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月
《語文新課程標準》7—9年級閱讀部分對于文言文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睂τ诠旁娢拈喿x的評價要求是:“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課程標準和新實驗教材以及考試對文言文策略的一些變化,本身就體現(xiàn)了社會對文言文基礎教學的關注。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古詩文的教學。筆者在平時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知識的積累。
一、積累語言素材
教材中的古詩文,堪稱精品,大多布局嚴謹、行文簡潔、氣韻生動、文采斐然。多讀這樣的作品,確實會使人受益匪淺,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十分有利。
初讀課文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出句中的停頓,句子的節(jié)奏要把握好。反復朗讀,培養(yǎng)語感;通過熟讀、背誦、記憶,積累語言;同時引導學生鑒賞體驗古詩文所描寫的意境,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
古詩文積累,不單純是為了中考,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民族精神的延續(xù)。通過“誦讀、記憶”的方法,讓學生背誦古典名篇,引領他們把無意識記憶轉變?yōu)橛幸庾R文化儲備,使他們腹有詩書,在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中成長。
二、積累詞語
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古漢語常用字絕大多數(shù)仍然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而且還保持著相當強大的生命力。另外現(xiàn)代漢語要發(fā)展,就需要繼續(xù)從古代漢語中去提取養(yǎng)料,吸納其中仍然鮮活的因子。所以在古詩文教學中,“詞匯”的積累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我們學習、理解文言文必須跨越的門檻。
1.一詞多義:單音多義是古漢語實詞的特點。如“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的“顧”指拜訪,“顧野有麥場”的“顧”,本義是“回頭看”,但這里指“往旁邊看”。一個多義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意思是不同的。理解、掌握多義詞的繁多義項,可通過歸納整理、分析義項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來進行。
2.古今異義:所謂“古今異義”,就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中書寫相同的詞語之間的意思不同的現(xiàn)象。這其中包括: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轉移、詞義弱化、詞義強化、感情色彩變化、名稱說法的演變等。對于初中的學生,沒有必要告訴他們這些概念性的東西,只要求他們學習文言文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如《唐雎不辱使命》中“長跪而謝之”,句中的“謝”解作“道歉” 與現(xiàn)代漢語“感謝”“凋落” 完全不同;《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解作“妻子和兒女”,現(xiàn)代漢語“妻子”的意思是指男人的配偶;《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短淺;而現(xiàn)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引導學生積累這些詞語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通假字:“通”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字的通假就是兩個字的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的意思。本字和借字必須是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字一定要按本字的意義去理解,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便要還家”的“要”通“邀”,“被堅執(zhí)銳”的“被”通“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的“闕”通“缺”。注意積累學習通假字,有助于我們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4.成語、警句:成語在古今漢語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文言文中的一些詞語現(xiàn)在作為成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被廣泛應用,注意積累這些詞語更有利于豐富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童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中的“明察秋毫”?!墩撜Z》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孫權勸學》中“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題破山寺后禪院》“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中的“曲徑通幽”等,這些現(xiàn)在都還有很廣泛的應用。
三、積累語言現(xiàn)象
《新課程標準》雖然不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但在反復誦讀,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對文中簡單重點語句的翻譯也是有必要的。這就需要了解文言文中一些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如:文言文簡潔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所以對于省略句要補出省略的成分;文言中無量詞,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要譯出量詞;文言文中多是單音節(jié)詞,用加字法把單音節(jié)詞譯成雙音節(jié)詞;古詩文中一些句子的語序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譯時要做適當調整,如:《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這些語言現(xiàn)象進行積累。
文言文記載了中華古國幾千年燦爛的文明。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傳承下來,文言文功不可沒。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時代的需要,我們沒有理由拋棄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中學時期學習文言文,正是許多中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起點,這將為他們以后進一步認識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并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學語文教學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提高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使命,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興趣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積累文言知識,以便更好地從文言文中汲取養(yǎng)分,真正做到“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