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足鳳 梁亞茹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以下簡稱《杜》)是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名篇,也是“三言”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所反映的時代內(nèi)容,所表現(xiàn)的深邃思想,所采用的藝術手法,都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它所塑造的杜十娘,一直是現(xiàn)當代文學評論界贊美的對象。這篇小說也被認為是最能表現(xiàn)馮夢龍進步思想的典型作品。幾乎所有的文學史和其他論著都對此予以充分肯定?!啊?為馮夢龍文學主張的核心。……對‘情的張揚,對‘情欲的肯定,將人的感情、人格尊嚴放在首位,謳歌個性解放,成為許多短篇話本小說共同的主題?!瓕€性解放的謳歌,首推《杜》?!T夢龍對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叛逆,在婦女問題上有著極為鮮明的體現(xiàn)?!薄斑@個愛情悲劇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寫出了一個下層妓女的合理的美好的人生追求,在這一追求中塑造了一個崇高的美的靈魂,同時以一種深沉的悲悼和義憤,表現(xiàn)了這個美好靈魂和美的人生追求的毀滅”。 如上論述隨處可見。
文學作品的主題,尤其是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者的思想觀念,是很難有一個絕對統(tǒng)一的答案的。上述對馮夢龍思想觀念等的分析評論,固然有其道理。但換個角度來看,應該能得出一些不同的結論。筆者以為,馮夢龍編寫這篇小說的本意和表現(xiàn)的思想觀念,以及它在客觀上體現(xiàn)的警示效果,主要并不在于贊美杜十娘對真摯的愛的追求,對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和對束縛女性封建禮教的批判,而在于對傳統(tǒng)儒教觀的維護。作者試圖展示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杜十娘的悲劇正是她所追求的愛情違背了傳統(tǒng)的儒教價值觀的必然結果。
我們可以從《杜》對《負情儂傳》的改寫和《三言》中與其他的描寫妓女愛情的故事(如《玉堂春落難逢夫》、《趙春兒重旺曹家莊》等)的對比中,能看出作者的這一保守觀點。
《杜》的故事來源于明人宋懋澄編的《九龠集》中的《負情儂傳》。《杜》對《負情儂傳》作了多方面的改變:1.主角的調(diào)換?!敦撉閮z傳》主要寫李生如何負情,把李作為主要人物,列為作者批判和揭露的對象。而在馮文中杜十娘成為主要人物,主要寫她如何策劃脫籍,如何打算與李生浮居。2.情節(jié)上的改變。宋文中杜十娘是因“交益歡”而“誓以身歸李生”,并不是開始就有從良之志;而馮文中是早就有了從良的打算,一直在物色從良的對象。3.對百寶箱設置的改變。宋文中百寶箱是姐妹們臨別時所贈;而馮文中則改成了百寶箱是杜十娘秘密積存的私財,體現(xiàn)了她的心機。
主角和情節(jié)設置的改變導致了作品主題的轉移。馮文把杜十娘作為主角,百寶箱作為主要道具,都是為突出杜十娘的特點而作的精心改動。在情節(jié)上,馮文塑造了一個富有心機的杜十娘,她爭取自由幸福生活的舉動都是在計劃中有步驟地進行:在長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在貪得無厭的鴇母身邊,點滴積攢起一筆驚人的財富,并事先寄存在信得過的姐妹那里,成功防范了鴇母。她“久有從良之志”,不過一直在選擇合適的對象。當她經(jīng)過長期觀察,覺得李甲忠厚至誠,可托終生時,才“甚有心向他”。所以“杜十娘愛上李甲,并決心克服重重困難要嫁給李甲,并不是簡單地出于一種愛情,而是為了跳出火坑,擺脫被剝削、被壓迫、被侮辱的悲慘境地,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 。當杜十娘脫籍與李甲開始新生活的時候,她也并沒有立即對李甲全拋一片心,而是有所保留。她始終對百寶箱不吐一詞,到了“李公子囊中并無分文余?!睍r,杜十娘也只是說:“郎君勿憂,眾姊妹合贈,必有所濟?!泵孛苣贸銎渲幸恍〔糠忠詰敃r之需,并未直言百寶箱的價值與來歷。
《趙春兒重旺曹家莊》(《警世通言》三十一卷)與《杜》有部分相同的情節(jié):趙春兒和杜十娘都有萬貫私財而藏而不露,但是兩者的動機不同。趙春兒是為了幫助丈夫曹可成改掉濫交損友、散漫使錢的惡習,讓他體驗一下窮日子的艱難,改過自新。當丈夫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過錯,顯出浪子回頭跡象想去買官時,趙春兒也沒有立即說出實情,目的是要丈夫做到“真?zhèn)€收心務實”。而杜十娘則不然,文中多次提到她不言箱中有何物。她要達到的目的,小說中借李甲之口點明:“若不遇恩卿, 我李甲流落他鄉(xiāng),死無葬身之地矣!此情此德,白頭不敢忘也?!睂嶋H上,她試圖以金錢為工具,通過幫助李甲,來牽制并使李甲依附于她,輾轉實現(xiàn)自己的生活理想,提升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上的地位。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杜十娘一改女性卑微與順從的舊模樣,從被動的受寵、受關注,轉變?yōu)橄胍揽控敻坏牧α繉崿F(xiàn)人生價值的自主自強,試圖利用金錢贏得男性的認可并在男權社會爭得一席之地,這未嘗不是女性爭取自身解放的途徑之一。然而馮夢龍向讀者表明,這是行不通的。當李甲以千金易十娘時,百寶箱對她來說已失去控制李甲的作用和意義了,“沉江”也不過是她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梢哉f她的心機和聰明,她的過于獨立,正是造成她追求幸福生活失敗的原因。
《警世通言》中還有一名作《玉堂春落難逢夫》(二十四卷),講公子王景隆在京城為名妓玉堂春耗盡錢財,淪為乞丐,后在玉堂春的幫扶之下,發(fā)憤讀書取得功名,并娶玉堂春為妾。此故事前半部情節(jié)與《杜》基本相似,而結局卻截然不同:作者給女主人公安排了一個大團圓結局,并非如杜十娘般以悲劇收場。
應該說,這兩個故事不同的結局都體現(xiàn)了作者的認同:《杜》從反面強化、《玉》從正面肯定了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價值觀。李甲和王景隆都是宦門子弟,他們的地位出身,決定了必然要以追求功名富貴為前途。這就決定了兩人不會因與地位相差懸殊的杜、蘇的交往纏綿而放棄前程?!霸谝晕墓僦茷橹饕卣鞯膫鹘y(tǒng)中國社會里,通過讀書求取功名,獲得官職與前程,乃是隋唐科舉制度建立以來,中國文人共同追求的目標。……在文人與妓女的愛情為主題的作品中,往往遵循著這樣的敘事模式展開敘述:公子沉溺妓院,耗光錢財而淪落絕境,妓女助之,然而其目的卻是勸其浪子回頭,復歸追求功名之正道。前面安排公子落難陷入絕境,是為了讓他從貪戀煙花所面對的后果中醒悟過來,從而為后面的‘浪子回頭提供前提條件,可算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情節(jié)敘述。然而,落難的敘述是為了引導公子回到發(fā)憤攻書,實現(xiàn)功名的傳統(tǒng)正道上來。” 所以“當一個妓女的行為選擇與文人的價值實現(xiàn)并行不悖的時候,故事對妓女命運的處理,就會相對的來得好;相反,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妓女的命運結局就會來得相當糟糕?!?/p>
儒家強調(diào)“志于道”,科舉制自產(chǎn)生以來,既是統(tǒng)治階級籠絡知識分子的誘餌,又是束縛其精神的枷鎖。在封建社會,科舉是儒家“志于道”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途徑,是文人立身揚名之正道。馮夢龍對此是絕對認同的。玉堂春幫助公子王景隆回到科舉正途,榮登金榜謀得高官,這一行為在當時是受到贊揚和肯定的,所以作者最終讓她在身陷牢獄時,巧遇王景隆使冤案昭雪,最終與昔日情人終成眷屬。而杜十娘在李甲千金散盡后,并未勸他用意攻書謀取功名,而是謀求“與郎君于蘇杭勝地,權作浮居?!睂Π賹毾渲薪疸y珠寶用途的計劃,也不似趙春兒那樣用來助夫謀官,而是“即他日浮寓吳越間,亦可稍佐吾夫妻山水之費矣”。畢竟,“功名是大事,婊子是末節(jié),哪里有為婊子而不去求功名之理”。(《玉》)杜十娘叫李甲全然不以科舉為意,她要李甲做的選擇背離了當時社會對文人的期待,自然為社會和作者所不容。所以作者不肯給杜十娘安排一個與玉堂春一樣的“正果”,“抱持寶匣,向江心一跳”是他加給杜十娘的必然選擇。
那么,為什么作者在表面的贊美之下,其實質卻是堅持傳統(tǒng)的儒教觀呢?這主要應是作者所受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同時又受所處時代復雜矛盾的思潮影響之故。
理學在宋朝就已形成系統(tǒng)的思想體系,但真正作為統(tǒng)治思想而影響社會思潮,成為日常生活倫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明朝。明朝最終確立了程朱理學的官家哲學和治國綱領地位,再加上科舉考試以程朱理學為準繩,使之影響到學校教育和每一個士人的生活和理想。但到了馮夢龍所處的晚明時代,各種與程朱理學不相融洽甚而針鋒相對的思潮也紛紛出世,有的甚至大行其道。心學于南宋已初露端倪,鵝湖之會后與理學成“千古不可合之異”(王陽明語)。及至明初宋濂倡導識心、明心,陳獻章直接將“仁”解釋為“心”;王陽明則由程朱理學出發(fā)而最終從內(nèi)部顛覆了理學的根本,提出“心即理”“致良知”,要求人們加強自身修養(yǎng),自覺履行道德規(guī)范,反對程朱理學的束縛。泰州學派在對陽明心學的繼承中對“天理”“良知”做了新的解讀,成為明中期以來新崛起的市民階層的思想代表。李贄的“童心說”——破除“天理之公”而張揚個體的自立,以其潛在的欲望放縱奔逸的可能性成為明后期文學中主要表現(xiàn)的思想。他公開以“異端”自居,不遺余力地猛烈抨擊、反對 “假道學”,倡導“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童心即“真心”。馮夢龍深受王陽明、李贄為代表的進步思想的影響,“三言”的作品中對這些思想時有體現(xiàn),如“富貴要仁”,“義利統(tǒng)一”的道德觀等。
但是,這并不能說馮夢龍的思想已經(jīng)徹底背離了傳統(tǒng)儒教觀,更不能說“三言”的所有篇章全都表現(xiàn)出某種進步思想。馮接受王、李的思想是有時間性和階段性的,而接受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yún)s是終生的。他自幼以讀書仕進為目標。但不幸的是,考到五十七歲也未中舉。后終成為一貢生,雖不屬科舉正途出身,倒也做了一任訓導和知縣,讓他經(jīng)科舉入仕的抱負多少得到一點安慰。他熱衷于治經(jīng),寫成了《麟經(jīng)指月》、《春秋衡庫》、《四書指月》等經(jīng)學著作。他從未放棄科考夢,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表現(xiàn),如《老門生三世報恩》中,寫鮮于通八歲舉神童,十一歲中秀才,后鄉(xiāng)試屢試不中,而終于五十七歲時中舉,然后中進士。鮮于通的成功,特別是那五十七歲高中的設計,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作者自己??梢?傳統(tǒng)儒教觀對他的影響之深。因此,他在《杜》等小說中時而表現(xiàn)出此等思想,就可以理解了。我們從《杜》中讀出的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往往產(chǎn)生于今人的視角和觀念,未必能夠、也不應當強加在作者本意之上。這是時代的局限,對他在通俗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并無影響。
參考文獻:
[1]繆觶禾.馮夢龍與三言[M].遼寧出版社,1992.
[2]周先慎.明清小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馮夢龍.智囊全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4]馮夢龍.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周建渝.傳統(tǒng)文學的現(xiàn)代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6]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艷情小說文化研究[M].齊魯書社,2005.
[7]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胡足鳳(1980—),女,江西吉安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 工作單位: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