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猛
摘要:移情理論對當今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移情能夠為道德發(fā)展提供重要的動力因素,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圖境。德育工作者應借鑒移情理論,改進德育工作,從而引導未成年人實現(xiàn)道德情感的完善和發(fā)展。
關鍵詞:移情理論;未成年人德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CA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4-0010-02
在德育工作中,正確運用移情理論,能夠促進學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本文試圖對移情理論在德育中的作用加以探討,以期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提供借鑒。
一、移情理論的提出
移情(empathy)就是對事物進行判斷和決策之前,將自己處在他人位置,考慮他人位置,考慮他人的心理反應,理解他人的態(tài)度和情感的能力。最初提出移情的概念的是學者羅杰斯,他是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中轉借而來的,雖然概念相同,但其原有的內涵已被羅杰斯重新界定。羅杰斯擯棄了移情中“性”的色彩。把它視為一種一般的同情或“共鳴”。有據(jù)為證:羅杰斯在他的著述中提到自己對移情的研究:“第二類當事人反應是與治療師的行為略微有關或毫無關系的情緒。這些情緒被從其真正的源頭“轉移”到了治療師身上。它們就是投射”。(注:這里的投射即移情。)他認為:在某種關系中,高水平的移情是導致變化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另外西方學者斯托特蘭德通過實驗印證了移情的存在,他認為移情就是“由于知覺到另外一個人正在體驗或去體驗一種情緒,而使觀察者產生的情緒性反應?!庇纱?,已經對移情的概念作了一個明晰的描述。有的學者把它稱之為共情,國內學者莫雷教授就認為共情(empathy)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即“所謂共情,指的是個體對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無意識的情感體驗?!彼J為共情是道德主體與道德行為間起到重要的中介變量的作用,只有當個體能舍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著想,他才能真正體會到對方真正的情緒所表達的意義:從而才能產生與此相應的情感體驗。在道德培養(yǎng)的過程中,移情是最具有動力特征的因素。
二、移情理論對未成年人德育的重要意義
(一)移情能夠促進未成年人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發(fā)展
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情感道德正是處在較快的發(fā)展階段,完整的情感道德觀在不斷的社會活動中逐步發(fā)展和定型。當然,未成年人在成長道路上,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和曲折。面對壓力,正確處理好所碰到的挫折和挑戰(zhàn),理性規(guī)劃好自身成長規(guī)劃,是每一個青少年成長所面臨的課題。同時也為未成年人德育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契機。我們把視野投入到未成年人身上就會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情感世界中認識圖譜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可以說,與成年人相比較而言,未成年人的知識圖境更具有可塑性。
近來,國內心理研究實驗結果表明: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移情水平出現(xiàn)負相關下降的趨勢。年齡越大,移情水平下降越大?!半S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對喜怒哀樂四種情感的移情都發(fā)生顯著下降。這一下降主要發(fā)生在四六年級之間。”這就為我們正確運用移情理論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在此階段,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世界在逐漸完善過程中,存在一些潛在因素影響著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完善。由于未成年人對外界一些非主流文化缺乏一定的選擇和識辨能力,受其影響導致缺乏社會責任感、不尊重他人、情感冷漠、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價值扭曲等現(xiàn)象,阻礙了自身完善道德情感圖境的實現(xiàn)。因此,應當注重未成年人在此時期的引導和施教。一旦錯過這個最佳培養(yǎng)階段,隨著未成年人年齡的增長,固有的不良道德影響會逐漸定型并根深蒂固伴隨其成長,再進行正確道德培養(yǎng)會變得舉步維艱。在這一階段,適當運用移情理論,對未成年人施加正確的引導會起到很好的規(guī)范作用。
(二)移情能力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轉換社會角色起到重要作用
移情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指標,對人的情緒情感的生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移情有很多具體表現(xiàn)形式。比如當觀眾觀看一部優(yōu)秀的電視劇時,演員在銀幕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往往把觀眾深深地帶人到劇情中去。觀眾會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而受到強烈的吸引,主人翁的命運在劇情中的發(fā)展往往會使觀眾欲罷不能,他們會為主人翁命運的跌宕起伏而或喜或悲,這就是移情在情感中表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移情的能力往往是一個人從事具體社會活動的重要動力。西方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霍夫曼在1982年提出了兒童“移情發(fā)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他把兒童移情發(fā)展化分為四個階段,他認為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移情能力也是有階段、有步驟發(fā)展變化的,通過一定合理的強化手段,是可以使其移情發(fā)生改變的。青少年在移情性悲傷、同情,內疚和憤怒的情況下作出的親社會道德行為能使人體驗到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即移情能夠促使人在道德行為中去追求積極的道德情感體驗。而未成年人道德扮演角色,往往取決他們對一些他人角色的認同和強化。而且未成年人的移情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其道德情感的發(fā)展完善。未成年人往往大多是在校學生,只有了解其道德情感發(fā)展特點才能夠更有效地開展學校德育。
三、運用移情理論,正確開展未成年人德育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互動中引導學生
未成年人的道德行為往往具有薄弱性和不穩(wěn)定性,這就對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羅杰斯的人本主義道德教育理論中就曾提到教師應具有移情性理解的道德素質,認為教師對移情的理解直接影響其工作開展的成效,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卓有成效開展德育工作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離不開三種要素,即真誠、接受和移情性理解。羅杰斯認為,教師移情性理解學生是對教師更高層次的要求,移情性理解就是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觀察事物,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洞悉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對學生的所思所想要有深入的理解,傾聽學生內心訴求,真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德育工作中充滿人文關懷。教師的移情性理解會提高學生的道德移情,并提高移情在學生與教師交往中的作用。通過增強學生的移情能力,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情感自制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合理地提高道德自治和道德修養(yǎng)??梢哉f,移情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
(二)培養(yǎng)在校生具備集體意識,完成學生角色轉變
由于未成年人大多為在校學生,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發(fā)展完善,基本上是在學校德育環(huán)境中完成的。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角色承擔理論認為:未成年人的心理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個體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是個體對所理解的經驗的建構。未成年人在道德成長過程中受到多種經驗影響,比如與長輩的關系及與同輩伙伴的關系。與同輩群體交往過程中,同輩群體的行為更容易使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產生共鳴,引起未成年人產生移情行為。比如小伙伴們的言行舉止往往會引發(fā)個體產生從眾效應;個體利益與團隊利
益相沖突時,個體更傾向于服從團隊意志。在未成年人交往中,興趣相投的小團體大量存在是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在一定條件下,小團體的言行,在某種程度上會達到驚人的一致。這樣就為德育工作提供很大的契機。德育工作者要學會因勢利導,有效地利用同輩群體的作用,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比如在班級中建立一些興趣小組,通過參加興趣小組,使未成年學生充分體驗到責任感和榮譽感,學會扮演在團體中成員角色。在團隊協(xié)作中,可以使移情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培養(yǎng)未成年人利他精神,完成社會角色轉變
親社會行為通常指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益的行為,其中包括分享、合作、助人或捐贈行為等,這些社會行為都是移情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反應。移情能夠促進親社會行為能力的發(fā)展,使之更好地承擔社會角色,特別對于處于發(fā)展階段的未成年人尤為突出,移情運用得當,會使未成年人更好融入到社會中去,從而完成社會角色轉變。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青少年移情能力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的正相關。未成年人所有的親社會行為,甚至那些需要高昂代價的親社會行為都是某種形式報償或有利于自我的動機所驅動的。未成年在利我動機趨動下,通過一定形式的強化手段,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其有利社會的移情行為?;诖耍梢酝ㄟ^一些合理的獎懲手段,有意識使學生承擔社會角色。比如鼓勵學生參加馬路“小交警”,組織參加“社區(qū)小巡視員”,或者參于一些有益的社會實踐小調查等,這些都會增強學生自主意識和動手動腦能力,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完成社會角色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1
[2]卡爾,R.羅杰斯,羅杰斯著作精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0
[3]K.T.斯托羅,情緒心理學[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333,
[4]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3
[5]王景英,蓋笑松,小學生對不同類型情感的移情水平發(fā)展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3)
[6]鄭培秀,王向華,移情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6)
[7]李遼,青少年的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學報,1990,(1)
責任編輯星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