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富祥
自由的非洲象
在東非有一個世界著名的自然野生動物園,它橫跨兩個國家,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一個名叫“馬賽馬拉”,另一個叫作“賽倫蓋地”。這兩個名字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它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中。
雖然說這里是“園”,但和我們印象中野生散養(yǎng)的那種動物園可不是一個概念。這里沒有高墻,人和動物之間沒有阻隔,人走進去隨時可能與動物面對面,而且很可能是零距離接觸。
我來這里是為拍攝野生動物的,尤其對大象感興趣,因為非洲大象是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非洲大象同亞洲大象相比,身大體重,看起來更威猛。
走進野生動物園要開相當長的一段車程,穿過若干個集市和鄉(xiāng)村,離喧囂的城市越來越遠。人在車上顛簸得倍感疲倦,昏昏欲睡??僧敱犻_眼睛時,眼前已經(jīng)是另一番景象了:天空鳥兒飛翔,耳畔啄木鳥掄鎬聲響,車前車后盡是你夢寐想見到的那些自由的生靈——這里是野生動物園的腹地了。
站在這里可以遠眺非洲的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我們通常知道動物們的大遷徙,而這里生存著不參加遷徙的動物們,非洲象群就是這樣的。
一般動物都有天敵,惟獨非洲象群沒有天敵。如果說有的話,可能就是人了。目前非洲象屬于瀕危物種,被列入保護和禁止獵殺之內(nèi),人的行為被控制住了,所以在這里的每個動物園里都有它們的身影。
非洲的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也有哺乳動物中的“壽星”之稱,平均壽命在60-70歲之間。成年非洲象無論雌雄都長著彎彎的象牙,長長的象鼻是用來彼此間交流和干活的工具,被人們稱為第五條腿。我們經(jīng)??梢钥吹?大象偶爾累了,也會把鼻子盤起來架在象牙上,好像是休息一會兒的意思。
大象屬于典型的群居動物,群體意識很強,而且彼此非常寬厚。據(jù)說,如果有的大象年老體衰,失去自主生活能力,它在象群里還可以生存,象群還能容得下它。而在其它的動物群體里,老弱病殘的個體可能就要被排擠出群體之外了。
大象喜歡生活在森林、草原以及干旱的叢林。它們喜歡吃青草、樹葉、灌木和樹根,最喜歡吃的是多汁的樹枝。它們還喜歡攝取食鹽,而在開闊的非洲草原上,食鹽只能到白蟻堆里去找。大象找食鹽的方式也很有意思:象群散開,每只象都在低著頭,悠閑地找尋白蟻堆,然后用龐大的腳掌踢松土堆,再用長長的鼻子送入口里,吸取里面的鹽份。
象群一般由一只老雌象為頭象,小的雌象會始終生活在象群之中,直到老死。而到了青春期,雄象就要與象群分開生活。大象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jié),它們的孕期一般在18-20個月。在所有哺乳動物中,孕期是最長的。
小象一落地,就有1米高,100千克重。在自然界里,象的繁殖率比較低,大約要相隔5~6年的時間才生育一次。非洲大象出生以后,哺乳期大約為兩年的時間,新出生的小象到了三歲時才斷奶。小象們十分頑皮可愛,不時地在隊伍的前后忽閃著耳朵跑來跑去,用它們那發(fā)育還不成熟的象鼻撿拾干枯的樹枝,在空中舞弄著,就像我們身邊的孩子在擺弄玩具一樣,這也許就是它們可用來玩耍的玩具了。象長到24~26歲時才停止長個,其壽命可達60歲,有的可活到100歲的高齡。
長到12~15歲時,才是它們“婚配”的年齡。一頭非洲雄性大象長到15歲左右的時候,身長就超過了8米,身高達到4米上下,體重達到7~8噸,即1.4萬~1.6萬斤。雄性的發(fā)情期比較明顯,到時候,他的眼睛部分分泌物就會增多,腿上會有尿不斷地滴下。這時雄象的攻擊性最強,你可千萬別招惹它。
非洲大象喜歡群居,一般是20~30頭為一群,多者可達百頭。這些大象生活在一起,活動有一定的范圍,有一定的路線,不會亂跑亂走。活動的時候,為了保護幼象,它們排成長長的大隊,成年的雄象走在前頭,任領隊;幼象走在中間;成年的母象走在隊伍的后頭。
象群喜歡清晨和傍晚覓食。每天的清晨,你會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場面:在遠遠的草原深處,突然滾滾黃塵四起,就像天空翻滾的濃云,伴隨著沉悶的轟鳴聲音,貼著地面由遠至近。有經(jīng)驗的人雖然看不清楚,但知道,這樣弘大的出場陣勢一定是象群了,也只有象群才會有如此的聲勢。
它們會來至乞力馬扎羅山腳下的灌木叢或是其它的密林深處,清晨它們首先要找尋就是有水的地方。所以它們的步履是急促的,隊伍是緊湊的,像是急行的野戰(zhàn)軍。一路上風塵仆仆、塵土飛揚,十分的壯觀。
它們簇擁著奔向路邊大水坑,之后拼命地爭搶著喝水,在水坑里打著滾地玩耍。非洲象身上長著敏感的毛發(fā),如果上面有蚊蟲叮咬或長了寄生蟲,會很不舒服。那些小生物使它們每隔幾個小時就要洗澡,或經(jīng)常要用長長的鼻子揚起塵土撒在身上驅(qū)趕蚊蟲,再把厚厚的泥巴糊在身上解癢。
喝飽玩夠了的象群家族集合出發(fā),又去找尋可口的食物。傍晚時,吃飽喝足了的象群隊伍就會懶懶散散,它們走起路來異常的安靜,隊伍拉開好長的距離,幾十米或者會達上百米。這時可以看出一家三口的小群體來,它們相對獨立,但是緊隨著大隊伍踏著暮色而去。那是一幅畫,那是一幅大自然給予的畫。它們悠閑、自由、規(guī)律地生存著。當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暉淡去,它們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我七次來非洲拍攝,大小象群拍到過許多次。見過最大的一個象群竟有55只大象。當時它們在我們車的正前方,在一頭高大的頭象帶領之下,這樣一只龐大的象群,向我們迎面撲來。
非洲象的性情極其暴躁,而且誰招惹了它們,它們有很強的復仇意識。當遇到危險時,它們會首先發(fā)起攻擊。記得一次看見一個象群和一個獅群狹路相逢,對峙了一會,最后還是獅群讓步了。
大象也很溫情,據(jù)說它們還有自己的“墳墓”呢。當一頭老象快死亡的時候,一些年壯的象就把它攙扶到“墓地”。老象見到“墓地”,便悲哀地倒下去。那時,它的后代會用巨大而有力的牙挖出一個大的墓坡,把老象的尸體埋葬,之后才灑淚而去。
不過,這次它們對我們這樣的旅游車卻還是比較友好的,也許是他們對此熟悉了。多年以來,像我們這樣的“移動的動物”從沒有傷及過它們,所以它們知道沒有危險。我們的車靜靜地停在那里,象群悠閑地貼著我們的車身而過,距離之近,真是伸手可得。這給我們這些喜歡攝影的人有了創(chuàng)作的大好時機,可勁地拍吧。
對野生動物的習性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了解才行。一定要尊重它們,耐心地讀懂它們,才不會給你帶來危險。一旦發(fā)現(xiàn)有那些游離群體之外單獨活動的動物就需要格外的小心了。比如;獨象、獨獅、單獨的野牛等,它們不在群體活動范圍之內(nèi),一定有原因的,不是被群體邊緣化了,就是與群體失散了。這樣的孤獨動物是最恐懼的也是最可怕的。正值雄性活躍期的象攻擊性就會極強,更加不可過分靠近。
有一次,因為我的一時沖動險些釀成大禍。一天傍晚,正是日落之時,圓圓的太陽掛在天邊,滿天染上了橘黃色暖暖的晚霞。剛好一只獨象在山坡上悠閑地嚼著枯草,趕上這樣好光影,真是不多見。我們由遠至近一頓狂拍,最后離它只有幾米的距離。這時司機師傅提示我們要注意安全,拍瘋了的我們哪里聽的進去,幾次還催促司機開近,再開近。
我們的不斷接近惹怒了這只獨象,它沖我們的汽車過來,看似笨拙的大象發(fā)起飆來太兇了,幾步就到了眼前。好在司機師傅非常機警,車沒有熄火連續(xù)快速的后退,退到一定的距離停了下來。相互對視了一會,這時我的心都提到嗓子了。更可笑的是,同車的另一位同志都扒到車里了。過了一會,這只獨象感覺到我們沒有傷害它的危險,才慢慢地后退轉(zhuǎn)身離去。這次給我們的教訓太深了,難怪常聽到有非洲象或野牛頂死人的事。
事后我們更多地了解了動物的習性,與它們保持安全的距離,盡量不驚擾它們。這些可愛的動物們決不會主動傷害我們?nèi)祟惖摹?/p>
自由的馬賽人
東非的肯尼亞雖然地處赤道,溫度卻不是很高,因為它的海拔相對較高,屬高原國家。它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數(shù)量,和我們黑龍江很相近。這個不很大的國家有著53個民族,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馬塞族。
我每次的非洲之行都會拜訪他們。 馬賽人熱情好客,每當看到我們的到來,他們早早地就會迎出門來。部族的男女老少列隊跳起歡快的民族舞,有時還會捧上拌著牛血的牛奶給我們。看著像腦漿一樣的貢品,雖然不敢恭維,但那份盛情讓我們倍感親切。
在陽光下,馬賽人那黝黑的膚色像黑色的綢緞一樣閃光,清澈般的雙眸透至心底。我喜歡這群純樸而快樂的馬賽人。馬賽人至今生活在純自然之中,與野生動物為伴,鉆木取火,靠放牧為生,干旱的季節(jié)里要到幾十里以外取水,或像這里的動物們一樣——被迫遷徙。
馬賽人都是以家族為單位,生活在一起。每一個圓型泥土堆狀的房子就算是一個家了。這樣的泥土堆狀的房子越多,說明人丁越興旺。他們自己規(guī)歸的生活領地呈橢圓形,最外圍是所謂的‘城墻。說是‘城墻其實也還沒有人高??磥硭麄兪怯脕矸婪赌切﹦游锏?并非是防范人的。
走進沒有大門的入口,中間有個大大的空地,地上是一層厚厚的牛糞,踏在上面,很松軟,很舒服。這里白天是孩子們玩耍的天地,或用來擺一些自己手工編制的工藝品,賣給前來參觀的游客;晚上他們會把所有的牛圈在其中。
馬賽人很少耕種,清晨一些男人趕著牛群去放牧,放牧者當中還有許多是孩子。在干旱的季節(jié)里,在馬塞馬拉草原上,你會時??吹竭@樣的景觀:行進中的牛群,塵煙四起,像天上翻滾的濃云,轟鳴而過,就連那些行單影孤的食肉動物也要躲避三分。在每個隊伍的前或后,你又會看到,像火焰般不停跳動著的放牧人,披著紅色格布的馬賽人。據(jù)說他們腳力很好,每天可以走上幾十里地。
更勤奮的是,他們的女人似乎永遠在懷孕。這里不講究計劃生育,結了婚的女人始終保持著腹中不空。即使這樣,馬賽人也難保部族的興旺,因為他們要與天斗——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與人斗——部落之間時有戰(zhàn)爭發(fā)生;與野生動物斗——死人的事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
有一次我‘鉆進了他們的‘家,才知道他們的生活條件有多簡陋。一進去,里面難聞的氣味令我作嘔,立刻跑了出來。好奇心讓我再次沖進去,但里面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見,緩了半天才能朦朦朧朧地環(huán)顧這個‘家。這哪里稱得上是‘家呀,沒有電沒有水,沒有窗,只是在墻壁和房頂之上挖出一個雞蛋般大的洞,用來照亮。屋里沒家具,沒有鍋碗瓢盆。在地上,用幾塊石頭圍起來,中間殘留著尚未燒盡的草灰,這是用來取暖的。地上有一只白色的塑料水桶,白天用它反光照明,下雨時用它來接水。這只用來接雨水的水桶,算是他們惟一值錢的寶貝了。屋里也沒有床,更沒有被褥,土堆就是床。馬賽人身上的兩塊布,白天遮體,晚上就是他們的‘被了。一旦這里夜間連續(xù)氣溫只在零上幾度時,就有可能把人凍死,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過。每天晚上,馬賽人們都會把一只只小牛犢抱進屋里,和他們同睡。一是怕牛犢被食肉動物給吃了,二是彼此可以取暖。后來我從導游處了解到,馬賽人一生主要食物就是牛奶、牛血、牛肉,他們和牛相依為命啊。
馬賽人至今仍然以牛的數(shù)量和老婆的數(shù)量來衡量財富。馬賽男人梳著小細辮子,而女子卻光著頭。馬賽人將耳廓孔洞拉得像面條,一個拳頭可以從中間穿過,這樣的美麗誰能消受得了?而孩子出生后好不容易長出了牙齒,父母卻狠心地拔掉正對著門牙的兩顆下牙,說是生病時好灌藥。
孩子們沒有玩具,玩耍游客丟棄的礦泉水瓶,但是孩子們很開心。所以每次我必帶一些文具送給他們。現(xiàn)在部落里有了學校,孩子們雖然衣不遮體赤著雙腳,但我們能夠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這就是馬賽人未來的希望。
旅游資訊
“MARA”在馬賽語中意思是“斑紋”的意思,馬塞馬拉位于肯尼亞的西南角,方圓1500平方千米,與坦桑尼亞的塞倫蓋堤野生動物園毗鄰,形成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
每年從7月底到10月底這里都上演著世界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這支動物大軍中,有140萬頭牛羚(角馬)、50萬頭瞪羚和20萬只斑馬,還有獅子、獵豹、鬣狗等食肉動物。
每年的旅游旺季來這里需要提前幾個月才可以訂到房間。這里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旱季是旅游最好季節(jié)。
去這個地方旅游簽證非常方便,國內(nèi)的一般旅行社都可以辦理,十天左右的行程價格在兩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