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在日常教學中,有一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老師去關注和反思,那就是有些教師學術水平很高,但在上課時過于嚴肅,不茍言笑,自視甚高,盛氣凌人,而不受學生歡迎,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對該學科反感。相反,有的教師盡管其授課能力、學術水平不是很高,但師生關系融洽,深受學生愛戴,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教學成績很好,仔細分析原因,那是因為他有較強的親和力。親其師,則信其道。親和力是教師在身教、言教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讓學生感受到的親切感和信賴感。具有親和力的教師,能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敢于接近、樂于親近的感覺;具有親和力的教師,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具有親和力的教師,師生關系融洽、和諧,教學效率自然會有明顯的提高。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增強自己的親和力,提高自己的“人氣指數(shù)”,建立師生情感上的和諧,使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喜歡與教師合作。以下便是筆者的切身體會。
一、要有愛心,有高尚的情操,使學生從心底產(chǎn)生對教師的敬佩之情
親和力的形成取決于教師的愛心,教師的親和力本質(zhì)上是一種愛的情感,只有發(fā)自肺腑地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關心學生。教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教師的愛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得到教師的愛和尊重,自然而然地會激發(fā)出對教師的愛,反饋回去,形成愛的雙向交流。心理學上稱之為“動情效應”。這種效應讓學生自覺尊重教師的勞動,希望與教師合作,努力追求品德修養(yǎng)、知識素質(zhì)和人文精神的全面發(fā)展。富有親和力的教師總是把學生看作平等的朋友和教育活動的合作者,尊重他們的人格,欣賞他們的天真,寬容他們的錯誤,傾聽他們的意見,努力構(gòu)建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如果有很強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可以贏得學生的心。
二、上課要有激情,以感染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互動
作為一名教師,其特殊的職業(yè)決定了我們在工作中要充滿激情和熱情,這樣學生才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共振,進入情緒高漲狀態(tài)。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被動學變?yōu)橐獙W、樂學。學生喜歡教師的課,心理上自然也會與教師有親近感。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上課死氣沉沉,平鋪直敘,甚至和學生橫眉冷對,學生又怎能提起興趣?又如何提高教學質(zhì)量?我想這就是師生的“情感互動”吧。
三、要關心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強調(diào)師生主體地位的平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真心去關心學生,并非要拿出多少錢去救助學生,也沒必要送一點小恩小惠給學生,以籠絡學生感情,而更多的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所以只需平時多給學生一些微笑、贊揚、鼓勵。若教師總是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冷面孔,一味地繃著臉,學生很可能感到教師極難溝通,而有意識地疏遠、回避教師,久而久之就會對其所教學科產(chǎn)生厭煩,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不高,這樣的教育就很難奏效。所以在教育中,沒有微笑就沒有親和力。微笑不僅要表現(xiàn)在生活中,還要表現(xiàn)在教學中。微笑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感召作用,能表現(xiàn)教師的友好態(tài)度,縮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而鼓勵會讓學生認識到教師給予的高期望值,從而提高對自己的定位。鼓勵會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心理安全,不然,學生會由于害怕被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而隱藏真實思維和情感體驗。得不到鼓勵的學生會弱化學習的信心,產(chǎn)生自卑感,構(gòu)筑起心理防線,甚至壓抑、封閉自己的情感,教師的親和力也就無從談起。
四、要增強教師的活力,保持一顆年輕的心,真正融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
由于教師與學生的年齡和經(jīng)歷不同,他們在思想、認識和觀念上會有一定的差距。富有親和力的教師總是擁有一顆“年輕的心”,始終保持著“青春的活力”,讓學生們與老師在一起時,感覺不到年齡上的差距,愿意與老師在一起,愿意與老師說心里話,愿意與老師交朋友。老師真正走近學生的心靈,明白他們需要什么,喜歡什么,使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等盡可能與學生保持一致。這樣自然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易于被學生認同和接受。此時學生就感受到教師是可親可敬的,進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師的教誨。
五、應調(diào)動學生參與教學探索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強調(diào)獲取新知的體驗,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了新知,學習興趣必將大增。學生的成長需要學生自身的體驗,只有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獲得。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理論性強、時代感強的課程,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學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機會和條件,多用探究式、研究式學習方式教學,讓學生自己用腦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讓學生體驗著吮吸知識的快樂、參與的愉悅、創(chuàng)造的美妙,實現(xiàn)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情感的高度融合。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和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六、要縮小時空距離,以符合學生的需要
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編寫者在反映時代最新知識和最新信息、反映學生思想認識和心理特點等方面做了相當大的努力。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教材上的知識以及所引用的材料,畢竟在時間和空間上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似乎上得了書的人和事總是那樣典型和完美,有時學生難免會半信半疑,從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在情感上的認同。中學生對風云變幻的國內(nèi)外形勢卻情有獨鐘,這就要求教師,密切關注改革開放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抓住師生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認識,這樣,教學就有了讓學生樂于接受的切入點。
親和力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是教師教學才能的基礎和補充。一個教師親和力強弱,是教育教學藝術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增強教師和教學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它是保證教學成功的基礎。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親和力,才能使自己成為學生信賴、敬佩的良師益友,才能使教育教學取得更大成功。可以說,不斷增強親和力,是一名教師提升自身素質(zhì)的一個努力方向。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