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施蟄存:海派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2009-09-19 09:15張曉春
詩歌月刊 2009年8期
關鍵詞:剪影文學史世紀

張曉春

拐進愚園路一條不起眼的老弄堂,推開—扇通向灶披間的門,循著—股飄蕩的雪茄煙味,踏上踏上窄窄的木樓梯,站在一個朝南房間的門口,看到了一個老人側坐于窗前的剪影:身著大袍,頭發(fā)梳得很光,一根助聽器電線從耳邊掠過臉頰垂到胸前,面前是堆著煙灰缸、書籍以及一些筆硯古玩等各色雜物的書桌,背后是一架書櫥,煙灰缸里有時還裊裊地冒著一股細煙,太陽從一邊的落地窗投射進來,襯得這個剪影與細煙愈加深刻。這位老人就是施蟄存先生。再過幾天,就是他的生日。不久前,華東師范大學為他的百歲誕辰舉行了慶賀儀式,百年歲月對于歷史只是一瞬,對于生命個體卻是奇跡。尤其當這個生命同時還承載了文化,那么,一個百歲的文化老人也是一個文化奇跡。這個剪影,好像是文化奇跡的詩化意象,虛實明暗,值得人細細咀嚼玩味。

百年有多長

周遭朋友許多人見過施蟄存,或為他的書當編輯,或為仰慕他而心甘情愿為他當義務文員,或僅僅為了見識這位當年被魯迅罵過的“洋場惡少”是何等模樣。事過境遷,一些北山樓當年的???隨著北山樓主人的漸漸老去,在北山樓的蹤影也變得稀疏,只留下一個話題收藏在意識之中:施先生何以會活得這么長久,言下之意就是施蟄存活到百歲是個異數。這樣的困惑,多半來自于對施蟄存與魯迅當年那段爭論的—知半解。普遍的看法是,—個敢于向魯迅挑戰(zhàn)的人一定內火旺盛,而被魯迅罵過“洋場惡少”者,上世紀50年代后因意識形態(tài)異化所遭受的壓力有目共睹:起先是被剝奪當教師的權利,趕往圖書館資料室,而后干脆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工資減半,有—段時間甚至只發(fā)生活費,“文革”期間連住房都被造反派強行縮小,只能在三樓曬臺上自己搭上一間小板屋生活。這樣的日子,無一與長壽相關。連90歲時的施蟄存自己都說過:“我也弄不懂,像我這樣年輕時身體一直不好,得肺病,吐血,七老八十生癌動大手術,現在連出門都不能夠的人,居然活到現在?!?/p>

但走近施蟄存,人們才會理解,一個原本并不健碩的人何以能平靜地越過一個世紀的坎坷,那是需要深沉的生存理念作底蘊的。

在世的現代作家中,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像施蟄存這樣完整地見識和參與了20世紀中國文化的重建和發(fā)展的過程。說到這里,有人不禁要提到另一位世紀老人——巴金。是的,巴金也是20世紀新文化極少在世的標志性大家。但仔細考究這兩位的文化活動,巴金從進入文壇初始一直到他上世紀90年代初病重為止,一直執(zhí)著于文化創(chuàng)造的社會功利。而在參與20世紀中國文化完整性這一點上,施蟄存更名至實歸。

上世紀10年代,還是中學生的施蟄存迷戀創(chuàng)作時興的“鴛蝴小說”,寫舊體詩;進入20年代,他追逐新文化,選擇報考北大,未果,于是輾轉于之江大學、上海大學等地,學外語、吸收西方文化,也鐘情中國文化,還接受過剛剛萌芽的共產主義教育,他加入過共青團。30年代,他主編《現代》雜志,推崇現代意識的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并且還親自嘗試創(chuàng)作現代感極強的小說與詩歌,以至于后人將他的小說歸為中國的新感覺小說,而戴望舒等一些在《現代》發(fā)表詩歌的詩人,則由“現代詩”派,漸而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派”詩人。其間,他與魯迅、馮雪峰等左翼作家有過較為密切的聯系,但也與魯迅發(fā)生過一場著名的論爭。

抗戰(zhàn)以后,他開始教學生涯。主要精力轉向古典文學教學和研究,同時還開始了碑版拓片的收集和整理。

他的道路從創(chuàng)作鴛蝴小說到新感覺小說,從寫舊體詩到現代派詩,從翻譯外國文學到古籍整理,從作家到教授,從編輯到學者,從參與文學論爭到理論研究……他經歷的歷史事件之多,時間跨度之大,在現在看來都是無人能出其右的。這是長壽的收獲,然而,決定他文化活動的空間寬廣度的,不僅僅是長壽。跟施蟄存共事50余年的錢谷融先生這樣評價施蟄存,說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由主義者”,“他用自由主義的眼光觀察、衡量一切。重性情,講趣味,熱愛與追求一切美的東西。他對待生活,就像對待藝術一樣,隨時隨地都在追求生活中的趣味,生活中的美?!卞X谷融所說的“自由主義”,指的是他能以游戲般的審美興致,自由出入于20世紀中國的各種文化潮流,而中庸的審美姿態(tài)又使他始終不迷失自我。這樣的審美態(tài)度一旦轉化為生命態(tài)度,就能在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適合的情況下選擇人世,而不適合時,就采取隱遁,躲到自我的興趣與愛好中??箲?zhàn)時的碑版收集,當“右派”以后的翻譯與碑版整理,“文革”期間的古籍整理,大概可以看作他隱遁的收獲。

百年是一個世紀的風云。施蟄存是20世紀中國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最直接的審視者,最忠實的記錄者。因此,在他身上見證一個世紀的風云變幻,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拳擊手”之道

長壽者自有長壽之道。說起施蟄存和魯迅,繞不過他們的交惡。在論戰(zhàn)發(fā)生前,施蟄存對魯迅很是崇敬,他主編的《現代》曾發(fā)表魯迅6篇雜文,包括那篇著名的《為了忘卻的記念》。

1933年10月,施蟄存與魯迅發(fā)生了“莊子”與“文選”之辯。這場文墨官司,按照施蟄存的說法,是“兩個人在報紙上作文字戰(zhàn),其情形正如弧光燈下的拳擊手”。其實,這種文人間的筆戰(zhàn),在當時是極為稀松平常的,現在平心靜氣地看待這場爭辯,更符合施蟄存當年用“拳擊戰(zhàn)”的比喻,即只是一場“拳手”間的較量。徐中玉先生評論道:“一位從近處想,讀點古書對青年寫作有助,一位從遠處想,提醒青年不要沉到古書中去,原都有善意在,并不復雜。”

但這場筆墨官司后來被目為包含不同政見的爭辯,恐怕不是交戰(zhàn)雙方都預料得到的,尤其是解放后給施蟄存帶來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但在這之后的70年時間里,施蟄存沒有在任何文章里對魯迅稍涉不敬。魯迅逝世后不久,在虹口公園舉行過一次悼念活動,施蟄存前往參加,還向報界發(fā)表談話,表達對魯迅崇敬之心。1940年,葉圣陶、朱自清籌辦《國文月刊》,向施蟄存殷勤索稿,施蟄存用心理分析方法,詳細闡發(fā)了魯迅小說《明天》等所呈現潛意識的描寫,引起大嘩,陳西瀅等還寫文予以商榷。無論從何種角度看,如果沒有那種對魯迅作品表示欣賞的意愿,施蟄存是不會拿魯迅的作品來做題目的。1956年,上海各界從萬國公墓將魯迅靈柩遷至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建魯迅紀念館,施蟄存去拜謁并作《吊魯迅先生詩并序》,其中所云“秉毅持剛,公或不移于睚眥,知人論事,余豈敢徇于私曲”,較為真實地表達了施蟄存對那場爭辯的態(tài)度。他在那間北山樓中曾說過:魯迅先生批評我,我也可以批評他。這種嬉笑怒罵的自由“批評”之風,雖然有失“費厄潑賴”,但至少可以想見當事者的率真與意氣。

執(zhí)著的中間派與清醒的現實主義

在魯迅的筆下,曾將施蟄存描寫為“洋場惡少”,歸為“……之流”。這個“之流”包括對“左聯”出語不敬的戴望舒、杜衡;也包括任職于國民黨“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的穆時英、劉吶鷗。在這個被稱為海派的小圈子里,劉吶鷗才大氣粗;穆時英喜好泡舞場,葉靈風穿著考究入時。從來沒有出過國的施蟄存雖然也跟著他們一起出入過舞廳等聲色場所,學會了抽雪茄,但他與同伴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他不僅“是一個飄飄蕩蕩的大少爺”,更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

晚年的施蟄存談起這些曾經的朋友,有非常中肯的評述。他說“劉吶鷗和穆時英這兩個人都是絕頂聰明的人,都是文學天才,開一時風氣,可惜都為利益驅使,過早脫離文學環(huán)境,做了漢奸,死于非命?!睂τ谏驈奈倪@位在上世紀80年代后迅速恢復在文學史上名譽和地位的大師,施蟄存同樣不趨時阿世,他曾說:“從文雖然自己說永遠是個鄉(xiāng)下人,其實他已沾染到不少紳士氣。”“早年,為了要求民主,要求自由,要求革命而投奔北平的英俊之氣,似乎已消磨了不少?!薄皬奈囊簧畲蟮腻e誤,我以為是他在40年代初期和林同濟一起辦《戰(zhàn)國策》。”他對于人事的價值判斷不感情用事,棱角鮮明,可見一斑。

施蟄存在晚年仍舊關注文化發(fā)展變化的動向,作出非常冷靜理性和具有說服力的判斷。二十世紀90年代初,一些青年學者討論“重寫文學史”問題,施蟄存敏感地加以思辨道:“‘重寫文學史問題,其實不是‘重寫,而是‘另寫。文學史,不淪是古代文學史,新文學史,現代文學史,或專題文學史……人人都可以寫,各有千秋,自成一家之言,而不必重寫別人的文學史?!睂τ谀菚r出現的關于純文學、嚴肅文學與垃圾文學、痞子文學的爭議,施蟄存以新文學運動為例,認為,“今天的垃圾文學、痞子文學,有絕大可能成為明天的純文學、嚴肅文學。當然不是全部都有此資格。它們中間,還必須經過一次考驗:人民的篩選,時代的篩選。至于今天的純文學、嚴肅文學,我看還是承認老朽,遜位讓賢為妙。喋喋不休,無補于回天?!边@些中肯的話,折射出他思路敏捷、講究實際的治學風范。

在世的現代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像施蟄存這樣完整地見識和參與了20世紀中國文化的重建和發(fā)展的過程。作為20世紀海派文化的“標志性建筑”,施蟄存名至實歸。

不死就是勝利

在現代學人中,像施蟄存這樣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中,在天日重光之后,一下子拿出這么多成果的人是不多的,陳寅恪、錢鍾書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施蟄存當時的生存狀態(tài)似乎比上述兩位要惡劣。

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施蟄存沒有發(fā)表過一篇文章、出過一本書。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放棄,正相反,這段時間,正是施蟄存整個學術生涯中最有價值的一個階段。

無論是在華東師大的圖書資料室,還是在“牛棚”里,他從不把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當成一回事,白天被斗,晚上就爬上閣樓看書、寫文章,久而久之,他就把這種例行公事看成一種慣常的上班與下班的程序?!拔母铩焙笃?他住在二樓朝北亭子小間,放上一只小方桌就很擁擠了,而且室內還有—只抽水馬桶,他只能利用它,就坐在屋角這只蓋上蓋子的馬桶上寫作或接待客人。這種情況—直延續(xù)到80年代初。那時讀書、研究碑版、寫讀書札記及看大張拓片就在這小房間,但要佝僂身體才能觀賞。他總共寫了四五百萬字,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他的幾十部書(包括選編與翻譯作品),都是那時的積累。

海派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生于杭州,住過蘇州,成長于松汀,成名于上誨的都市。上過四所大學立意交友與追求學問,卻獲得四個肄業(yè)文憑。懂得兩門外語,譯作豐厚,卻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唐詩宋詞。以現代派的姿態(tài)揚名,又以傳授古代文化立身。這個沾著江浙兩省泥土芬芳的子弟在上海灘沐浴歐風美雨,自詡“政治上偏向左翼,文藝觀上堅持自由主義”,逡巡于20世紀文壇左與右之間,觀利害之塵,辨是非之明。這種清醒明睿的心智,使自己所鐘情的事業(yè)盡可能少地受到外力傷害,個人志趣盡可能多地得到保留。這個老人如今在上海梧桐扶疏的窗前,坦然面對——世紀年輪,我總覺得他應該像老錦江、老外灘那樣,成為上海文化的標志性建筑。無怪乎當無數小資們以追尋傳奇的方式挖掘張愛玲等當年滬上名嬡的身世與婚姻之謎時,海外的學者卻常常輾轉打聽愚園路上那間北山樓門牌號碼。李歐梵“之流”一定也見識過那個坐在窗前的剪影。當然,那個剪影是生動的,幾年前,當施老夫人還健在的時候,你大聲叫一聲“施先生在嗎?”那個剪影會幫你叫一聲“阿奶(施蟄存晚年這樣稱呼自己的太太),有客人來了!”現在,寂寞的剪影會在你告別時提醒你:“作家只能是時代的,我的時代過去了?!?/p>

施蟄存生于1905年12月3日,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筆名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1929年施蟄存在中國第一次運用心理分析創(chuàng)作小說《鳩摩羅什》、《將軍的頭》而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編的《現代》雜志,引進現代主義思潮,推崇現代意識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當時影響廣泛。施蟄存因早年與魯迅有過論戰(zhàn),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別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工作,轉而從事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1980年代,由于現代主義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國,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才又重新開始受到重視。

猜你喜歡
剪影文學史世紀
泰國剪影
20世紀50年代的春節(jié)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文學史的語言學模式與“話語”的文學史
世紀中國夢
頒獎典禮剪影
錯過這些復古店,要等下個世紀
剪影
小狗剪影
百年后的文學史“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