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健
現(xiàn)代人是一些平視的人??礉L滾紅塵,看公路上有關汽車行駛的各種標志,看別人的眼睛里的天氣陰晴變化。向上看則有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潮漲潮落,低頭俯首則看腳下會不會突然出現(xiàn)別人遺失的錢包,是否別人在使絆子?誰注意柏油路旁邊泥土中的小草“當春乃發(fā)生”,多少人抬頭問“明月幾時有”?像深度近視的徐志摩那樣突然見到滿天星斗而漾出激動情懷的人少而又少,浪漫主義已成文學史教科書上的回憶。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半徑,以自己的精力、時間去劃圓周,完成人生”據(jù)說被稱為“形勢所迫、勢在必行、不得已而為之”,如此等等,他人加之奈何?這似乎有形成潮流的趨勢,時值此際,徐剛寫成了他的《地球傳》(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這是一個不合時宜、自不量力的舉動。不合時宜,上面已有所言。
以徐剛筆力,攢小說人物傳記(徐剛曾有《譚嗣同》在香港《大公報》連載,讀者甚多)、隨筆等等,呼風喚雨于文壇,未嘗不可;寫電視劇、做電視晚會、專題片的策劃、撰稿,收入想必頗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他卻偏偏與“環(huán)境題材”搭上了邊。有關環(huán)境,問題繁多,資料散亂,從“坎坎伐擅兮”到1958年大躍進的“煙囪好似大毛筆,描繪祖國好春天”,金鐘倒掛,史不絕書。聯(lián)合國倒是有個環(huán)境署,但洋文資料誰給提供誰來翻譯讓你無償使用?所以在此之前我們不聞有為地球作傳者,應在情理之中,大約人人都感到“力有所不逮”。確乎不如像俄國的伊林寫《主宰地球——人怎樣成為巨人》(袁達譯,珠海出版社1998年11月版),讓文筆“搭乘時間之舟”,“由石頭著手”,到“青銅鑄劍”,到“科學的曙光”,至“摒棄雙手的腦”(以上均為該書篇目),一路上盡是人對自然的征服,人對他人生上、軍事上或道義上的勝利,這對以競爭為標志的當代社會的讀者們是合乎口腹之欲與人生理想的。或者他可以像英國人葛瑞姆·漢卡克那樣寫一本類似《上帝的指紋》(李永平、汪仲譯,民族出版社1999年1月版)的暢銷書,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自己也可以居于一葦齋(徐剛書房名)中,把典籍搬來梳理拼剪集而成冊,也能省時省力許多,用不著一會兒“法新社消息”、一會兒“《紐約時報》載”、“《中國環(huán)境報》統(tǒng)計”、“《北京青年報》云云”,忙不迭地從遮天蔽日的媒體中披沙淘金了。幫助人們恢復對地球的記憶,重建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明史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環(huán)境問題,雖然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在一些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有了程度不同的立法,在我們的生活中卻還常常只是文化人的話題,絕大多數(shù)人的環(huán)境意識十分淡薄。緊迫感無疑是徐剛寫作此書的動因。環(huán)境惡化,家園荒蕪,既遙遠又切近,它遙遠如一個抽象的數(shù)字(如全世界每天有5600萬噸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層,63英里的土地成為不毛之地),它切近如北京天空彌漫的灰塵,我國諸多城市連年降下的泥雨、酸雨。作家痛徹肺腑地看到,經(jīng)濟在高速發(fā)展,災害也在高速發(fā)展。把這種觸目驚心的現(xiàn)象揭示出來,讓利益驅動下忙亂不堪的人群浮躁的心態(tài)能夠冷靜一點,徐剛表現(xiàn)了一個作家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徐剛的社會責任感還在于他在寫作《地球傳》之前、期間對有關材料的廣搜博采、去粗取細方面。他到過廣西十萬大山,1998年夏行舟吉林松花江上,更多地埋頭于故紙堆、新近出版的有關報刊以及統(tǒng)計數(shù)字里,苦思冥想,或尋章摘句,或將所獲資料分門別類,以便于憂思情思的闡發(fā)。務求全面,一絲不茍。筆者曾在一次朋友聚會上談到《主宰地球》與《上帝的指紋》這兩本書,徐剛頗覺遺憾,如果早些讀到,那么關于墨西哥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及其“數(shù)字語言”,和“人造群落”、“書寫‘我字”等章節(jié)會被他有選擇地納入思考范圍。還有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動物世界趣聞——人與動物的恩仇》一書,雖主旨在于“趣”,然其某些精彩段落亦不應被我們的人類文明史所忽略,如該書“鱷魚”部分談到的關于大型爬行動物大腦中樞“神經(jīng)肽”的變化問題,兇猛動物的心理變化問題,也為人們更新舊有觀念,謀求新的環(huán)境條件下的生態(tài)平衡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徐剛的遺憾是要求——《地球傳》盡可能地“完善全面”而產(chǎn)生的遺憾。且不說關于地球的資料浩若煙海,僅論科學研究新的成果就足以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兜厍騻鳌坟M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豈是一本書可以寫完的?應該有三本《地球傳》五本《地球傳》,應該由不同國別的作家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筆法書寫,讓大家得到一個最接近(或曰比較接近)地球面貌的認識。基于這一點,我們就應該對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本《地球傳》表示敬意。
顯然,徐剛是撰寫《地球傳》的最合適人選中的一位。作為知名詩人、散文家的他,以主要精力從事人與自然的研究及環(huán)境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十年?!斗ツ菊?醒來》、《沉淪的國土》、《綠色宣言》、《中國,另一種危機》及洋洋百萬言的《守望家園》在讀者中影響頗巨,同時培養(yǎng)了他對環(huán)境問題的敏感,加深了他對大自然的尊崇與熱愛。在《地球傳》中,說他“以優(yōu)美的文字言說地球的歷史,地球無與倫比的美麗和神秘,地球與人、與其它萬事萬物的聯(lián)系,真實記錄了地球今日的現(xiàn)狀和困境”。應不算過譽之辭。徐剛寫《地球傳》,有他自己的特點,或曰色彩。
首先,徐剛是以地球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來觀察、來認識的。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不僅是文學的一種修辭手段,因為地球的龐大軀體、她對人類及萬物的世代不竭的生殖力,我們所作的一種比喻。而且,地球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她的物質性表現(xiàn)為四季的更替、草木的枯榮、山川河流、動植物的繁盛,自然中的一切,她的精神則充滿了神秘。我們不知道海洋的波動是不是她的呼吸,巖漿地火是不是她的血脈,冰川相撞、地震雪崩是她的歡樂還是痛苦,大陸漂移、造山運動是她的俯仰還是抽搐?!疤斓赜写竺蓝谎浴?而我們又由于過于渺小而無法對她給出更接近確切的定義。所謂文明史,主要是人類逐漸掌握工具與武器的歷史,我們增加了對自然的局部的了解認識,對她的整體的感受與愛,卻喪失了更多。徐剛雖然也只能沿著前人對自然認識的脈絡來為地球作傳,但他的基本姿態(tài)是把地球看作一個生命整體。他崇拜,他贊美。
徐剛的《地球傳》,一詠三嘆。所詠者,地球的博大仁慈,山峰的隊列,海洋的浩瀚,如何一步步形成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先民們在自然的環(huán)抱中存身,舒展軀體與精神,他們與環(huán)境建立逐漸諧調的關系,頌禱神靈。三嘆者,人的私欲的產(chǎn)生、膨脹,人對物質的不可遏止的需求。人與自然的諧調關系大致建立或曰初步建立之后,穿越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挺進,但這“自由王國”的面目卻已橫遭涂改,信仰被抽空,美學被扭曲,為了個體、集團的利益、為了社會學層面的成功,把人與人、集團與集團的激烈矛盾轉而變?yōu)?起碼是一定程度上變?yōu)?對自然資源的近乎瘋狂的攫取,以人類幸福的名義,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滿世界到處是利用、開采、掠奪。人類整體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誰去管它?誰去顧及大地的痛苦!盡管我們的先賢哲人早就提出過忠告,“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zhàn)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圣經(jīng)》)“人類在以往200年間對生命層所獲得的權力是史無前例的,在如此紛亂的情況下,肯定可以提出一個假說:人,大地母親的孩子,不會在謀害母親的罪行中幸免于難。”(湯因比)可人們似乎依舊充耳不聞,數(shù)十年間僅核試驗就有兩千多次,世界各國所擁有的核武器足能把地球炸碎幾百次。徐剛一詠三嘆,側重于嘆,人愈來愈囿限于具體的職業(yè)、生活方式中,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在集團或階層的社會、政治旗幟下,經(jīng)濟、價值體系內(nèi),不抬頭望星星也不低頭看土地,沒了在自然面前的謙卑之心,沒了信仰與感恩之念,甚至文明越發(fā)展就越失去人類文明、文化的整體概念。除了墮落,還能說它是什么?
《地球傳》中所舉兩個事例,使我感觸良多:一個是1969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時間2時56分“阿波羅11號”宇航員哈勃·威爾遜的腳——也是人類首次——踏上月球。他本來是要發(fā)表一個被擬定好的“登月宣言”的,宣布“美利堅合眾國擁有對月球的領土主權”。但他卻“擅自”說了如下的話,“我,哈勃·威爾遜,以全人類的名義宣布:月球不屬于哪一個國家,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第二個是1993年八位美國科學家為驗證人類離開地球能否生存,住進一個完全模擬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占地1.3萬平方米的實驗室“生物圈二號”(“生物圈一號”為地球),結果兩年之后,“生物圈二號”中“25種脊椎動物死去19種,蜜蜂及其它可以傳授花粉的昆蟲紛紛滅絕了,在不再授粉之后植物園因此斷代。但牽?;ㄌ賲s不知為什么竟然瘋長,黑螞蟻爬滿了建筑物的金屬框架,蟑螂以極快的速度繁殖四下亂竄?!比绻偌由侠鲜髾M行無忌地到處爬,差不多就是諾查丹瑪斯曾經(jīng)描繪過的“世界末日”景象了??茖W家們此一舉動中有多少對地球未來狀況的失望乃至絕望的因素尚難猜度,其憂慮之深卻可想而知。“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失敗已成不爭的事實,也許是科學的進步還沒達到保證它成功的水準,但我們也可再追問一句,有些事情是否人類永遠望塵莫及的呢?科學不是萬能,人類怕是也有“定數(shù)”—— 無法超越的極限。
登月計劃的實現(xiàn)給憂心忡忡的人類帶來了一線曙光,希爾頓飯店集團的老板很快便有了在月球上建造五星級飯店的設想。但月球上空氣與水——這人類不可須臾離之的資源問題仍然殊可堪憂。我們不可能都轉移到寰形山上去,并且如果我們不痛改前非,月球勢必還會變成千瘡百孔的第二個痛苦的地球。宇航員威爾遜的宣言之所以一派金光閃亮,正是由于其沖破了國家主義、集團、區(qū)域利益的狹隘,表現(xiàn)出一種人類胸襟,文化、文明的大視野。這種胸襟、視野同樣是解決地球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前提。
這部《地球傳》首先是給中國讀者看的,故而作家專辟一章“中國地形”,對中國地球地貌特點作了概括描述,包括其形成的內(nèi)在原因,及長短優(yōu)劣。中國自然環(huán)境惡化的狀況與其人為因素尤其使作家感同身受痛心疾首,他呼吁有關環(huán)境的立法,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全民的環(huán)境意識。他以十年來積累的大量資料指出我們面臨的嚴峻現(xiàn)實,他呼喊,我們不要將大地母親置于死地。離開大地,人將一無所有,危險臨近了,人們啊,你們要悔改!
他讓我們聽到了這種聲音,這種清醒的人的聲音,來自地球母親的痛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