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波
5·12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傷心的數字,更是一個民族的意志力,一個構建和諧社會的堅定信念。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此時,這種補償就是“北川精神”——廢墟上的挺立!這種精神在新課改背景下給予了構建和諧班級一縷新氣息,給予90后學生組成的班集體一種震撼:第一,笑對生活困難,堅韌不拔;第二,于“柔弱”中堅持學習,迎接挑戰(zhàn);第三,學會感恩,懂得奉獻。
一、笑對生活困難,堅韌不拔
1.從班級總體來看,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培養(yǎng)整個班級堅韌不拔的和諧班級文化和班風。
(1)我們班有一種制度——“生日大家過”:輪到某個同學過生日,全班一起幫這位過生日的同學買一塊小蛋糕,同唱生日歌,為他祝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到班級溫暖,也會減少部分學生受生活攀比的不良影響,在遇見生活困難時候就會把班級當成“家”,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學會了排除雜念干擾、樹立堅定意志和笑對困難的方法——互相幫助和構建和諧溫暖的“家”,因為班級所有學生背后都有一個永“堅”不“軟”的后盾——我們的和諧班級。
(2)我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是文科班,以女生為主,所以班級有一種“柔性”,為了把班級建設成為既有“剛性”,又不失“柔性”的和諧集體,我充分發(fā)揮了班干部和班規(guī)的作用。每周由兩位班長主持召開一次或者兩次班干部會議,討論處理班級一些事務,通過班干部會議,把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記載并交給我檢查備案、同意,然后讓班干部去實施。通過這種方式,班干部得到了很好的磨煉,使她們懂得了班級管理的一些艱辛和困難,從這些困難中培養(yǎng)了自己堅韌不拔的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從個案看,有益的個體問題解決對構建和諧班級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正面教育因子。
我班有一位女生,性格較為內向,成績中等偏上,家庭經濟狀況很差,加上剛開學時由于急性闌尾炎開刀花費了家里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也因病耽擱了一個多月的學習。在身體恢復一段時間到校費了很大勁后,仍然沒有趕上原來的成績,有了輟學的念頭。在和她談話后,她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現在她遇到苦難時不再說是一種煩躁,更沒有打退堂鼓,因為她已經習慣了這種“困難的享受”。特別是后來,她的事情被其他同學知道了,無論是成績后進的學生還是經濟困難的學生都不輕言放棄!漸漸地,面對困難的時候,學生們更多的是用笑容回答,認真詮釋了“堅韌不拔”在學生時代生活的新涵義。
二、于“柔弱”中堅持學習,迎接挑戰(zhàn)
1.從班級小環(huán)境出發(fā)。
(1)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思想方向。農村的孩子只有靠自己努力和堅定的意志力,才能堅持學習,迎接挑戰(zhàn),走出去,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生活。
(2)采取一切盡可能的措施,堅定學習毅力,改善學習環(huán)境。把班級一天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結合弱勢學科和重要學科合理分配。大力表彰刻苦勤奮學習的現象和個人。班級座位安排上讓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和后進同學坐在一起,互相幫助,并成立學習小組互幫互助。
2.從社會大環(huán)境出發(fā)。
正視現階段農村和城市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的現實。在農村,《2008年的國家教育督導報告》顯示,每5所小學不足一名外語教師的縣,全國還有500多個。至于高考設置的其他不公平,如特長加分、各種比賽加分等更屬于城市學生的專利。但是并不能向這種困難低頭,我常常教育學生要端正好心態(tài),堅定好信心,勇于迎接挑戰(zhàn),通過自己努力來改變不利環(huán)境,真正懂得于“柔弱”中堅持學習,迎接挑戰(zhàn)的涵義。
三、學會感恩,懂得奉獻
“學會感恩,懂得奉獻”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素養(yǎng),作為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的思想教育環(huán)節(jié)當然不可或缺。5·12大地震,北川人民得到了黨和國家、社會各界的大力關心、支持。為感謝全國人民對北川人民的真誠援助,無私奉獻,北川人民正以真實的行動,向全國人民表達由衷的謝意。通過在群眾中開展“五個一”活動,即:說一句感恩的話、端一杯感恩的茶、敬一杯感恩的酒、唱一支感恩的歌、送一幅感恩的錦旗。讓感恩教育體現在細小的、實在的日常生活中。這已是北川人心中重建家園的“能量守恒定律”,對班級的管理更需要這種“能量守恒定律”。因為它能夠讓學生從主觀意識上學會感恩,懂得奉獻。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老師,感恩自己的同學,感恩自己的朋友,多想想他們對自己的付出,然后對需要幫助的人奉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特別是在學校舉行為紀念5·12地震一周年捐款、看望養(yǎng)老院孤寡老人和義務打掃街道等感恩奉獻活動之際用一點一滴的實際行動踐行感恩和奉獻。
“北川精神”能夠讓班級管理有堅毅的靈魂可以追尋,有強健的體魄可以提煉。在一所農村學校的90后組成的班級中,需要有這種堅強的精神來導航。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和諧校園的建設,和諧校園的建設離不開和諧班級的探索,和諧班級的探索離不開“北川精神”。
參考文獻:
周大平.《讓優(yōu)質教育資源造福更多的孩子》.《望》.2009年第21期,第19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白薄高級中學