宮廷,解決了長期阻礙玉器發(fā)展的原料問題,宮廷玉器生產出現繁榮局面。乾隆時期宮廷也更重視古玉的收集。這一趨勢,一直持續(xù)到嘉慶時期。清后期,民間制玉業(yè)發(fā)展,玉器生產的重點自宮廷轉到民間。
臺北故宮現有玉器11763件,其中屬于南遷文物中的玉器為3894件,占到33%,其余67%是到臺灣后征集的。
多年來,臺北故宮重視玉器的征集,特別是充實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作品??偟目磥?,種類比較豐富,各時代也都有一些精品,如史前時期的鷹紋圭、人面紋圭及勾云形佩、商代的鳥紋佩、西周的玉龍鳳紋飾件、漢代的玉辟邪、唐玄宗玉冊、宋真宗玉冊、遼代的玉龍紋盤、元代的玉蓮瓣大盤、明代的三連環(huán)以及清代的翠玉白菜、乾隆時期的玉鳩杖首等。
明代有褐黃斑的青玉質“三連環(huán)”是一件極富深意的玉器:三環(huán)平疊時,形成一件圓璧,內圈雕象征天空的太陽、云彩、星斗,外圈雕象征大地的山嶺與海水,中圈則以龍紋代表人間君主。三個圓環(huán)也可像渾天儀般地做立體交叉狀。這是對天、地、人所謂“三才”者為一體的觀念的具象化。
清乾隆年的“玉鳩杖首”,分為三層,底層為一羊首,中層為一中空之C形,類似《西清古鑒》所載之“舞戚”,上層為一鳩鳥,口中含珠,鳥羽琢碾細膩,纖毫不茍,因此為乾隆皇帝所喜愛。在其“舞戚”部分及所附木座底,均細刻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之吟詠的御制詩。
“翠玉白菜”是19世紀用被稱為“云南綠玉”的玉料所制,工匠利用玉料原來的色澤分布設計成形。菜葉上一只較大的螽斯與一只較小的蝗蟲,都是繁殖力旺盛的昆蟲。整體設計蘊含了“清”“白”、多子多孫的內涵,正是父母對出嫁女兒的期盼。由于它屬永和宮中陳設,一般推估當是該宮主人瑾妃的嫁妝。這件作品與“肉形石”,都是人氣很旺的文物。
北京故宮藏有玉器28461件(不包括許多因附于其它器物而作為附件收藏的玉器),是世界上收藏中國古代玉器最精美、最全面的博物館,包括了中國各主要朝代玉器中的精品。這些玉器來源于清宮遺存及建院后的征集,其中清宮遺存數量最大,占到80%。因此,清代宮廷玉器除臺北故宮有一定數量收藏,以及有少量流出宮外,絕大多數宮廷玉器都收藏于北京故宮,論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制作之精,品質之優(yōu),在國內外博物館當為首位。
中國古代玉器發(fā)展大致劃分為史前時期、商周、春秋至南北朝、唐至明、清等幾個階段,北京故宮收藏有各階段的作品,數量大,品種多,且精品亦多。
目前發(fā)現的史前時期玉器,以東北,華東、華南、江漢地區(qū)、西部地區(qū)的玉器最為著名,北京故宮藏有上述各地區(qū)玉器的重要作品。紅山文化玉器有宮廷遺藏的玉獸頭玦、玉鷹,表明紅山文化玉器在清代已被發(fā)現、收藏。良渚文化玉器有大小玉琮數十件,還有玉璜、錐形器、獸面嵌飾,珠管等,多數都是宮廷收藏,一些作品帶有乾隆題詩。收藏的鷹攫人首佩、飛女佩、獸面紋圭,與臺北故宮收藏的人面圭、鷹紋圭都是學術界研究關注的重要玉器。北京故宮還藏有一批西部地區(qū)史前時期,包括齊家文化玉器在內的玉琮、圭、刀、璧、璜,應是收藏這類作品最多的博物館。
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發(fā)現的凌家灘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而早于良渚文化。凌家灘遺址出土了197件陶、玉、石器,北京故宮收藏了104件玉、石器,其中玉龜殼為龜背甲、龜腹甲組合,其間夾有飾紋玉版,玉板為長方形,一面刻有圖案,圖案為圓環(huán),向四面放射箭頭,表示的含義非常重要。還有玉匙、玉整體直立人、環(huán)套合璧、多孔玉璧、雙虎首玉璜等,玉匙與現代湯匙相似,加工精致,均為極其珍貴的文物,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
北京故宮藏有商代玉器近1000件,多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入藏,主要是殷墟玉器發(fā)現后的流散文物,玉戈,動物形佩,柄形器,斧鉞,種類樣式繁多,包括了這一時期玉器的主要門類。所藏片狀玉人,是已知商代玉器中僅有的數件作品之一。中心帶有通孔的玉牛、玉龍,屬立體造型玉器,這類作品在商代玉器中也是非常少見的。玉刻銘鳥形佩,為傳世刻銘精品之一,極為珍貴。其銘“”二字,可能是器物主人的名和官職。商代玉器中,此為首次見有刻文字者,所見字體與甲骨文、金文同。
春秋戰(zhàn)國玉器把玉器的制造使用及人們的追求推向新的高度,以玉料優(yōu)良、制造精致著稱。北京故宮收藏的這一時期玉器中,有一級文物近200件,這在單一年代玉器收藏中是非常罕見的,其中尤以安徽長豐楊公鄉(xiāng)戰(zhàn)國墓出土玉器為代表的考古發(fā)掘品及清宮舊藏古玉,是春秋戰(zhàn)國玉器的代表作品。所藏戰(zhàn)國玉燈,用上等白玉制成,燈盤飾云紋,燈柱有粗細變化,上端為玉蘭花蕾,底足飾柿蒂紋,精致至極,為存世孤品。寬14.2厘米、直徑11.5厘米的玉螭鳳云紋璧,新疆和田白玉制,璧兩面各飾勾云紋六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著陰線成形,璧孔內雕一螭龍,螭龍為獸身,獨角,身側似有翼,尾長且飾蠅紋。璧兩側各飾一鳳,小頭而長身,頭頂長翎卷出旋孔,長尾下垂,玉璧之間有鏤孔。這件玉璧是目前已知戰(zhàn)國玉璧中最為精致的作品。
北京故宮收藏漢代玉器的數量很大,且多有精品。漢代玉酒樽為清宮所存,玉色鮮活,通體文飾,毫無傷殘,目前這類作品傳世僅少量幾件,此即其一。漢魏動物型玉雕,在造型藝術上有巨大成就,作品雄壯、威武,是歷代玉器收藏者追逐的對象,但已知存世作品不過30件,北京故宮藏有漢代玉馬、玉羊、玉鳩及4件以上玉辟邪,多為清宮遺物。
唐代玉器的主要品種,北京故宮都有收藏。在已發(fā)現的唐代玉器中,玉杯的存世量極少,非常珍貴,收藏的唐代白玉人物紋舟型杯,形象生動,收藏的青玉單柄瓜棱杯,造型、花紋、工藝都具唐代玉器特點。收藏的唐代佩玉,以玉梳、玉飛天最為有名。唐代人重視梳具,玉梳便是其中珍品,其薄如紙,極易損壞,傳世較難,北京故宮所藏的作品為目前僅見。
宋以后,玉器大規(guī)模流行,隨葬玉器相對減少,目前考古發(fā)掘到宋、遼、金、元玉器數量不大,多數作品流傳于世。北京故宮收藏的這一時期玉器,是明清兩代皇家數百年的搜集,數量巨大,作品有器皿中的各類杯、盞、托、盤,仿古銅玉器,玉禮器,玉掛墜,玉嵌飾。除玉器庫房外,器皿紐柄、器物裝飾、匣蓋、如意、家具鑲嵌等大量使用,花樣層出不窮。收藏的雙鶴銜草玉飾件,是北宋末年玉雕最為精美的作品。收藏的宋代玉云紋獸吞耳簋式爐,樣式仿古,花紋時樣,內底有乾隆刻詩,極為珍貴,北京故宮是這一時期玉器的最大寶庫。
北京故宮所藏明代玉器近5000件,多屬清宮所存明代宮廷遺物,應是現存明代玉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主題作品為禮器、日用品、陳設品、仿古玉器。陸子剛是明晚期的治玉名家,形成字號品牌,明、清、民國甚至當代都制造了很多“子剛”款玉器,但子剛真品極難尋覓。北京故宮藏有較多數量的明代及清代所制的“子剛”款玉器。
北京故宮是清代宮廷玉器的主要收藏地,所收藏的宮廷玉器品類齊全,并包括了各品類中的精品,愛好者、研究者要想了解清代宮廷玉器的有關情況,必須了解北京故宮藏玉。
北京故宮所藏清宮玉器主要品種如下:
(1)典章用玉。有璽、冊、編磬、特磬、圭、璧、爵、太平有象、香亭、大型甪端、嵌玉寶座和屏風。
(2)宗教祭祀用玉。有佛像、觀音、羅漢、彌勒、佛缽、鈴、杵、五供、七珍和八寶等。
(3)陳設用玉。有大型玉山、大型玉翁、插屏、山子、大型彝尊、玉瓶、花插、奩盒、瓶盒爐、花熏、辟邪、鼎、爐、如意、懸鐘、懸磬、人物雕像和動物雕像。
(4)文具。有筆、硯、墨床、筆架、筆山、筆筒、水丞、硯滴、臂擱、鎮(zhèn)尺、印盒、筆洗、書鎮(zhèn)、象棋、圍棋和押手等。
(5)生活用具。有執(zhí)壺、杯、盤、碗、托杯、角杯、觥、椎胸、癢撓、杵臼、箸、香插和煙燭臺。
(6)佩飾。有仿古雞心佩、宜子宗佩、夔龍佩、龍鳳佩、蚩尤環(huán)、鹿盧環(huán)、成組掛佩、十二辰佩墜、月令牌組佩、夔龍頂方牌子、齋戒牌、扳指、玉鎖、翎管、花囊、香囊、雜佩、發(fā)簪、扁方、手鐲、帶飾、人獸小墜和其他造型獨特的佩件。
(7)仿古玉。有方觚、籃簋、鼎、甗、豆、鈁壺、碧玉大斧、仿新石器時代圭、瑁、仿古玉人、 玉尺、仿宋明玉杯、仿古配玉和仿古玉獸。
(8)仿痕都斯坦玉器皿、刀靶、鏡靶。
北京故宮所藏清宮玉器還有以下特點:
(1)北京故宮藏有清代歷朝玉器,雍正以后各時期的制造年款玉器。
(2)北京故宮藏有系統(tǒng)的清代玉冊及寶璽。清代帝后璽印除個別流失,整體上仍藏于北京故宮。北京故宮藏有玉冊數百函,是現存清宮玉冊的主體。
(3)清代宮廷的大型用玉,主要藏于北京故宮。有大玉山、玉組磬、大玉翁、大玉瓶、玉屏風等。有些大型玉器是世所罕見的?!按笥碇嗡庇裆?,立體圓雕,依玉料之形琢制成氣勢雄偉高大的玉山。據清宮檔案記載,此山玉料原重10700斤,是于冬季在道路上潑水結冰,用數百匹馬拉、近千人推,經3年時間才從新疆密勒塔山運到北京。畫匠設計了正面、兩側三張畫樣,先做蠟形,因怕熔火又改做木樣,一并經水路運往揚州琢制。成器后,又經水路運回紫禁城。造辦處玉匠朱永泰等鐫字后,置于樂壽堂,前后共用10年時間。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玉雕藝術品,它凝聚了數千人的血汗和智慧,是一件不朽的杰作。還有“南山積翠”玉山,也是制成后即安放于外東路樂壽堂內,至今未移動過;另外還有“會昌九老”“秋山行旅”兩件玉山,重量亦為數千斤。以上4件大玉山,皆為乾隆時期制造。
北京故宮藏有多組宮廷使用的玉特磬、玉編磬。編磬一組16面,是演奏清宮雅樂的重要樂器;特磬一組12面,按月使用,每月用一面。清代宮廷的玉磬較明代以前的作品體積大,音量充沛。這些特磬和編磬,所用玉料較好,而且較大,不能有柳裂,否則會影響磬的音色。宮廷需要玉磬多,清廷便派專員赴新疆采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問鄒景德……挑得玉磬料有了無有。欽此。隨據鄒景德說銀庫內之玉,足做編磬者有,但顏色玉情不或一,又兼具有柳道石性,俱使不得等語。回奏。奉旨:著傳與額附福,將從前跟德魁去過之人派往葉兒羌辦玉磬料。欽此?!庇纱丝梢娭圃斓牟灰住G鍖m檔案多有制造大玉甕的記載,少量散失,北京故宮尚藏有多個玉甕,最大者為樂壽堂所擺放云龍甕。
(4)清代宮廷器皿是宮廷玉器的精品,不少博物館也有收藏,但北京故宮則不僅精品更多,且種類很廣,樣式齊全。例如白玉桐陰仕女圖就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用一塊玉子,就其天然形體琢成的。底有乾隆御制詩一首并序。序中敘述,這是一塊做玉碗取坯后剩下的廢材,取其玉質溫潤,在造辦處當差的蘇州玉匠利用廢材,精心設計制造的一個玉山子。在中間琢成一個洞門,四扇屏門,中間半掩,門外一人拈花,門內一人捧盒,內外相望。用玉子表面赭色的皮部做桐、蕉、山石,用潔白部分做石桌、石凳,是一件巧作的精品。
臺北故宮出版《故宮古玉圖錄》(1982年)、《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1992年)、《故宮環(huán)形玉器特展圖錄》(1995年)、《群玉別藏》(1995年)。
北京故宮出版了《故宮藏玉》(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中下)》(上、中,周南泉主編;下,張廣文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
(摘自鄭欣淼著《天府永藏》 紫禁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