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愛娟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對于教學工作的質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使課堂發(fā)揮更高的效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們探討的課題。盡管各種新型的、行之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但其中也存在著諸多弊端。
一、“畫蛇添足”的教學
語文書上的每篇課文基本上都有生字、新詞、多音字。一些教師常常喜歡不厭其煩地向學生提供有關生字、新詞的形近字、多音字,在這些信息中,不可能每個新字生詞、多音字都注意到,這樣不僅達不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還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超負荷接受信息,也妨礙了教學的進程,得不嘗失。
二、“滿堂灌”教學
絕大部分學生大多數(shù)處于聽的狀態(tài),很少有自動學習和表達的機會。有的教師只顧自己喋喋不休地講,有時也讓學生回答問題,但是只要個別學習優(yōu)良的學生說出了正確答案,他就立即轉入新的內容,不管其他學生是否清楚,是否接受和消化。這種教學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只是聽了教師和個別學生的“一言堂”,他們自始而終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這種教學形式使得教師的教學缺乏應有的針對性,學生囫圇吞棗式的接受使課堂效率大為降低。
三、“題海戰(zhàn)”教學
“題海戰(zhàn)”的最大弊病在于機械重復的練習。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語文教師往往以最快的時間講完課文,而留下大量的時間用于課文設計的題型訓練上。這些題型使教師忙碌,學生緊張,看上去似乎效果不錯。其實不然,大量題型的訓練因其“臨時性”并不能被學生牢固掌握。事實證明,教師提供信息少并不能用量題彌補。
綜上所述的三點,只是注重教學知識點的落實,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緊湊,以及教學活動量的增加,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tài)和教學氣氛,結果是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心煩,得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趣
講中引趣,主要在講解某個知識點時,多引用些趣味性強而又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例子,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教學意境。如我給學生講什么是比喻,先講清比喻的定義,然后舉例,如《哇哈哈》中的歌詞:“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這首歌優(yōu)美動聽,且這個例子形象,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紛紛自找、自唱,教學氣氛也馬上活躍起來。
二、創(chuàng)設機遇,做好“問”文章
在教學中,問的內容太淺或太深,都會使學生生厭、煩、惱。一篇獨立的課文作為一個點,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點的基礎上,以點帶面,使學生了解課文的語言、構思、風格等,然后注重深度的開發(fā),強化知識的轉移和遷移,達到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智力的目的,使學生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創(chuàng)造條件,升華“講”與“練”
在課堂教學中,“講”和“練”都是讓學生接受有效信息的手段,而手段的使用必須為實現(xiàn)目的而服務。講而不練則空,練而少講則淺,講練的結合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可讓學生及時對已學過的知識加深印象,還可開拓學生的智力,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習題上的有趣,題型上的新穎,一般為學生喜愛樂做的“公事”。如“成語接龍”、“對詩”、“猜謎語”、“填歌詞”等,學生都樂意去做、去練。
四、“實驗”教學
實驗活動,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在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多變的實驗方法,巧妙地安排新異有趣的實驗,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創(chuàng)設寓教于樂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動力,主動探索。學生被這一新奇的現(xiàn)象吸引住,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啟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授與學生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它作為實施情感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應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勵學生的興趣,把趣味引進課堂,變苦學為樂學,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自己要學,達到師親生愛,以趣促才的理想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